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11-23 19:29冯秀环沈芝唐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法学系河北唐山063000
安徽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唐山大唐山抗震

冯秀环,沈芝 (唐山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四十多年,对此次灾难的调查、反思、总结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术界对唐山大地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灾害研究、地震应急管理研究、地震救援研究、震后重建研究、地震遗址研究、地震精神文化研究等方面,研究的热点是从传统的以地震地质、震灾震害为研究主题,逐渐发展到以地震遗址文化的保护利用为主题;从对地震本身静态的个案研究,逐渐发展为对抗震遗址文化开发的动态研究;从对灾害痛彻心扉的惋惜、遗憾为主要情绪的研究,逐渐发展为对地震遗址文化资源的理智开发利用的研究,梳理地震遗址文化的研究脉络,找出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唐山地震遗址文化开发利用的趋势,对于唐山大地震的相关研究和城市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1.1 地震遗址研究

地震档案保护。地震档案是进行地震研究和地震教育的重要资料。1986年,地震救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收集了三百二十八卷[1]。据统计,截至2006年,关于唐山地震的照片、文书、音像等类档案,仅收藏在唐山市档案馆中的就有一万多件,其中大多数是震后拍摄的反映破坏情况的照片[2]。2006 年,唐山市档案局开始进行唐山地震专题档案的收集工作,目前已有五百余卷“唐山地震专题档案”,内容包括地震预报、震前情况、伤亡损失、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等。

地震遗址开发利用。地震遗址的保留,既为城市留下永久的记忆,又可作为地震科研基地,还可进行其他形式的开发利用。唐山市政府确定了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震遗迹十多处,并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唐山大地震遗产被称为“黑暗遗产”,表现为抗震遗址、纪念性遗产、地震历史记忆等[3]。唐山地震遗址开发的有力条件为资源丰富独特、交通便利、开发安全等[4]。唐山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着对地震遗址的价值认识不够、保护力度不强、开发利用的程度不强等问题,需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开发力度,进行集教育、科研、旅游为一体的开发利用[5]。

地震纪念景观建造。地震遗址遗迹景观化开发利用是现在唐山大地震遗址遗迹开发的重点,在公共记忆空间建造纪念物可以更好地科普地震文化,进行防震减灾教育,理解这座英雄的城市。唐山大地震遗址纪念景观有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唐山地震博物馆、唐山地震纪念碑、唐山地震纪念馆、唐山大地震纪念墙等的建造。其中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选址在唐山市规模最大的地震遗址内,可以作为对逝者的纪念和对生者反思的场所,地震的主题理念和情感可以通过符号化的方式体现出来[6],未来地震纪念景观应以科学的管理、广泛的宣传、优质的服务赢得大众的认可[7]。

1.2 地震精神文化研究

1.2.1 抗震精神内涵挖掘

面对震灾,唐山人民表现出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抗震精神。唐山抗震精神与李大钊的担当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外延,两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担当精神、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地域文化精神、大爱精神的生动显现[8]。唐山抗震精神是灾难文化特征的体现和不断传承,其文化底蕴是滦河古代文化,催化剂是近现代工业文化[9];唐山抗震精神具有丰富的传承价值,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防震减灾的力量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资源,是青少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宝贵增长点[10]。

1.2.2 地震文化题材创作

以唐山大地震这一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及影视作品,如纪录片的拍摄[11],而最为突出的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创作,用电影美学呈现出来的地震灾难故事,使观众对于灾难有更清晰的认识,使人们感受到视觉美学、受难美学和对生命意识的追求[12],把地震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13],通过电影展示人们灾难后的创伤记忆,抗震救灾的历程能提高民族的自我反思能力[14],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地震灾害观,为地震文化的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1.2.3 地震文化旅游开发

