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味五行配属

2022-11-25 12:56曾学玲徐文强彭秋霞揭智媛何晓晖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内经中医理论医家

★ 曾学玲 徐文强 彭秋霞 揭智媛 何晓晖(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五味配属五行是中医药理论的一部分,以往诸医家将《内经》五味配属五脏五行的分类视若圭臬,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医家都对《黄帝内经》中五味配属五脏五行持有怀疑态度,尤其对《内经》酸归肝、辛归肺持明确反对的态度。随着近现代敦煌古医书《辅行诀》的出世,不少医家对五味配属五行的争论更是一边倒地支持《辅行诀》五味五行配属。两书都是古医籍,在中医历史上都占有不小的地位。近现代《辅行诀》的面世,更是掀起了五行生克用药的浪潮。比较两书五味五行配属的矛盾,不仅有益于中医理论地发展,更有利于中医药地运用。

1 《黄帝内经》《辅行诀》五味五行配属概述

《内经》中有不少关于五味配属五脏的内容,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其味酸;心,其味苦;脾,其味甘;肺,其味辛;肾,其味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肝在味为酸,南方心在味为苦,中央脾在味为甘,西方肺在味为辛,北方肾在味为咸。”上述论述为五味配属五脏五行的主流观点。但是《素问·脏气法时轮》曰:“肝欲散,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用甘补之苦泻之;肺欲收,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用苦补之咸泻之。”指明辛味发散正合木行,酸味收敛正合金行,而《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言辛补肝、酸补肺。这使得众多医家疑惑丛生。《黄帝内经》作为经典医籍,其地位自然不容置疑,但其中的某些观点仍有待考证。近现代从敦煌出世的《辅行诀》乃陶弘景所撰,本书核心思想主要是以脏腑虚实五味补泻用药处方为主论治五脏虚实疾病,提出辛属肝、酸属肺、咸属辛、苦属肾、甘属脾的新配属方法。《辅行诀》中五味配属五行分类方法与《内经》主流不同,但正合诸医家想法,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比较两者的区别。周琳等[1]质疑《内经》五味配属有误,认为五味所入应该为五味克入,认为酸泻肝、辛泻肺。其实也就是否定《内经》五味配属而赞同《辅行诀》。黄兆涵等[2]认为《内经》五脏五味补泻法无法用五行生克来解释,而《辅行诀》五味配属五行很匹配。郝永龙等[3]从象思维的角度入手,认为辛味能升发向上正合草木生长发育之象,支持辛属木,支持《辅行诀》的五味五行配属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辛味、酸味的配属。辛味药发散,与肝木发散性质正合;酸味药收敛,与燥金收敛性质正合。《内经》多处言“肝欲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肺欲收,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辅行诀》言“辛属木,以辛补之”“酸属金,以酸补之”亦合情合理,也可说合经旨。孰是孰非,难以定论。

2 讨论

2.1 五味配属出处

五味配属五行出自《尚书·洪范》,其言:“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从革,从革作辛。”五味本来只是单纯的味觉概念,至此被赋予了五行属性,从五味升华为五行,如“辛味”亦是“辛行”。《内经》里的五味概念一样具有五行属性。所以,要理解《内经》的五味配属五行问题必须从五行理论的角度进行。

既然认识到五味本身具有五行属性,那么就应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五行理论与阴阳理论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阴阳的运动变化形成了五行的运动变化,五行是阴阳的运动发展的细分。五行不是木火土金水五材,而是不断变动变化着的。多数医家以固定不变的物质来看待五味,这样是行不通的。

2.2 五味所出

由前文可知,五味在中医经典中更多的是五行属性,所以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论述五味所出才能还原五味的含义。《素问·五运行大论》言:“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素问·气交变大论》言:“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五运行大论》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另外《左传·昭公元年》言:“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地阴阳升降是天地之气变化的动力,六气是其变化的体现。阴阳变化生六气,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所以万物皆有其阴阳属性的不同,万物皆有其阴阳气多少的不同。风、木、酸、肝的本质皆是相同的,皆是“木行”。五行各有阴阳气多少的不同,所谓“两仪生四象”,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是也。研究五行五味的产生,阴阳升降则是变化之由。

2.2.1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木禀厥阴风气,四象属少阳,为阴中之阳,阴多于阳。厥阴乃少阳初生之地,其阳乃弱阳,其升发之力弱,乃禀受自在天之风气。正因为厥阴弱阳,阳气从地下升发的过程是缓慢而曲折的,曲直曲直,才变化产生酸。木曰曲直,曲则为阴,直则为阳,木性升发为曲中直。假如厥阴风木升发的一帆风顺,那就是木曰直。而诸医家只看重风木“直”的一面,忽视了“曲”其实占了更多的成分。“酸”与风木的属性一样,皆是属厥阴,阴多于阳,在风木直中曲的过程中化生而来。是故酸性属阴,为阴中之阳,为木直中曲而性收敛。

2.2.2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火禀少阴热气,四象属太阳,为阳中之阳,火炎热上冲的过程中变化而产生苦。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对此有所体会,上火了就会口苦。火味苦,对于这种习以为常的亲身体验,很少有医家提出质疑。但是,中医理论应该更严谨。苦味究竟为何阴阳属性?《内经》言:“酸苦涌泄为阴。”难道苦属阴?而且临床上,苦味药并没有能够助火上炎,反而以清泻火邪为能。吾以为火性炎上,火为阳热之极,此时化生苦,极则生变,阳盛而生阴,故有夏至一阴初生,是为少阴。是故苦性属阴,为阳中之阳变化,为火之极而性清降。

