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撬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支点

2022-11-25 07:08洪世荣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学情命题双减

洪世荣

(福建省南安市南翼实验中学,福建 南安)

教育从根本上要为经济社会服务,当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生深刻的变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教育也必然要随之做出相应的改革。“双减”政策正是顺应这一大势的正确决定,因此,初中数学也必须顺应大势,借“双减”东风撬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双减”要求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根据国家“双减”总体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要把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要聚焦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教尽教,让学生学足、学好。从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来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双减”总体要求与课程标准这些总体目标是高度契合的。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信息时代,虽然很多教师已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但也还存在一部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教育教学思想,影响、支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如很多教师现在仍然把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教师忽视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有一部分教师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扮演着学生的角色。

2.学情分析不透,精准施教效果不佳

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学习过程要以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所学知识不断重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精准分析学情,课堂上才能精准施教,教学评价才能到位,教学质量才能提升。但现在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缺乏学情分析的精神和能力,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知识储备、课前预习情况等分析都不够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思维程度等学情分析也没有认真做好教学观察。由于教师对这些分析不够透彻,也就很难精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难精准施教,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很难达到最佳。

3.精心备课不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学组织闭环中最关键的一环,精心备好课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但现在很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精心备课不足,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在备课中对教材的处理缺乏创造性,很多教师或经验不足,或太过懒散,或生活琐事繁多等诸多原因,备课中过分依赖教参或网络,直接照搬照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没有经过自己智慧思考的备课很难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4.命题研究不深,教学科学评价不够

命题是教学闭环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检测教学成果并指导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因此命题研究和教学工作是相互贯通的。教师只有深入命题研究,才能更清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同时,命题研究也是把评价融入教学的有效途径,但现在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很少深入研究命题工作,总认为命题是专业性很强的高阶思维工作,不是普通教师能够弄懂的,畏难情绪普遍存在,但实际上命题研究是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教师对完整教学行为的精准提炼,是教学评价能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二、“双减”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要重视学习教育新思想、新理念,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尤其要重视学习掌握“双减”相关政策及初中数学学科的最新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成果,通过自主学习或参与培训,全面吸收初中数学最新教学信息,吸取先进的数学学科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与“双减”政策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时,要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等传统的“填鸭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先把每一个数学知识点或逻辑框架讲清楚,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会学生自己分配自学的任务与方法,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科学、高效、自主地学习探究;要通过巧妙设置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培养初中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学科思维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和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初中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二)重视学情分析,提高精准施教实效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有效教学,都必须以科学的学情分析为基础。“双减”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有效教学之前必须注重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要贯通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闭环。

课前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先从总体上把握一节数学课的完整思路和理念框架,对标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课前前测或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或技能,重点分析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该掌握的与本课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通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分析学生对本课有关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是教师教学准备的起点和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课中的学情分析,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学习操作水平、语言沟通等细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及时作出教学微调。

课后的学情分析是根据课前学情分析等教学准备和课中课堂教学、学情分析反馈的教学微调综合作用的教学成效,通过课后作用、检测等教学评价来反思整个教学闭环的综合效果,提出下一个教学闭环的有效应对举措。

(三)精心预设备课,提增课堂阵地效率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要精心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打磨从精心预设备课开始。精心预设和备好一堂课是提增课堂阵地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把初中数学课堂准备设计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堂,把要学习的有关知识点先精心预设并准备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自主预习。课中教师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等,引导和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备课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音视频材料、自主学习清单等,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探究的脚手架。教师备课中还可以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讨论、汇报等形式,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来做主,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或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数学生活情境,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数学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教师也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促使学生形成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这比传统照本宣科式数学更有现实意义。备课中借鉴这一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民主参与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平台,提增课堂阵地效率。

(四)钻研考试命题,提速育人目标落地

考试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效果的巩固和提升,是教学评价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之一。“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更应该深入钻研考试命题,思考初中数学学科命题评价,结合评价调整数学课堂教学行为,以考试命题引导教学,使课堂教学走向精准,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走向高效。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钻研考试命题,要坚持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导向,聚焦中考及学生未来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要积极探索考查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信息、信息加工及数学运算与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具体的现实社会生活案例展现新时代国内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弘扬爱国精神,发挥初中数学的育人功能,呈现真实情境,引导实际应用,聚焦核心素养培养。要注重考试数据的意义和价值,要结合教学实际,运用考试数据,助力试卷评析的精准化,在讲评前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准调整教学活动,在讲评后精准了解学生,精准评价学生,精准干预学生的具体做法,根据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速育人目标落地。

猜你喜欢
学情命题双减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