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的遗产与面向现代的文化
——花山壁画的当代价值思考

2022-11-22 20:49唐莛钰蒙莉
艺术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山壮族壁画

□唐莛钰 蒙莉

(唐莛钰,蒙莉/广西艺术学院)

花山壁画是广西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承载着壮族文化的瑰宝。在左江流域两侧河岸的高山岩壁上,壮族先民用赭红的颜色绘制出了神秘的“蛙人式”造型,数量宏大,延绵百里。从艺术层面来看,这些独特的视觉符号或是载歌载舞的巫术祭祀场景,或是先民原始精神信仰,或是图腾崇拜表达,彰显着神秘意味。而在当代“遗产视角”下,这些古老的壁画还有着其作为文化遗产和乡村生态景观的更多价值。

一、历史回顾与其形态分析

在过往研究中,花山壁画的图像意义一直是众多学者探讨的对象,由此诞生了多种猜测,如“水神祭祀说”与“蛙崇拜”等。壁画图案分布于临江的悬崖上,且多为河水湍急、河流急弯处,是壮族先民对水和自然的畏惧与祈祷。在众多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有“水生”“洪水”的主题。水孕育了生命,促进了生产,同时也带来毁灭和灾难,这种祸福相依的观念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深深根植于各个民族传统的神灵崇拜中。

壮族作为一个千百年来以稻作为基础的农耕民族,其文化依赖农田、水源和种植,“河水”“求雨”等主题是贯穿其文化的元素,而蛙活跃的季节正是东南季风带来温暖和雨水的春季。蛙生于水,栖息于大山,能吃掉害虫,使农田增收,与壮族人有着类似的精神品质。这种水生元素与蛙崇拜是壮族的独特文化,尽显于壮族先民所创作的花山壁画中。

壁画的色彩大多以赭红色勾勒出蛙型人影。红色在原始先民的意识中充满象征与神秘,被赋予某种文化观念。赭红色在早期人类观念里拥有独特的意义,遍布山崖的红色图案或为早期先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而壁画图案似乎在以人的影子或动物的影子作为对象,而非实物的具体形象,如徐霞客所描绘的“魅影现于山间”。这或许是壮族先民对自身精神、灵魂、心理活动的一种阐释和解读,从而产生出“灵魂——生命”的意识,达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的自我的矛盾、生命有限性与精神无限性的矛盾的目的。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后,古老的“画谜”已经无处猜测,但花山壁画与其生态景观作为文化遗产被保存下来。

二、开发利用意义:作为当代产业资源的文化遗产

花山壁画如今已是崇左市的文旅名片,政府和各文艺单位和团体对其进行了广泛地开发,如以古遗迹和其所在地貌、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文旅产业,图案造型和神话传说改编创作而成的舞蹈、舞台剧及影视动漫的制作等。在当代,文化产业作为利用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如今的花山文化已成为广西崇左市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成为发展的内生资源。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开展,政府注重利用产业开发,助力当地脱贫振兴。随着扶贫政策的配套扶持,各县、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成为一种普遍模式。例如,宁明县从2010 年恢复举办花山文化艺术节,如今已将其推广到各个县,龙州、扶绥等地纷纷开启旅游开发、民俗演出、地域文化体验等,文旅活动效益明显,交通也得以完善。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地的自然风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壁画所在的左江流域,河流蜿蜒,流水潺潺,植被葱郁,尚存的自然生态弥足珍贵。沿河两岸,石山高耸,碧波映绿树,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美。这种原始的生态和地理面貌得到重视,成为后城市化时代人们对质朴自然的向往,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壮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价值也得以重现。散居于宁明县及附近地区的壮族各分支,由于地处边缘,相对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如二月二的“抢花炮”,三月三的对歌,四月八的祭牛等民俗节庆活动,将独特的五色糯米饭用红兰草、黄饭叶、枫叶、紫蕃藤等当地天然染料植物浸泡后,蒸熟制成种类各异的粽子等。近来的民俗活动、非物质遗产开发,如制糖手工艺等,纷纷成为游人驻留体验的吸引点。这些少数民族风俗在当代成了一种参与式的审美活动,人们参与其中,能感受地域独特的风情。

三、文化粘结意义:作为族群认同的文化遗产

文化的形成乃是“历史中共有的经验”,如早期的神话、史诗和原始艺术中蕴含了人们的经验和感受,给族群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演变成一种文化精神。原始经验的集结,构成一个民族群体共同的意象。

(一)家园意识

“离散”(diaspora)的概念源于西方,离散群体一般指离开家园,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人或族群。所谓离散,既可是空间边界的跨越,也可是文化边界的跨越。

西方壮学家杰弗里·巴洛进行过论证,他指出,花山壁画表明:“在地理条件,人口数量及文化习俗上有所不同的壮族先民部落之间已由一个共同的原始宗教联合了起来,整个左江流域都处在一种由共同的宗教所联合起来的共同文化形态之中。”詹姆逊在其文化研究中,把原始信仰与宗教因素称为“消失的中介”。而依据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共同体产生的共同情感哪怕共同体业已消失,也仍然会长久地存在下去,并且作为‘种族的’共同感情被接受。”

