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地域文化资源 拓宽大历史课程视野
——陇东地域文化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运用

2022-11-25 07:08柳育芝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陇东中学历史

柳育芝,谢 芸,白 箫

(1.平凉市第七中学,甘肃 平凉;2.平凉市第五中学,甘肃 平凉)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多种革新模式,打破单一的传统课堂模式,一个个新形式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教师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开放性、多元化、地域化、校本化理念精神,本着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宗旨,将历史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与区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构建新的适合本地区学生学习的、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和教学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了解脚下这片神圣热土的光辉历史,触摸本土名人成长经历、光辉成就,激励后生学子积极成长,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教育意义。

一、引导学生纵横捭阖,整合史料

在反复实践,交流探讨后,我们借鉴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教学思想,作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视角方法及途径,激活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重塑中学历史课程资源体系。“大历史”就是“将宏观视野观念引进到中国历史研究中去”。“宏观”就是大的历史观,如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国运兴衰的历史规律,战争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规律,以及心理学涉及的人性的规律。“大历史”打破中学历史教材单线结构编排方式,纵向联系史实、史料,将教材内容中的有关知识外延进行拓展,结合地域历史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我校积极寻找与陇东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结合、衔接的知识点,在历史课程中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地域历史及文化特色。这样既能激活历史教材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以及活学古今、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立足课本文献,探索课堂

通过引导学生组建历史探究小组、开展历史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走进陇东历史纵深”旅游活动,建立历史活动社团,参与历史课题研究等活动,打造一种全新的、立体的历史教学平台。这种探索尝试可以实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创新的三个转变:一是从历史教学课程资源出发,从使用统一教材向以国家课程引领下的统编课程与地域课程和校本教材相结合,有利于校本教材的开发;二是从教与学的实践上拓宽了学习方法及途径,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转变;三是实现了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的转变。从过去的以教师引领为主转变为完全以学生参与与感知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三、活学区域历史,传承陇东文明

平凉,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站”,素有“陇东旱码头”之称,地处古代中原农耕文明和西北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地,是中华文明与中亚、西亚及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途经之地,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这些历史文化素材都是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机营养,是实现历史教学地域化、校本化的“活化剂”。我们在教学中从六个方面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拓展。

第一,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仪,将古代丝绸之路在平凉历史遗存引入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深度认识丝绸之路。

平凉考古发掘出大量遗存实物,佐证了当年丝绸之路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盛况。如固原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陇东的“波斯萨珊王朝鎏金银壶”,它上面的图案是希腊神话故事,风格造型是西亚艺术,用途是盛西域葡萄酒的酒壶。这件异域风格的酒壶,承载着西欧文明(古希腊)、西亚文明、西域文明三大信息。20世纪70年代,在平凉灵台出土的几百枚西亚文明古国安息(伊朗)的货币———安息铅币,说明汉唐时期中国与西亚经济贸易的繁盛局面。泾川和镇原境内开凿的北魏佛教石窟——南北二廊佛教石窟,它以犍陀罗艺术及西域与中原融合风格的佛教艺术而闻名中外。在“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课,我们把这些知识资源整合进去,不仅提升了学生认知,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中外文明交流及国内文化融合在平凉地区的丰厚积淀和悠久传承,是拓展校本历史文化史的丰富资源。

佛教于东汉传播,得益于汉明帝时“白马驮经”之事,其缘起就是白马驮经回国,路经平凉,平凉人专门建造了“歇马店”。其汉代建筑风格,有力地佐证了佛教传入中国途经平凉的事实。

第三,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其延续性、传承性与完整性之清晰,是世界文明史中少见的,而陇东地区的平凉市境内三大历史遗存和文字遗存,就能有力地佐证这一历史结论,它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可以拓展的地域性史料。

1.黄帝问道崆峒山。相传黄帝曾向广成子问道于此,因而平凉崆峒山被誉为“华夏道教第一山”,黄帝问道的道教名胜“黄帝问道处”。

2.周文王创建灵台。周王朝兴起于西北,其奠基者周文王姬昌将灭商的战略基地放在西北,重点经营陇东地区,三千六百多年前,周文王兴兵西进,灭掉陇东地区的共国、阮国(今泾川)、彭国(今庆阳西部)、密须国(今灵台县),修筑了一座驰名西北的建筑——灵台。此后,灵台历代毁而复建,灵台县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于“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3.中国最古老的西王母神袛庙宇始建于先秦,位于泾川县城西北山麓,院内碑文记载了西周周穆王西行到泾河边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唐杜牧有诗歌:“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至今,每年三月份泾川王母宫祭祀庙会一直是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共同举办的最大的王母庆奠活动,成为海峡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活动载体和民族认同的纽带。

第四,陇东区域历史文化遗存中有清晰而完整的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的实体遗迹,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章融入,并尝试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记录。

平凉西北的固原境内有北宋与西夏王朝边境贸易“榷场”遗迹,佐证了《宋史》记载的北宋与西夏长达百年在此贸易的事实;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有目前国内最完整的宋代女真族人聚居生活繁衍的村落——完颜村,这个村落几千人保留着完颜姓氏与女真族的身份、风俗习惯及文化特征,近千年来毫无改变,他们至今保留着尚猎的风俗,村子中心伫立着女真族的英雄——金兀术的塑像。了解这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团结。

第五,陇东区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古至今,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历史故事感人至深,教育意义匪浅。

19世纪,沙俄侵略我西北地区,扶植中亚浩罕国首领阿古柏侵略新疆,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率领骁勇善战的湖湘子弟入疆西征,收复新疆,经过平凉的古丝绸之路,看到西北干旱少植被,生态恶化,左宗棠命令四十万清军沿途栽植柳树,平凉修建柳湖公园保护“左公柳”,就是纪念他的丰功伟绩。1937年,平凉儿女踊跃奔赴抗日前线,矢志抗敌救国,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平凉最著名的抗日英雄有“陇人骄子”静宁余新元、灵台高永祥。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事迹唤起学生保家卫国、珍惜和平的愿望。

第六,作为革命老区,陇东区域历史文化传承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文化血脉。因而,陇东历史文化区域也是民主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泽东不朽名作《清平乐·六盘山》诞生于陇东。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追堵,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部队会师。红军翻越耸立于陇东陇山山脉险峻名丰的六盘山时,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前途一片光明时写下了充满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千古名词《清平乐·六盘山》,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沿着“红军小道”,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仰望巍峨的六盘山顶的红军会师纪念碑,这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可借此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维护正义的信念。

1935年8月1日,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突袭,战斗异常激烈,吴焕先身先士卒,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被冷枪击中胸部,不幸牺牲,他长眠在陇东这片大地上,他年轻的生命停留在28岁。毛泽东赞扬道“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解放后,泾川县建立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2009年,他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总之,陇东地区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给我们开发中学历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必须合理汲取、整合、利用,适时、合理地融合到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发掘当地历史、活学课本历史,撰写历史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中学新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陇东中学历史
春日 陇东花事
陇东唢呐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陇东窑洞文化
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