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份收藏者的意外惊喜

2022-11-26 04:00
养生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藏家藏品价值

赵 畅

早在2016年3月20日的《人民日报》“收藏”版上,我发表了《收藏肇始于快乐》一文。要知道,通过收藏能寻找快乐、得到快乐、感受快乐,这不仅给藏家带来精神方面无可替代的愉悦,而且也可成为藏家养生的一条蹊径。报载,当今世界已有20 多个国家将“收藏”列入“心理疗法”的正式科目。据悉,收藏活动对于高血压、胃病、神经衰弱和精神烦躁等慢性病,均有一定的心理疗效。更有人统计,收藏家、文博专家的平均寿命比常人要高出十多岁,我国的著名收藏家大多高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著名鉴藏大家关宝琮先生曾多次来绍兴考察越窑青瓷,席间我与其谈及收藏,无意之中就触及养生的话题。他以亲身经历告诉我这样一个充满理趣的结论:收藏是快乐的,快乐是养生的,养生是长寿的。收藏活动注定了收藏者乃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长期结合的双赢受益者。收藏要求藏家心中有目标,行动有追求,一旦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而忘忧解愁,苦因之变甜,闷因之消散,时时奋发,处处超然,哪有不寿之理?难怪,年届八十有七的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至今还能乘坐飞机赶赴各地参加收藏、陶瓷、美术等学术研讨和相关创作活动,被陶瓷界、美术界、鉴藏界称为“不老松”。细细品味、琢磨关宝琮大师的观点,收藏与养生之间自有着缜密的逻辑关联,而核心的密码,在于收藏的全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快乐。

寻觅开启激情之旅

但凡收藏,无论是逛收藏市场还是越巷穿堂、走村入户,寻寻觅觅的双眼里时时泛着激情的光芒。只要碰逢心仪的藏品,藏家自是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哪怕为了尽可能以低价入手,表面上会表现得很平静,就像水面上的鸭子看似淡定从容,显得笃悠悠的,但“水下却在拼命地划水”。在激情连连里,那种“欲得先抑”而斗智斗勇、讨价还价后易主入藏带来的快乐,诚非旁人所能体味。读马未都先生的收藏故事,多有这方面的经历。这不仅为他当年收藏物美价廉的藏品带来了大实惠,也让后来的藏家会心而笑、快乐仿学。

文化带来充实之感

收藏为何让那么多人痴迷?物质价值自不可回避,但真正能够让藏家持续迷恋的,肯定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文化诱因。事实上,也正是附着在藏品上的历史信息、人文特点、文化元素、工艺特色、审美价值等,吸引着藏家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进行立体式的鉴赏。相信在一轮又一轮层层迭代递进的发现、欣赏中,藏家的心境一定会收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韵。这般诗意,对于藏家该是何其的快乐与满足、何等的惬意与畅快!此即文化带来的充实之感。

入门拓辟学思之道

在普通藏家眼里,似乎只要有钱就可以玩收藏,其实不然。因为收藏的门槛很高,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欠缺厚实的实战能力,也就是行内说的“眼力不行”,那就必定会受骗上当,因为收藏市场里的假冒伪劣藏品比例实在是太高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有坚持理论知识的学习、实战能力的提升,多向书本学、行家学,多参观国家和省市一级的博物馆,多参加国际国内一些权威的大拍以及学术研讨会,并加强“学而思、思而悟”,通过学思结合把理论知识、实战能力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收藏素养,以至结合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所见,著文投稿发表,那么,在兴味盎然、妙趣横生中提升的,必定还有可以持续的精神上的获得感、充实感和快乐感。

故事蛰伏好奇之问

任何一件藏品,其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搞收藏就是在听故事,总有着“且听下回分解”般的诱惑,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类自有历史记载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拘形式的收藏以及对这些藏品的解读。正是不断的鉴藏,我们开始还原历史的风尘、文化的风韵和艺术的风雅等,并在还原中被其魅力深深吸引而继续深入挖掘、力求举一反三,以期有新的更丰沛的收获。而强调进行由表及里、剥壳见笋式的解读,是因为我们平日总是拘泥于惯常思维,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观察对照未知的世界,因而往往就以失败告终。为此,在好奇心的诱惑驱使下,我们更需尝试运用创造性思维,寻求创新性路径,去破解隐藏其里的“密码”,并由此帮助自己填补这方面收藏知识的缺憾和鉴藏能力的不足。这个过程,必让你收获由“且听下回分解”般诱惑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比喜悦。

切磋撮合交友之乐

玩收藏,尤其是对具备了一定收藏基础和实力的藏家来说,必须注重与人切磋。因为只有坚持切磋,才能在互相交流中甄别藏品真假、积累经验教训以至摸索收藏规律。不要怕看走眼、说错话,既然是切磋,定然会有对错是非,因而要学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建议;也不要惹是生非,切忌胡搅蛮缠以至而动了干戈。否则,便什么都得不到,以至于断了再切磋的后路。切磋是平等的,最好的切磋境界,就是通过心心相印的切磋,知根知底的交友,互相帮助、相互勉励、共同提高,真正臻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境界。

