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编制思路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2022-11-23 19:29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合肥市

蒋 伟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1 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现状概况

截至2019 年底,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19910 个,其中室外运动场地17424 个,室内运动场地2486 个,总场地面积1659.10 万m2。较2014 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合肥市场地数量增长较多,万人拥有场地24.31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3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8m2/人)。

2 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水平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场馆场地总量等仍落后于发达城市。同时,效能不高、活力不足等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和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等各类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普遍,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更均衡、更充分、更环保、更公平发展的任务仍相当繁重。

因此,结合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和使用特征,对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现实情况进行了细致了解和分析,提炼出以下几大问题。

2.1 体系方面供非所求

①从“横向体系”来看,目前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内容不够多元,不能保障群众多样化需求。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改变了群众对设施需求的类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青少年主要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从基本的物质与安全层面转向更高层面,更加强调体育运动、户外健身等方面的优质、个性化需求,即对高等级全民健身设施有更高的需求。面对市民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当前设施供给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设施的类型、级别、规模上均存在不足。

②从“纵向体系”来看,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结构仍处于均匀阶段,未能深化均等化理念,强调以人定需、以人定供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模式,仍是在每个行政区配置相同的设施内容。

2.2 标准方面差距明显

通过对比各类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与南京、杭州等城市差距明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与南京、杭州对比发现,合肥市可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例如全运会)的场馆设施严重不足;

②从区(县)级“五个一”建设情况来看,合肥市不管与省内其他地级市(例如蚌埠),还是南京、杭州等城市对比,合肥市区(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已严重落后。

2.3 空间方面供给不均衡

空间布局不均衡,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目前合肥市区级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上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差距显著,设施集中分布在老城区和政务区,二环以外的人口稠密区域公共体育配置状况则不够理想(特别是新站区、瑶海区、滨湖新区等区域,严重缺乏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尤其是在省市级体育设施和体育公园方面,新老城区差异更为突出。

2.4 融合方面存在不足

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尽完善,导致“体绿融合(特别)”“体校融合”具体工作开展存在种种壁垒。在“体绿融合”方面,按照传统的管理体制,公园归园林部门管理,属于绿化管护,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维护不专业,着力不多;体育部门虽然具有专业优势,对一些问题却又只能“望园兴叹”。因此,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合肥市目前除了几处大型公园内复合建设了体育活动场地,其他中小型公园及街头(社区)公园均没有考虑体育设施的建设,且现有公园内体育设施的种类少,趣味少,较少考虑老人和儿童独立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3 “十四五”公共体育设施总体目标

以“满足承办全运会等国内大型综合型竞技体育赛事”,“全面提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为任务,全面提升合肥体育整体实力和在国内、国际体坛的竞争力,形成与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体育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力争将合肥建设成为可承办全运会、国际级单项体育赛事,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区域知名度、影响力的区域体育强市。

4 “十四五”公共体育设施总体规划思路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思路正在逐渐转变,毕红星指出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内容已经进入到由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由政府建设向多元主体建设转变的发展阶段[1]。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应改变长期以来以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赛事成绩提高和优秀运动员培养为目标的竞技体育发展导向,而应注重面向居民日常使用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级体育设施等群众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2]。

根据公共体育领域发展趋势以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思路为“完善体系、强化基层”。

4.1 完善体系,构建五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考虑居民使用不同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公平性等要求,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案例,以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中心体系为指引,在原有政府主导四级设施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均等化理念,引领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从均匀阶段向均衡阶段深化,构建“(省)市级—区县级—片区级—街道级—社区级”五级配置体系。

4.2 提高标准

包括提升群众体育设施标准,持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配置;提高竞技体育设施标准,促进竞技体育服务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①在群众体育设施方面,针对现状街道、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标准化程度较低,与相关标准存在一定差距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和省市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体育服务设施实际情况,并与相关政策及规范要求对接,结合合肥市发展定位及目标要求,在现状的基础上合理提高配建标准。例如规划提出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包括室内健身中心和室外综合运动场/户外运动场,且明确规定单个街道级室内健身中心建筑面积不小于2000m2,体育项目不宜小于5 项,宜配置体操房、健身房、游泳馆(池)、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或其他健身活动室,国民体质检测室可与体操房或健身房复合设置。

②在竞技体育设施方面,对标全运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场地建设标准,优化提升竞技体育设施,参考同类城市(杭州、南京)的建设标准,确定相应的配建标准。

4.3 优化布局

包括加大外围薄弱区域的设施布局,以及强化基层,打造“优质体育健身圈”。

①针对现状高级别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以及政务区的不均衡现象,规划结合合肥市中心体系的打造,推进建设一批对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具有突出意义的省市级、区县级公共体育设施项目。在骆岗中央公园、空港中心、运河新城、东部新中心和王咀湖、少荃湖等地建设高级别的公共体育设施,促进各片区赛事型、群众型体育活动的开展。

②强化基层,推进建设一批基层全民健身示范性项目。从国内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验看,大型体育设施普遍存在建设成本高、赛后利用率低和运营管理不善等问题,而中小型体育设施具有建设管理与运营成本低的特点,便于引导大众进行体育消费、举办中小型赛事及开展全民健身,已成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选择与趋势[3]。结合片区更新、地产开发、轨道站点等有利因素,四大城区和三大开发区均应结合城市三级中心、街道级党群服务中心分别建设1~2处片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和3~5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全面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和可达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4.4 集约建设,完善设施融合和部门协同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集约利用

4.4.1 加强体绿融合

鼓励大型市政公园在不改变原有规划功能的前提下,建设多样化的体育场地设施,营造浓厚的阳光、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①完善常规配置,以建设简易健身场地设施为主,构建便民利民的1km 健身圈,在公园里面每隔1km 左右的步道旁,规划出100m2~200m2的场地,配建10 余件群众比较喜欢的室外健身器材(健身路径)和智力运动棋类(轨道棋桌)等简易设施,动静结合,让老百姓在公园里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体育健身。

②打造特色体育配置,选择建设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智力棋类、科技模型类等为体育主题的综合体育场地设施,打造特色鲜明的体育主题公园。在占地面积特大的市政公园中,可以规划建设上述多个项目的综合体育主题公园。

4.4.2 加强体校融合

以开放共享为基础,加强供给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进一步促进学校内部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以弥补基层社区体育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①针对现状中小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教学区和体育场地进行合理分隔,并通过“两把锁”分割学生与外来人员。

②建议新建学校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根据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和安全管理的需要,将教学区和体育场地进行合理分隔。

5 结语

合肥市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国许多城市中也普遍存在。本文以合肥市为例,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空间布局、集约利用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规划对策和相关的实施建议。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合肥市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中国运动员2021年获67个世界冠军
比亚迪集团扶贫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励展携手中国体育场馆协会推出全新体育场地展,打造体育产业行业平台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探讨体育设施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