新时期山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潜力分析

2022-11-22 16:09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16期
关键词:山丹县耕地面积高标准

田 玲

(甘肃省山丹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甘肃 山丹 734100)

1 基本情况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海拔最高点在祁连山冷龙岭,为4444 m,最低点在东乐镇西屯沙河,为1549 m。东西宽89 km,南北长136 km,总面积5402.43 km2,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耕地面积4.97万hm2,其中山旱地面积0.7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4.69%;水浇地面积4.24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5.31%。全县辖6个镇(清泉、位奇、霍城、东乐、陈户、大马营镇)2个乡(老军、李桥),111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19.82万人,工业增加值9.48亿元,境内自产水资源总量12356万m3,其中地表水7960万m3,地下水4396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23 m3,仅为甘肃省平均水平的47.2%,全国平均水平的30.7%,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制约全县农业生产发展。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2011年以来,山丹县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机构改革,将全县农田建设力量有效整合,农田建设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规划整理,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完成了省上下达的建设任务,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山丹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务部门配合,对全县“十二五”以来各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了调查评估,统一上图入库。经评估,2011年以来山丹县通过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田、土、水、路、林综合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1.57万hm2(经评估后上图入库面积),占基本农田(3.56万hm2)的44.1%。2019—2020年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全面承担省上下达的0.59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其中2019年0.29万hm2,2020年0.3万hm2(含山丹马场0.03万hm2)。截至2020年底,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16万hm2,占基本农田(3.56万hm2)的60.7%,耕地面积(4.97万hm2)的43.5%。

3 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础条件薄弱,耕地质量不高

山丹县耕地中,山旱地占14.69%,部分地方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水浇地占85.31%,但渠系老旧、渗漏严重,保灌率不高。全县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2.86,其中4~10级中低等级耕地1.3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36%,该部分耕地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所处环境较为干旱,生态脆弱,异受干旱、大风等危害,田间配套设施不完善;1~3级高等级耕地3.6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2.64%,该部分耕地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养分条件较好,但农田配套设施较为老旧,田块小,道路通达度底,渠系渗漏严重。

3.2 建设任务重,建设难度加大

截至2020年,山丹县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3.5%,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剩余未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依然巨大,建设任务依然较重。经过多年的建设,水土资源基础条件好、集中连片、容易建设的耕地地块已实施了高标准农田项目;部分有条件建设的耕地大多边缘化、碎片化严重,连片开发、统一建设的难度较大。

3.3 灌溉模式保守,高效节水灌溉占比低

截至2020年,山丹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16万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0.72万hm2,占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的33.33%;水肥药一体化面积0.13万hm2,仅仅占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的6%。2020年之前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大多以大水漫灌为主,工程措施节水滞后,高效节水灌溉占比较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适宜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的水肥药一体化模式还处于起步示范阶段。

3.4 管护不到位,机制有待健全

高标准农田面广量大,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实了相关管护责任,但部分区域管护主体流动快,受益主体日常管护责任和管护措施落实不够到位,后续监测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田间设施、设备遭到损坏、损毁后得不到及时修复,带病运行,缩短了工程使用年限,影响高标准农田效益的发挥。

4 高标准农田发展潜力

4.1 潜力来源

高标准农田发展潜力主要为山丹县二调地类图斑中确定的耕地,重点调查分析耕地的数量与分布、耕地质量等级,扣除2011年以来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水源无保障的旱地以及一级水源地保护区、长城文物保护区等受限制的耕地后,剩余可确定为具有发展潜力的耕地。

4.2 潜力数量与分布

2011—2030 年期间,山丹县具有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的耕地也有1.87万hm2,主要涉及山丹县清泉镇、位奇镇、陈户镇、东乐镇、霍城镇、大马营镇、李桥乡、老军乡8个乡(镇),潜力较大的乡(镇)主要有位奇镇、陈户镇、霍城镇和大马营镇。

4.3 潜力分级

根据各行政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障碍因素和水源条件,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对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进行潜力评价,依据四象限法将山丹县高标准农田发展潜力划分为4个潜力级别。

Ⅰ级潜力区:潜力面积0.60万hm2,主要分布在位奇镇二十里堡村、马寨村、孙家营村、暖泉村、朱湾村,陈户镇三十里堡村、刘伏村、西门村、岸头村、山湾村,李桥乡高庙村,大马营镇磨湾村、高湖村、上山湾村,霍城镇双湖村、沙沟村,清泉镇拾号村,东乐镇西屯村。

Ⅱ级潜力区:潜力面积1.05万hm2,主要分布在位奇镇十里堡村、东湾村、四坝村、高寨村、侯山村、汪庄村,陈户镇东门村、王城村、范营村、孙营村、焉支村,老军乡孙庄村,李桥乡巴寨村、河湾村、东沟村,大马营镇前山村、双泉村、新墩村、夹河村、新泉村、城南村,霍城镇下西山村、上西山村、新庄村、刘庄村、杜庄村、西坡村、泉头村、东关村、西关村,清泉镇北滩村、南关村、南湖村、祁店村、城北村,东乐镇山羊堡村。

Ⅲ级潜力区:潜力面积0.35万hm2,主要分布在位奇镇位奇村、新开村,陈户镇陈户村、周坑村、盘山村,老军乡潘庄村,李桥乡吴宁村、西沟村,大马营镇马营村、楼庄村、花寨村、上河村、中河村、下河村,霍城镇上河西村、下河西村,清泉镇东街村、西街村、红寺湖村,东乐镇城东村、城西村、大寨村。