地震文化已成为唐山市宝贵的文化财产,研究唐山地震文化的价值及应用,对于城市建设、文化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地震遗址和地震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被称为“黑色旅游”,探讨唐山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应加强其实用功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知识需求、提高游客的地震应急心理水平[15]。唐山在地震旅游开发中存在地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对地震资源的保护意识薄弱、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发展唐山地震旅游应采取提高认识、保护资源、挖掘文化、开发产品、注重营销等措施[16],还需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创新设计与宣传理念、完善资源配置等[17]。

2 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资料较零散

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有社会调查和地震亲历者口述,如国家地震局和南开大学联合进行的“唐山地震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范围包括唐山五个区和天津的五个区,对三千八百户居民进行了八个方面的社会调查;唐山或上海档案馆馆藏资料;唐山抗震纪念馆等馆藏资料;《文汇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文章;间接研究资料是学者们的专著,如《唐山大地震震害》《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国内外学者的论文等。随着大地震事件的日渐久远和对唐山大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地震遗址文化的研究资料方面仍需要日益丰富和有效存储。

2.2 研究内容较单薄

对唐山地震遗址文化开发方面的研究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但还存在着如下问题:研究不平衡,因为唐山大地震是区域性实践,受研究资料的限制,研究成果更多是地方史范畴,唐山籍及唐山地区学者的研究尤为突出。研究深度不足,对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的研究虽然频繁,但高水平研究论文较少,较多的核心论文是对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多角度分析,外文期刊、核心期刊文章却偏少。研究内容缺乏广度,缺少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

2.3 研究方法较单一

通过对唐山遗址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学者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或对比研究的方法,如把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进行对比,在卫生防疫方面、新闻报道方面总结经验和不足,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成果深度不足也与研究方法的使用有一定关系,未来需要探索使用更加多样的、适用性强的、能够提升研究成果深度和影响力的研究方法,如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2.4 研究对象较片面

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以唐山大地震为个案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对于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对地震资源如何转化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元素的研究相对薄弱,把地震记忆融入唐山市政建设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研究较少,关于唐山大地震遗址开发和地震精神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青年人群中尚不普及,科普教育及宣传力度需要加强,需加强舆论导向,把唐山地震遗址和精神文化的宣传营销作为研究重点,扩大学术研究影响力。

3 唐山地震遗址文化未来研究的展望

3.1 研究资料更加全面

随着对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研究的深入,在研究资料方面存在着口述史料不足、档案资料存储分散等问题,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利用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资料搜集存储的能力。一方面,进一步调查分析、收集资料,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对口述史料进行抢救式收集和保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元的存储技术,对唐山地震遗址文化档案资料及数据进行数字化存储,提高资料处理技术。

3.2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对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的研究已进入深化细化阶段,在新资料发掘使用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视野。一方面扩大研究领域,把唐山大地震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放到灾害史的脉络上进行研究,对唐山地震遗址文化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扩大研究范围,把地震研究与唐山市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探讨城市纪念景观的建设,突出唐山大地震遗址文化的独特价值。

3.3 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

在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的研究中,需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营销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多角度、跨学科进行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研究。探索唐山地震文化“活化”问题,选择恰当的方式,如虚拟化技术,使地震文化的流传更加久远。使用大数据分析法,探讨地震遗址文化研究的观众数据和市场需求。

3.4 研究对象不断扩大

对唐山遗址文化的研究也是集体记忆的构建,未来其研究对象将不断扩大。如对地震遗址的开发利用方面,除了旅游开发,应探究更加多元的开发方式;如对抗震精神的理论研究较多,对抗震精神的实践性开发利用研究较少,可加强文化产业视角的研究;如对衍生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可注入吸引年轻人的电竞、盲盒、国风、二次元等元素。

学界在唐山地震遗址文化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持续的努力和探索,成绩斐然,期待更为丰富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问世。

猜你喜欢
唐山大唐山抗震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研究
装配式建筑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1976年唐山强震群震后库仑应力演化及其与2020年古冶5.1级地震的关系
唐山大地震余震或持续上百年
王大根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唐山不能忘
莫以阴暗心理挖唐山大地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