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莲花落
——散落在民间的艺术

2022-11-22 20:49曹慧
艺术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太原曲艺句式

□曹慧

(曹慧/山西大学)

太原莲花落又称太原莲花乐,是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形式。太原莲花落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受太原人的喜爱。20 世纪60 年代左右,曲艺演员曹强先生在晋中落子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太原方言为语言的太原莲花落。通过与曹强先生的弟子李名传老师和王名乐老师的交流,笔者对莲花落的艺术特点、唱腔、表演都有了非常细致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太原莲花落的独特内涵,并且对太原莲花落之后的发展充满期待。

一、莲花落的历史渊源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莲花落虽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但不同于通俗文学,它的出现离不开佛教的传入,寺院僧人用一种艺术形式宣传佛教教义。同时它的发展也与乞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莲花落被视为乞丐的专属曲艺,为世人所鄙夷。宋代释晓莹在《罗湖野录》中记载:“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于市。”这是目前关于乞丐用莲花落乞食的最早记载。

关于莲花落的起源,邹晓春、沈文凡在《从佛曲到俗曲:莲花落的嬗变》一文中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种是《评弹通考》中谭正璧和谭寻的观点,认为莲花落在先秦前就已经出现了,佐证就是《逸周书》里的《周祝解》和《太子晋解》,《荀子》里的《成相篇》。从这几篇来看,现在民间的“莲花落”“数来宝”“渔鼓”一类的东西在周代就已经存在了;《太子晋解》记载师旷见太子晋的故事,全篇是散文,不过其中师旷与太子问答的对话却是韵文。《太子晋解》和《周祝解》大概都是晋史所记载的民间文学,也可能是古代瞽师传授下来的通俗文学。当时的通俗文学是由一个四言和一个三言句合成的,这就如同一般莲花落里的句子,实际来源与七言诗相同,也是三言与四言句合成的,这种形式在周代民间文学里也已经存在了;《荀子·成相篇》也是以三言和四言组成的,并且古代人朗诵这篇韵文时,常伴着简单的敲击乐器——“相”,这与现在的莲花落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二种观点认为莲花落源于隋唐时期的“散花乐”。“散花乐”是佛教的一种唱导,文章分别从音乐的曲调、功用、演唱方式等角度对散花乐和莲花落进行对比,发现有相通之处,因此,说莲花落源于佛教散花乐也是说得通的。

不过汉武帝时期以后,罢黜民歌,这种文学形式未能得到自然发展。虽然莲花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被视为乞丐的专属曲艺,为世人所鄙夷,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从盛唐到晚清一千多年间,莲花落经过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孕育出了评剧、东北二人转、太原莲花落、绍兴莲花落、山东莲花落、陕北莲花落等不同曲种,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曲艺种类。

二、太原莲花落的发展脉络

太原是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多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馈赠也同样丰厚。太原莲花落是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形式,于2011 年被评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溯太原莲花落的发展脉络,据记载,清朝道光年间,河南遭逢水患,很多灾民逃到山西省文水、交城一带。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并将莲花落这一曲艺品种带入山西,到晋中一带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进了原有的莲花落,变成了以晋中方言为语言特色的莲花落,称“晋中莲花落”,又称“晋中落子”。

20 世纪60 年代,相声演员曹强先生结合太原方言,改进了晋中落子,其特点是“韵诵与徒歌相交融,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句式结构多变”,以太原方言演唱,每段开头和结尾用段落体唱腔,中间用道白叙述故事内容,尾句唱腔用巧“包袱”完成表演。曹强老先生于1963 年在晋祠庙会上演了处女作《三进太原》,一经演出,就受到了太原人的欢迎。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太原莲花落走向成熟,一时间风靡太原。随着时间的累积,太原莲花落这一新兴曲艺在多年发展中创作演出了一百多首作品,如《打喷嚏》《卖花生》《万水千山总是情》等。

为更好地传播、传承这门曲艺,当地举办多场“太原莲花落”主题晚会,多次邀请曹老演出。曹老逝世对莲花落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万幸的是曹老的弟子们尊师遗志,积极创排新曲目,参与演出。其中,曹老的九弟子——王名乐,于2017 年被推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莲花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并以师父为榜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传承就像两扇门,推开方知责任沉,新的时代担大任,努力做好曲艺人”。

王名乐围绕龙城太原,创作新剧目《新梦游三晋》等。山西的大街小巷、非遗文化、旅游景点,在王名乐眼里都是创作题材,他创作了《爱山西》《圣母庵》《食品街》等作品。

三、太原莲花落特色

在句式结构上,曹强老先生在传统的晋中落子基础上进行了革新,莲花落为七言句式结构,每段四句,一句分上下,上一句跑辙,下一句就要回辙,上仄下平,每句字尾都是相同的韵脚。句式也灵活多变,有八字句式和十字句式及不等字句的长短自由句式,这便于表演者即兴发挥,大大增加了太原莲花落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作品《长寿秘诀》中,“迎泽公园的藏金楼,有四个老汉闲转悠,他们的岁数一般大,今年都是外九十九。”前四句用八字句式引出内容,后边用不等字句的长短自由句式,并且每段只有一句不以“o”为韵脚结束,其余都运用“戏曲十三辙”中的“由求辙”。

在唱腔上,曹强老先生改编的太原莲花落为韵诵体,不用音乐伴奏,在演唱中只用一种乐器——竹板。竹板就是所谓的“七件子”,因使用七件竹板而得名。两手执竹板,右手执两片大主板,左手执五片小竹板。大主板打板,小竹板打眼,有板有眼,演唱时的速度全取决于敲击板子的快慢,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表演时,表演者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边唱边说,说唱相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经典曲目《卖花生》以自由市场为背景,贴合老百姓的生活,讲述自由市场上吆喝买卖的故事。这些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让观众“触莲花落生情”。