Ⅳ级潜力区:潜力面积0.45万hm2,主要分布在陈户镇沙河湾村,老军乡祝庄村、老军村、李泉村、郭泉村、羊户沟村、峡口村、丰城村、焦湾村,李桥乡杨坝村、上寨村、下寨村、周庄村,大马营镇窑坡村、圈沟村,霍城镇东山村村、王庄村、周庄村。

5 分区域建设任务

依据区域气候、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等条件,将山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平原井灌农业区、平原井河混灌农业区、沿山河灌农业区、沿山井河混灌农业区4个类型区。

5.1 平原井灌农业区

该区域包括东乐镇、清泉镇2个乡(镇)。耕地面积0.91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8.31%,已建成高标准农田0.57万hm2,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62.64%,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2.47。该区域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地域广阔,便于集中连片建设,但存在气候干旱、风沙大、水分蒸发强烈、水资源较为紧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输排水效率低、水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该区域未来建设任务仍然很大,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区域内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是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输排水效率低、水资源日益紧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生态环境脆弱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开展田块整合归并与条田建设、灌溉与排水设施、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适度加大农田灌溉设施设备投入比重。该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粮食产能达到8250 kg/hm2。到2025年新建0.27万hm2,累计建成0.83万hm2,占该区域耕地的91.21%。

5.2 平原井河混灌农业区

该区域包括位奇镇、陈户镇及山丹马场。耕地面积2.06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45%,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3万hm2,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59.71%,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2.71。该区域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分配的可利用水资源有限,是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有利条件是地势相对平坦,利于集中连片;不利因素是干旱少雨,除山丹马场外其余区域地块面积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灌溉效率低,水资源紧张。该区域未来建设任务较重,是新建高标准农田的重点区域,也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区域内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为干旱少雨,水资源有限,大部分耕地地块面积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灌溉效率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是合理配置水资源,归并地块,适度加大灌溉设施设备比重,建设蓄水池等小型水源工程,提高灌溉保障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肥地力,建设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网。该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粮食产能达到8250 kg/hm2。到2025年累计建成1.75万hm2,占该区耕地的84.95%。到2030年累计建成2.06万hm2,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100%。

5.3 沿山河灌农业区

该区域包括霍城镇、大马营镇、李桥乡3个乡(镇)。耕地面积1.41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8.37%,已建成高标准农田0.38万hm2,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26.95%,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41。该区域大多是沿山丘陵及坡耕地,质量等级较高的灌溉农田主要分布在霍城河、大马营河河谷阶地。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缺少调蓄工程、水资源不足、土壤养分失调、耕地地块零碎、田间道路设施较差且通达率不高。该区域是中低产田改造提升的重点区域。该区域内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是灌溉水资源不足、缺少调蓄工程、部分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地、耕地地块零碎、坡度大、田间道路设施较差且通达率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以平田整地和蓄水为重点,提高耕地质量。河谷阶地着重推进土地平整,配套田间道路,有条件的区域发展节水灌溉。沿山地区重点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融合,实施农田小并大、弯取直、短变长、乱变顺、互联互通,解决中大型农机“下地难”、效率低问题,配套田间道路,培肥地力。该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粮食产能达到6750 kg/hm2。到2025年累计建成0.47万hm2,占该区域耕地的33.33%。到2030年累计建成0.90万hm2,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63.83%。

5.4 沿山井河混灌农业区

该区域包括老军乡1个乡(镇)。耕地面积0.49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86%,已建成高标准农田0.07万hm2,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20.41%,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2.41。该区域羊虎沟村、郭泉村、祝庄村等为沿山丘陵及坡耕地,其余行政村相对较为平坦。区域内缺少调蓄工程,水资源匮乏,部分耕地依靠山谷洪水灌溉,耕地地块零碎,田间道路设施较差且通达率不高,是中低产田改造提升的重点区域。该区域内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是灌溉水资源不足、部分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地、耕地地块零碎、坡度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灌溉效率低。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合理配置水资源,归并地块,配套相应田间道路,适度补充小型调蓄工程,提高灌溉保障能力。该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粮食产能达到6750 kg/hm2。到2030年累计建成0.30万hm2,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62.22%。

6 中长期建设目标

未来5~10年山丹县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脱贫地区为重点,按照整流域、整灌区、整山系、整村集中连片推进方式,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优质粮食生产保障基地。结合山丹县社会经济、水资源综合规划、农业生产发展实际,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绿色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等相结合,按照“深度节水、极限节水”的要求,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积极推广适宜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一村一块田”“一户一块田”整理模式,大力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至2025年新建0.87万hm2高标准农田,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区0.82万hm2,占新建面积的94.25%。全县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3.03万hm2,高效节水灌溉区2.31万hm2,占建成高标准农田的76.24%,以此稳定保障全县20万t以上粮食产能。

至2030年,新建1.05万hm2高标准农田,其中高效节水灌溉0.98万hm2,占新建面积的93.33%。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8万hm2,高效节水灌溉3.29万hm2,占建成高标准农田的80.64%,以此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

到2035年,随着农田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田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全面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全县高标准农田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推广,支撑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田建设与管理达到全新水平,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猜你喜欢
山丹县耕地面积高标准
2022年中国耕地面积逾19亿亩 连续第二年止减回增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发布耕地面积超过19亿亩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情系幼教爱满园——记山丹县幼儿园园长舒燕芳
推进和谐教育 享受成长快乐——砥砺奋进的山丹县清泉学校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山丹县为例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山丹县注重“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管理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