这种地域文化意识如今成了壮族自我认同、家园认同的重要部分。花山壁画与其周围各壮族分支村镇的联结即是如此。原始宗教观念在当代是一种地域文化,仍起着对人的精神的粘连作用,使当地壮族文化成为整体性文化,也使族人在面向现代离散生活的过程中有所归属。

(二)民族交融与国家认同

人们可以窥探到以信仰文化为根源的族群之间思想文化的联结与相互交融。这种交融对促进多元民族文化凝聚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陈铭彬通过对花山崖壁画“影子-灵魂”的原始宗教文化观与《庄子》哲学中的“身影”寓言哲思之间的考察论证,揭示了汉壮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融的历史成像。

随着对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花山壁画体现了在古老时代,壮族就已经有了自身的精神信仰、社会分工、和劳动生存方式等,这就揭开了“原始”的更多面纱,并让人看到其与中原文明一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这些对花山崖壁画和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研究,展示了相互的联结与影响,印证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互不可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经历了“部落族群—‘华夏’概念—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因文化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壮族文化及其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筑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文反思意义:作为文明存在方式的文化遗产

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个时代议题,“遗产热”的背后,体现了人们对现代生活危机的思考和担忧。

壁画的发掘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图景,在近代工业产生之前,不同的地域、民族都有着古朴的生态文明观与生存方式。凝视花山壁画古老的遗迹和周围的村落景观,我们可见其蕴含着壮族先民的诸多生产生活图景,无论是关于花山壁画的神话传说、洪水劫难隐喻,还是母性生殖崇拜、神灵祈福等,都与很多其他民族的神话传说具有相似的、异曲同工的主题,甚至与西方文明、西方神话也有着元素的共通性。这或许是早期人类对自然、对生存的一种共同的缘起认知。

纵观壮族的社会历史进程,面对生产力尚且低下,资源匮乏的恶劣条件,先民从依靠自然“射猎为生,鱼蚌为业”,发展为灌溉稻田,进行农业生产。正如土地是农耕文明的母亲,大海是海洋文明的摇篮,早期人们有着朴素哲学观与信仰敬畏。山林与水源伴随着壮族文明而存在,融入其世代延续的生存哲学和生态观念里。花山壁画体现了农业生产背景下的生存理念,即对超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产生活的向往。

这种祸福相依、敬畏自然的民族传统经验,在科技发达,人类能够认识、预测和改造自然的今天,虽略显愚昧,但窥探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一种文明不可丧失的精神元素。这也是文化遗产的设立在当代被重视,带给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反思。

康德等近代哲学家提出“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认识广度。但是,哲学的反思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另一部分,“在人的理性到不了的地方,为道德和信仰预留地盘”。时至今日,洪水、干旱等灾害仍在发生,人能够利用科技预测和规避自然灾害,改造环境,但是工具的局限性仍在告诫人们,要保持一种谦逊与虔诚之心,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回归人与生态和平共处。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人文知识的重置,那些推动人类社会进程、重塑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关键性技术,如冶铁、蒸汽机等,事实上触发、带动了思想、知识、学科、文化的普遍重构。科技进步带动文化变革,但如果人在其中失去了本身的哲学、生态理念,丧失了敬畏之心,不免会陷入现代危机的泥潭。

当代的左江流域及壮族生存的丘陵地区,靠山吃山。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使独特的山川水源地貌被人征服自然的痕迹改变着。桉树生长速度快,受到木材加工的市场经济驱动和改善生活的迫切需要,不少村民砍掉原始山林改种桉树。在急剧发展的现代,不少人来不及树立适宜的新生态哲学观。在过去,人们不敢砍伐村后面的山林,也不开山采石,恐遭自然的惩罚。但如今,面对经济与市场,伐木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其中不乏珍贵树种。

对家园美好生活的守护,对自然与灾难的敬畏和悲怆之心,本是不同文明所共有的,是人类共同的经验。但在当代科技和经济的驱使下,这种观念已越来越淡漠,但同时,也更加彰显出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花山壁画与其生态景观传递出一种古老的原始生存理念,一种敬畏自然、同情共感的存在方式,其价值在于当代人们可从中找到应对现代危机的精神根源。

花山壁画是古壮族文化的遗产,它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文化在面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会不断变化,花山文化在带有浓厚现代气息的新生活方式中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走向科技时代,从科学角度看待文化遗产,是当前需要完成的任务。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现代生活也发生了变迁,人们需要肯定当代与过去的生产方式、文化环境已经不同的事实,许多传统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环境。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技术力量,当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已走向科技化,采用计算机的虚拟成像、VR 技术,3D 打印对遗存的壁画复刻模型等正是大势所趋。科技力量和保护性介入,能在尽量避免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破坏的前提下给世人展示其面貌,这又是现代高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优势。因此,放眼现代社会,思考技术时代的两面性,找准在当今环境下该何去何从,是我们研究花山壁画与其所属文化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花山壮族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这儿真美
“五花山”的由来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题花山寺壁
《Cat’s book》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壮族山歌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