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1-25 07:08陈玉亭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初中生劳动家长

陈玉亭

(甘肃省永靖县黄河中学,甘肃 永靖)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处于薄弱环节,教学时间较短,导致有些学生不知道劳动教育的存在,尤其缺乏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导致劳动教育只是虚设,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近些年,随着新教育政策的施行,劳动教育开始受到学校、社会和家长的重视。要想真正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还需要从各方面共同努力,让学生在校园和生活中去体会劳动,更懂得该如何珍惜劳动成果。

一、劳动教育概念界定

(一)推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经调查发现,初中生的年龄基本上是在12~16岁左右,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转变期,学生在该阶段形成的行为意识容易对今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初中时期应加强劳动教育,通过传播劳动观念使学生珍惜自己的物质财富,对他人的劳动成果心存感激,希望学生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在劳动中寻求生命的真谛。

(二)学校劳动教育

在新政策中,明确指出学校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通过设计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力求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中,明白所得皆不易,从而在之后能有效规范个人言行,提高教育落实效果。要想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在中小学必须进行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规律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除了有一些实际的活动外,也要学习关于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以“劳”“育”为核心,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在劳动教育日益受关注的今天,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仍然有“力不从心”之感。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学校的劳动课都变成了一门纯理论的教学,这让学生难以接受。日常课程中,很少有与劳工教育有关的活动,学生缺乏参加劳动教育的机会。部分中学的劳动课时间很短,也没有被列入考核的范畴,大部分学校依然需要学生完成主要课程,这就造成了在劳动课堂上,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不感兴趣,却在忙着做功课。同时,劳动教育的资源匮乏反映出了相关的师资队伍的匮乏,在大多中学劳动课中,大部分的教师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他们没有经过正式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为学生所接受,导致这个科目丧失了特点,使学生无法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因为学校对此不够重视,不会购进大批的实物材料来进行劳工教育,如手工课所需的剪纸,在园艺课程中所需的花盆、种子等,唯一进行的劳工教育就是扫帚之类的清洁用品了,这也制约着人们工作方式的多元化。

(二)社会各界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十分注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被引进,一些学校和家长固有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冲击。我国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学校开设了与劳动有关的相关课程,但事实上,许多的劳动课会被其他课占用。除学校外,家长的思想也需要转变,大多数家长认为,周末的时候,孩子要做功课、上补习班,劳作纯属徒劳,只顾自己孩子的学业,这种教育很容易让孩子的价值观发生偏差,没有劳动教育,就会很难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

(三)家庭中劳动教育观念薄弱

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把学业做好,甚至当孩子试图主动做家务时,家长也会竭尽全力地制止。在一份针对家长的问卷中发现,“你会替你的子女做家务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会替他们的子女做家务,可见大多数家庭缺乏劳动教育,许多基本的家务活,如洗衣服、叠被子等,都是由家长来做,这就造成了许多上了中学的孩子因为住在寄宿学校里,加上封闭的管理方式,无法很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这对他们的发展非常不利。除家务活外,在家庭劳动教育中,部分家长存在教育思想不正确的情况,如果孩子在家里出现言行不规范的问题时,则会通过家庭劳动的方式惩罚孩子,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从内心对劳动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在之后的生活中不会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另外,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会通过劳动批评的方式教育学生,这样会误导学生,导致学生对劳动产生错误认知。

三、影响初中生劳动观念形成的因素

(一)传统劳动观对初中生劳动观的影响

影响初中生劳动观念的因素,除了环境、教育、学生等外在原因外,传统劳动观也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原因。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体力劳动较为蔑视,这也必然会对初中生的劳动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大多数上层阶级对劳动存在认知缺陷,在内心对劳动活动存有较大偏见,其中这种思想中有很强的阶级意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对古代士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体力活不屑一顾,所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大多都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负面劳动观”,使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处在两个极端的矛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读书求名”“轻体力劳动”等思想,在数千年前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价值与劳动意识。直到今天,它的影响依然存在。由于对体力劳动的蔑视,使初中生对劳动目标的认识受到了影响,一些学生以为读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在生活中不愿意主动劳动,对劳动产生错误认识。同时,它还会对初中生的劳动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是由于轻蔑体力活,使他们对从事体力劳动和从事智力劳动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尽管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觉得,环卫工人和科学家是同样的荣耀,可是他们不愿意当一个平凡的工人,特别是不想干体力活。因此,传统的劳动观客观反映了初中生对劳动的目的、劳动主体的认识,这就限制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学生功利心较强