在表演上,传统的莲花落是在集市、庙会、街头、院落中表演,艺人在表演中时不时地与观众进行互动,十分亲切自然。之后,太原莲花落的表演者站在舞台上表演,在现代舞台、灯光、布景等手段下,太原莲花落的舞台艺术感更强。

在语言上,太原莲花落采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将太原方言的活泼与生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合音词的大量运用。在太原方言中常常将普通话中两个字音发音迅速过渡紧密结合成一个单音节,这个新的发音在功能和意义上完全取代原来的两个音节形式,这就是合音词。例如,nia、zai、wai 等词,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合音词。《小丁开车》中“娘”(nia)是“人家”的意思,“外”(wai)指“那里”,“宰”(zai)就是“这”的意思。对于这些词语,太原人听起来都是亲切熟悉的,这是太原人喜爱这门艺术的原因之一。

第二,太原方言中常在句末添加一个语气词。“哇”“哎”“哎呀”“啊”“咧”“咾”等,都是常见的语气词,如《小丁开车》中老汉说:“你赔哇!你赔哇!”

第三,唱段中大量叠词的运用,体现了太原方言的特点。叠词在莲花落中大多是ABB 式,如“乐悠悠”“小仁仁”“挣票票”“车本本”“黏糊糊”“顶呱呱”等。除此以外还有ABAB 式,如“哧啰哧啰”等。

第四,太原莲花落使用了大量太原俗语。太原方言中“着急马趴”就是形容人十分着急;“出下糊糊”指人闯了祸。如果将这些太原方言换成普通话,那就不能体现地道的太原特点,语言也就黯然失色了。

第五,幽默是太原莲花落最大的特点。莲花落中有大量体现太原人特有的幽默的语段,幽默中又不失高雅。《长寿秘诀》中用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数字形容四位老爷爷——“他们的岁数一般大,今年都是外九十九”。

四、太原莲花落现状

进入21 世纪后,太原莲花落渐渐在夹缝中求生存。2007 年初,“乐之缘”曹强太原莲花落专场文艺晚会在太原成功举办;2009 年,曹强举办了第二场太原莲花落曲艺专场文艺晚会;2011 年6 月11 日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公布“太原莲花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强是太原莲花落的唯一传承人;2013 年1 月14 日,太原市首届“曹强杯”太原莲花落大赛决赛在山西梅兰芳剧院举行,75 岁高龄的曹强先生亲临现场担任比赛评委;2019 年,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第二届“曹强杯”太原莲花落大赛,百余名选手参赛,80 多个节目入选,新人新作,层出不穷;近两年,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笔者于2021 年2 月20 日17 时,在好悦来剧场观看了演出,剧场内坐满了观众。时隔半年后,笔者又到太原市另一家剧场——食品街懿曲社。2021 年8 月20 日17 时,懿曲社刚刚结束一场演出,上座率高达85%,其中,00 后和90 后是剧场观众的主力军。

因此,要想更好地将太原莲花落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离不开以下三点。

首先,创作新曲目。作曲家创作了一批体现太原特色的曲目,不仅为莲花落增加了新的创作题材,还宣传了太原。近几年,随着国外说唱艺术在国内兴起,作曲家在曲目《首善迎泽》中加入了类似西方说唱的形式,这是一个很大胆又很创新的做法,吸引了年轻观众。最重要的是,作曲家要抓住能使观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的事例,用莲花落特有的艺术形式冲击观众的心灵。作曲家吸收戏曲元素,突破以往竹板的局限性,加入音乐伴奏,并在音乐中融入晋剧元素,这也是很大胆的尝试。在新创作的作品中,太原莲花落在句式对仗工整、唱词押韵的基础上,不只局限于七言,句式结构也变得更加自由,过去莲花落单口唱,如今也开始尝试拆唱。

其次,培养新一代演员,实现传承人培养途径多元化。随着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去,新一代的传承人不能及时接替。传承人不合理的年龄结构,对太原莲花落的世代传承产生不利影响。太原莲花落传承人曹强老先生的离世,使太原莲花落的传承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最后,利用当今便利的大众传媒宣传太原莲花落,让更多的观众愿意听莲花落,愿意走入曲艺剧场。王名乐利用抖音平台,发布关于莲花落的小段子,吸引了大批观众观看。

据统计,关于太原街道小巷介绍的太原莲花落段子已在抖音发表了108 首,如柳巷,“古柳成巷历沧桑”;钟楼街,“钟楼高悬声震天,历经繁华上千年”。此外,还有关于太原名人的宣传,如“剪桐封弟唐叔虞,隋末起义李世民。武有勇将呼延赞,文有诗人王昌龄”;宣传太原的美食,如“转盘剔尖好功夫,就像鲤鱼跳龙门”;宣传太原的美景,如“佛教圣地崇善寺,道教圣地纯阳宫。晋祠三绝人称颂,鱼沼飞梁铸金人”。另外还有太原市下辖区杏花岭区“源自明朝的晋王府”“悠悠千载杏花岭”“并州处处开杏花”;万柏林区“快点给我种柏树,种了一年又一年”“万柏林区今犹在,不见当年阎锡山”;尖草坪区“唯独有种菅草长得密,所以叫了尖草坪”。

有人说,“曲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与此同时,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艺创作者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新兴的抖音,将莲花落这种艺术通过网络宣传,使人们认识这门曲艺艺术。

随着太原方言的流逝,以方言为载体的民间曲艺艺术也面临挑战。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吸引观众成了现在最大的难题。

猜你喜欢
太原曲艺句式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印记太原《并蒂菊》系列文创产品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太原清廉地图
《曲艺泉城》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