2.2.3 金曰从革,从革作辛《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金禀阳明燥气,四象属少阴,为阳中之阴,阳多于阴。不少医家争论太阳、阳明哪个阳气最盛。吾以为阳明阳气量最盛,但太阳阳气阴气比例更大,因夏至一阴初生,阳气乃始降,但阳多于阴,阳降过程缓慢而艰难。金曰从革,正是阳气始降而难以降下来,这个过程中变化产生辛。是故辛性属阳,为阳中之阴,为金降之不及而性发散。

2.2.4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水禀太阳寒气,四象属太阴,为阴中之阴,是阳气潜藏凝聚过程中变化而产生咸。北方生寒,寒生水,阴气最盛,阳藏于内,在人则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在临床上常可见一些辨证为肾虚的患者言口咸,多是肾阳虚水不化气、水饮泛滥导致的。临床上的口咸皆是病理性的,但水生咸这是生理性的过程,肾水不病则不外现。寒水主藏,龙归于海,则水盛而变化产生咸。是故咸属阴,为阴中之阴,为水之盛而性滋润。

2.2.5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土禀太阴湿气,为阴中之至阴。稼为种植,穑为收获,正是大地为万物母的过程,在人则为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而产生水谷精微。临床上可见有些患者出现口甜,辨证多为脾胃湿热证。这是病理性的,因为脾病而现口甘。脾土运化水谷的过程变化而产生甘,所谓“中焦如沤”,湿气氤氲,这是生理性的湿气而非病理性的湿邪。脾土居中,阴阳气亦各半,升降不偏而性缓;居于中央,阴阳交汇之处,能和阴阳。是故甘属至阴之类,为土化万物而性能缓、和。

2.3 五行配属问题的矛盾

2.3.1 “肝木疏泄,而酸性收敛;肺金收敛,而辛性发散”的矛盾正如前文所言,肝禀厥阴风木之气能疏泄,但是其过程艰难,以阴曲为主,所以酸亦如此,而出现与肝欲直相反的作用。肺禀阳明燥金之气能收敛,但是阳气太多难以沉降收敛,所以辛出现与肺欲收相反的作用。其他三脏同此。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正是因为脾湿易病湿,胃燥易病燥,安可以谓脾性燥胃性湿呢?肝为阴中之阳,欲辛散,正因肝辛散不足,易抑郁;肺为阳中之阴,欲收敛,正是肺收敛不足,易发散。两者并不矛盾。

2.3.2 《黄帝内经》两种五味补泻五脏的矛盾补泻有两层含义。一者为补益、化生。《内经》言五味皆出于五行,五脏皆化生于五味,正所谓“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五味生五脏,正是因为五味五脏具是同样的阴阳属性,故能化生。如酸补肝,同气相求,阴味入五脏生五脏,五味能化生五脏所以言补五脏,这是《内经》中的五味五行配属。一者为苦欲补泻,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酸泻肝,从酸味作用言,肝欲散,酸味能逆肝散,五味泻五脏之用;而辛补肝,是辛助肝之所欲散,这个补泻是针对五脏之苦欲而言,与化生五脏之补五脏意义不同。后世医家将其苦欲补泻五脏的中药治疗作用亦总结为五味五行配属。

2.3.3 《辅行诀》五味五行配属《辅行诀》与《内经》五味五行配属不同,其中一个因素便是:《辅行诀》是中药五味。《辅行诀》开篇即言“法《内经》”,其法的就是《内经》的中药五味对五脏的补泻治疗作用。《辅行诀》前文言,本书目的是围绕五脏虚实用药,以使脏气平和,乃可修内视之道。可见,其所用药皆是针对五脏虚实,虚则补之,实者泻之,务令其气平和。其所用药不出五味,且全依五味补泻用药,井然有序,可谓用药兵法。辛味发散,正合木行升发之性,属肝木,可助肝脏疏泄之功能,是谓补;酸味反之,逆肝木之性,是谓泻,而酸味收敛属金。《辅行诀》按照五行生克之理,酸泻肝,正是金克木。《辅行诀》用药不仅依据补泻,更多是内含五行生克之理。

2.3.4 《内经》与《辅行诀》两种中药五味五行配属方法比较《辅行诀》法《内经》中药五味补泻法而创脏腑虚实用药,将五味与五脏五行依据药物作用强行匹配以完成五行生克补泻用药难免偏颇。中药作用却不仅仅只是单纯按照五行生克运用。《内经》尚有其他零散用药记录,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素问·五味》言:“肝病禁辛……肺病禁苦。”可见,以中药五味作用配属五行五脏指导临床用药是有缺陷的。

3 小结

五味配属五行,这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一部分。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论述五味五行,而不是单纯从药物作用去比类五行,更接近中医理论的本源,也是发展、充实阴阳五行理论。研究中医五味必须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五味理论是否说得通,必须放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中去验证。面对中医理论的疑难问题,必须溯本求源,不仅是从中医理论的经典书籍中找寻答案,更应该从中医理论的源头去摸索。《内经》中内含两种五味五行配属看似矛盾,其实不然,错的是后世医家的错误认识。其实《内经》只有一种五味五行配属,即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同气相求,可有补益脏腑的作用。五味补泻只是运用中药的治疗作用。陶弘景《辅行诀》法《内经》五味补泻创五味五行生克用药,将中药五味作用与五行五脏重新匹配,忽略五行的本质是阴阳,以致于产生了五味五行配属的混乱现象。

猜你喜欢
内经中医理论医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