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时,许多家长只是让孩子掌握一些对他们未来有实际意义的技能,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劳动的重视度较低,习惯占用大量时间进行学习,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劳动。他们认为,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学习。学习本身也是劳动知识、劳动价值等学习的过程,但是现在学生越来越重视学习对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好处,很少会花费精力去劳动,忽视个人全面发展。此外,在学校教师教授的内容太过“知识化”,和学生平常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更难以让他们将自己的知识融入自己的劳动观念中。

四、解决劳动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完善劳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会在学校里度过,所以要解决目前我国劳动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在教育领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改变学校固有的教育观念入手,从单纯注重智育向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后,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加强劳动教育在校园中的作用,建立一些有关的劳动教育基地,购买有关的教学设备,引进一支经过专业技术训练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类校园劳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评选“劳动之星”、制作校园活动宣传画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同时,学校应为学生宣传正确的劳动思想,告诉学生劳动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能科学看待劳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在“九九”重阳节时,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参加义演;在植树节期间,组织学生到郊外植树、浇水;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大街上打扫卫生,让学生在特定的假日中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了解这个节日的含义。

(二)通过家校合作,改进家庭劳动教育方法

家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学生来说,父母的观点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如果父母对劳动教育存在不正确的理解,那么也就无法选择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甚至部分父母为了让孩子考取理想学校,告诉孩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至于别的,不关孩子的事,这和学校的教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教育观念会使学生产生混淆,有些学生会选择坚持父母的教育观念,认为劳动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在参加劳动时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完成,所以,要想劳动教育的效果更好,需要家长的帮助,要使家庭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教师必须在此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首先,教师要让所有的家长聚在一起。组织一次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让家长自由表达对劳动教育思想的看法,教师要仔细倾听家长的意见,特别要对某些对劳动教育持有不良看法和态度的家长所持的观点进行详细的说明,要使他们了解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家长才能配合学校的教学。在了解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探讨在家庭教育中应怎样开展劳动教育,并做好在校内外形成一致,只有这样,初中生在家庭劳动方面的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其次,教师还要在学校里安排一些劳动活动,将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拍摄下来,利用电子设备发送给家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劳动的方法,这样通过家长和教师的齐心合作,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做家务劳动时才会认真。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家庭劳动激励机制,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学习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为孩子所做的家务工作制定适当的奖赏制度,这项规定的特色在于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话,对初中生的诱惑力就会更大。要知道,满足报酬的条件必须要适当增加,不能太过单纯。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努力和回报是相辅相成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立足学生表现,建设系统教育机制

学校是一个重要的、有组织的、劳动教育的地方,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劳动的关注。过去,大部分初中学校将教育重心放到学习上,很少开展劳动教育,这种情形导致学生对劳动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在面对学校布置的劳动任务时,不能积极完成,从而使我国的劳动教育质量不断降低。所以,要真正提高劳动素质,就要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制度。首先,应把劳动课的时间适当地延长。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要使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提高,就应设计系列劳动活动,通过活动培育劳动意识,如果没有充足的劳动活动,很难使学生的劳动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延长其工作时间,让学生适应劳动。其次,应建立劳动评价标准,对师生的劳动表现进行全面评估。过去,在学校里,文化课的教师都是以公共课为主,大部分的劳动教育都是敷衍了事,这直接造成了劳动教师本身对劳动教育的怠慢,不认真备课、不合理地安排工作,对学生来说,劳动任务不具有趣味性,这些都将使我国的劳动教育质量降低。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监管制度,对劳动教育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要求在公共课上开展劳动教育,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再者,各科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时刻将劳动教育放到首要位置,积极探索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途径。同时,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进行评估,以往教师针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导致学生对自身的劳动情况缺乏足够了解,认为劳动对自身成长没有多少帮助,如果有健全的教育制度,学生就会积极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劳动教育上,认真完成教师交给的教学工作。最后,在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劳动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某种含义和趣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而教学手段要多种多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尊敬和关怀的心态进行教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关键性影响,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过去有许多问题,忽视了劳动教育,一旦发现和分析后,就从多个角度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初中生的劳动教育问题,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解决,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形成合理的认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为国家的发展培育更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初中生劳动家长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作业管理的实践探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