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崔生学术思想初探

2022-11-25 12:56吴蜀瑶柯瑜李洋付小梅吴志瑰谌瑞林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范崔生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枳壳炮制药材

★ 吴蜀瑶 柯瑜 李洋 付小梅 吴志瑰 谌瑞林(1.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2.范崔生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范崔生教授是第一批500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江西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出身于中医药世家,自幼跟随父亲攻读古典文学并学习中医药知识,长期在中药学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在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技术原创性成果,并形成了“以质为本,以炙为用”的学术风格。范教授认为,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要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学首先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前人提供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借鉴和提高。同时,他又强调,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下,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脱离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去发展,必须有相关学科的协同配合,才能使本学科得到相应的、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探索和研究范崔生教授的学术思想,对于继承与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多年在范教授指导下学习、工作,受益匪浅,现将对范教授学术思想的认识总结如下。

1 性状为先的中药质量控制论

范教授一生从事中药鉴定研究,有着十分丰富的中药材真伪优劣鉴别经验。他认为,性状鉴别是中药传统鉴别方法之一,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特点,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范教授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药材标本,深入产地实地调研,参与中药资源普查,亲自到野外采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套独树一帜的中药鉴别理论与实践系统。他在鉴定中善于抓住药材之间的区别点,把握重点鉴别特征,提出鉴别药材真伪的方法。他提出,药材产地、生长环境、采收时节、形色气味等均与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如:常用中药大黄,商品种类较多,来源复杂,性状各有特点,这也决定了药材质量的不同。北大黄主产于甘肃,为大黄的道地产品,呈鸭蛋形,习称“蛋吉”。也有加工成圆桶形或腰鼓形,个头匀称,因用绳穿起排在通风处阴干,故药材上有绳孔;易“糠心”,有“十大九糠”的说法。除去粗皮,呈鲜黄色及红棕色,有灰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质坚硬,断面有“高粱碴”;根茎髓较宽,有“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质最优。又可分为“西宁大黄”,产于青海及甘南,加工“蛋吉”为出口规格,主外销;“凉州大黄”,为产于甘肃武威(凉州)、张掖(甘州)及河西一带的野生品,不去皮,完整的根茎或切开成瓣,呈狗头形称“狗头大黄”,牛舌形称“牛舌大黄”,鞋底状称“鞋底大黄”,断面有“高粱碴”,气清香,品质较优。“铨水大黄”的主产地在甘肃礼县铨水镇,岷县、宕昌有栽培,去皮后加工成“蛋吉”“片吉”“中吉”“苏吉”,以铨水镇产品最优,为大黄商品药材的主流品种。南大黄,又称川大黄,产于四川,外形呈不规则圆块,似马蹄状,习称“马蹄大黄”,无绳孔。横切厚片为雅黄。有栓皮,有的略去外皮,外皮棕黑色。质坚硬,中心较松软,断面“星点”较大,气清香,味苦、微涩。产于四川雅安加工成块状或厚片的称“雅黄”,外皮呈黄棕色,为川产大黄的优品,主销日本。

2 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外,中药鉴定还采用了如理化检测、扫描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得中药质量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多角度。范教授一贯提倡将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科学研究中以中医药学传统经验和方法为基础,以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一直遵循“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传统经验与方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的原则,善于综合运用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来研究中药,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尤其注重把现代植物分类学、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与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如:对于枳壳、枳实类药材的研究,范教授运用本草学对其进行品种考证,指出在宋代与明代之间,正品枳壳、枳实的原植物来源发生了变化,宋代以前为枸橘,到明代及以后则转为酸橙等柑桔类植物。运用植物分类学进行了资源调查和品种整理,柑桔属有记载的植物约20种,我国有14种,其中11种为原产我国并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该属植物在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区以及华南地区的资源最为丰富。柑桔属植物用作枳壳、枳实入药的种类主要有7种,分别为酸橙、香圆、甜橙、柚、蟹橙、红河橙、宜昌橙。用电镜扫描对11种枳壳、枳实类药材的电镜物特征进行研究,可根据非腺毛的有无、气孔的分布情况、气孔的内含物的有无、气孔的凹凸情况、角质纹理以及蜡被的形态等对11种枳壳、枳实类加以区别,厘清了枳壳类中药的商品药材,防止临床用药混乱。并用薄层色谱扫描法对13种枳壳类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总黄酮、橙皮苷、柚苷和辛弗林、N-甲基酪胺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通过运用本草学、植物分类学,以及使用扫描电镜、TLCS等现代检测仪器对药材进行的生药学鉴别研究,得到了系统、完善的研究结果,不仅研究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更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3 本草溯源和系统开发相融合,构建道地药材鉴定和评价体系

“药材好,药才好。”古今医家都十分推崇道地药材,因其是中医临床疗效的有力保障。范教授一直主张中药的研究要先从本草入手,从本草中挖掘新的品种,强调本草考证的重要性。他在研究和开发江西道地药材时,通过本草考证,收集府志、县志等有关资料,结合采访药农和民间医生用药经验,发现了江西特有的江香薷、江栀子、江枳壳、江枳实、江荆芥、橘红等道地药材。同时,他利用植物分类学、药物化学、生药学等知识,对这些道地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和开发,开启了江西道地药材研究的新篇章。

比如,江西分宜县是我国香薷药材的主产地,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产量大、质量佳,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声誉,习称“江香薷”。由于江香薷原植物长期未搞清楚,多数文献错订为海州香薷,故而一直存在着药典收载品种与实际用药不相符合的混乱现象。通过他系统研究,澄清了香薷和混淆品种,确定了全国香薷类的主流药材应为江香薷,订正为石荠苧属新栽培变种,为中国药典的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达到了正本清源的目的[1-2]。范教授还发现,土壤中有铜的地方才能种出道地的香薷,而江西分宜盛产铜矿,此地所产香薷有效成分最高,临床疗效也最好,进一步证明了江西的江香薷最为道地。他还首次发现了江枳壳、江枳实的原植物应为酸橙的2个品系,即黄皮臭橙和红皮臭橙,又发现云南红河枳壳中具单细胞或3个细胞非腺毛[3],为柑橘类果实的解剖学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通过化学分析,明确了柚和蟹橙的果实不能作枳壳和枳实入药的原因。通过对彭泽贝母的深入研究,确定了彭泽贝母的拉丁学名,同时确定其为国产贝母属植物在江西的新分布,属于贝母类药材的一个新品种,并发现其有效成分的总含量明显高于长江流域贝母类药材的任何品种,止咳化痰作用强,为开发贝母新资源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4-5]。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江西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空白,也促进了江西省中药资源的发展,为江西道地药材的鉴定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许多项目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4 传统技术结合现代系统科学揭示炮制理论实质

范教授出身于中医药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均有很深的造诣,除具备系统的理论基础外,更有其父传授多年的实践经验。江西的“樟树药帮”和“建昌药帮”久负盛名,占据了四大炮制技术流派中的两席,其炮制技术自成体系,工艺考究,风格独特,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成”之美称。然而受到社会变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一些传统炮制工艺正濒临失传。范教授长年深入“两帮”,广泛收集“两帮”老药工的经验,结合家传技术,在研究炮制工艺和饮片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炮制工艺进行了抢救。他认为,历史上的“樟树药帮”“建昌药帮”因缺乏化学成分、药理、毒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才得不到进一步推广、发展。因此,努力开展中医药的基础研究,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不断揭示其理论实质和疗效机理,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评价并控制其质量,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在《江西省中药炮制规范》(1991年版)一书中,不仅优化了樟、建两帮的传统工艺,还对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创新性地采用了显微、光谱、色谱分析等多种现代新技术,使得江西炮制传统工艺得到继承和新的发展。

5 中药炮制流派从医论

范教授认为,“樟树药帮”和“建昌药帮”的兴盛与旴江医学的繁荣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帮”精湛的炮制技术和上乘的饮片质量,保障了旴江流域医家的临床疗效,同时,随着旴江医学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使得“两帮”名声大噪,并辐射到福建、两广、台湾等诸多省份和地区。因家学传承的影响,范教授掌握了很多极具特色的樟帮传统中药炮制品种,如胆南星、法薏苡仁、炒黑锡、鳖血炒柴胡、临江片、童便制马钱子等,这些品种因有着特殊的临床疗效而受到江西历代医家的推崇。范教授主张中药饮片的炮制要为临床服务,并致力于对樟帮传统中药炮制品种的炮制技术进行挖掘和抢救。比如童便制马钱子,范教授根据经验和家传的技术,整理其炮制方法为:取原药,除去杂质,放入童便中浸泡7周,取出;放在流水中漂3周,取出;用小刀刮去毛,再用清水漂7天,取出;洗净,晒至七八成干,再闷润1天,切腰子片,晒干。范教授指出,小便有消肿定痛之功,加入童便炮制的马钱子能增强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是江西地区骨伤科的常用炮制品,极具地方特色。此外,在他的指导下,对面临失传的樟帮炒黑锡工艺进行了挖掘整理。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及黑锡功效,证实黑锡来源应为方铅矿而非锡类,并还原了黑锡的炮制方法,成品经樟树药帮老药师认定与传统的炒黑锡性状一致[6],从而保障了黑锡入药的临床疗效。樟帮的胆南星,工艺考究,极具特色,以香墨磨汁着色,以变色为度,而墨既是一种珍贵的书写原料,又是有名的治病良药,通过对墨的药用情况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结果表明墨入药应取松烟墨,在制墨过程中加入各种中药材,使墨的药用价值更加广泛[7]。在此基础上,范老带领他的学术继承人于2016年编纂出版了《樟树药帮中药传统炮制法经验集成及饮片图鉴》,对一些独具特色的炮制品和工艺再次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为继承发扬樟树药帮炮制经验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樟帮独具特色的炮制工艺。

6 小结

范崔生教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在70多年的教学、科研中逐渐形成了“以质为本,以炙为用”的学术风格。守护和继承好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术是他毕生的执着,以现代科学发展观研究中药是他不懈的追求。范教授秉承实践为先的观点,在研究中坚持以传统经验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既善于继承中医药学的精华,更善于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方法来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使中药鉴定和炮制学科既保持丰富的中医药内涵,又成为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先进科学体系,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防病治病的实践。笔者仅对范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总结和讨论,今后在范教授的指导下,还将对其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作深入挖掘、进一步凝练,并探索中药专家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进一步丰富中医药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内容,以期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传承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枳壳炮制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我国枳壳产业发展现状与江津枳壳发展前景分析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我的梦想
擦亮药都品牌 建强枳壳产业
商洲枳壳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枳壳快速切割器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