捡漏邂逅意外之喜

尽管有人说,时至今日,要“捡漏”而碰逢“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几乎不可能了。但“几乎不可能”并不等于“完全不可能”,其实,对于真正的行家,“捡漏”的奇迹很有可能发生。如果说,“捡漏”是一种机缘的话,那么,机缘总是伴随着藏家的本领出现的。是的,只有充分武装自我,练就了“火眼金睛”,藏家才能拥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欣喜。而当满腹经纶的藏家在寻宝中技高一筹,“捡”了别人所未发现也不可能发现的大“漏”时,藏家怎能不因此而如坐春风兴奋快慰,如醉如痴欢呼雀跃?有位藏家说:“捡漏抑或得到一件好的藏品,可以增寿三个月。”话糙理不糙,“捡漏”对于藏家的慰藉指数,对于藏家记忆之深刻可谓终生难忘、快乐永久,从中真是可见一斑。

把玩体验心仪之情

只要玩过收藏,藏家都会对自己心仪的藏品生爱惜爱恋之情。因为从寻觅到入藏,从赏析到保养,正可谓朝夕相处、日久生情。更何况,藏品有着造型之美、纹饰之美、材质之美、包浆之美和古朴之美,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让人体味什么叫历史的厚重感、时空的沧桑感。其实,每一件藏品就好似藏家的孩子。作为父母,哪有不喜欢自家孩子的道理?君不见,有的藏家不仅每天都会与这些藏品见面、打招呼,有的还会这里闻一闻、那里盘一盘。更有甚者,出差在外,一回到家便径直去欣赏他的“孩子”,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作家曹正文说得更是动人:“见了浑然天成、玲珑精致的物件,虽不能得,亦左右端详,凝视良久,在心中把玩一番。一旦入怀,便是惊喜,在静夜里反复抚摸,百看不厌。收藏之于我,如小巷的绰约清影,园林的别有洞天,书案的唐诗宋词,居室的清泉香茗。”信然!

增值平添满足之欲

中国古代有言:“粮食生意一分利,布匹生意十分利,药材生意百分利,古玩生意千分利。”藏家也是凡世俗人,尽管藏品的文化价值往往高于物质价值,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略其物质价值。有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应该承认:普通藏家玩收藏,即便是有着欣赏文化价值的考量,但也是建立在看重物质价值基础之上的。换言之,只有满足了其对于物质价值保值增值的预期以后,他才可能对其文化价值发生兴趣,并予以厚爱。可以想象,藏家面对一些有着无限的增值空间和巨大升值潜力的藏品,怎能不怦然心动、出手相藏呢?特别是当收藏这一业余爱好,令藏家的藏品物质价值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翻了几番,心中怎能没有抑制不住的快乐?

捐赠抒写奉献之爱

鉴藏界有名言,曰:“看过即是拥有。”“天空未留痕迹,鸟儿都已飞过。”因为对于任何人,藏品都属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物。因而在真正的鉴藏大家眼里,自是觉得自己的藏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因此应该归还给国家,以造福人民和社会。至此,自己才配称鉴藏家,才会真正拥有快乐。关宝琮大师就是这样一位鉴藏大家。他先后出版过《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与装饰研究》《民间青花瓷》《中国民间青花瓷》等书籍,并应邀赴央视“鉴宝”栏目做“鉴定专家”,赴新加坡报业中心讲授《辽代陶瓷鉴定与欣赏》等,这皆得益于其丰富的鉴藏,得益于其在智性的学理认知和感性的审美认知中形成的收藏观和价值观。更让人感动的是,他陆续将自己收藏的2000 多件文物无偿捐赠给了国家的有关博物馆。他还与夫人、子女约定,在其百年以后把所有藏品捐赠给国家,实现他“完璧归赵”的承诺。从他身上我们自是看到了一个藏家“为国人洗去凡尘、为国家充盈气血、为后世留有芳香”的一片赤诚爱心、一泓大悟大彻的快乐。

低头凝视每一件藏品,无论是陶瓷器型规正大气、釉色莹润光亮、构思巧夺天工,还是笔墨间的峰峦林壑、小溪舟影、花姿鸟趣;无论是金石中的熔秦铸汉、唐宋清气、明清雅韵,还是名人手札的沧桑沉浮、光明磊落、浩然正气……都是我们碌碌平生不经意间收获的一份精神慰藉。

有位藏家说得好:“收藏的过程,并不是追求精品的过程,而是让你对人生有所依恋,对知识有所认识,对岁月有所回忆的过程。”是的,收藏作为一种美的享受,至于收藏了多少,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收藏中增知益智、怡情添趣,同时把这种快乐奉献给了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生增添了一份乐趣,不也是极其高雅的养生过程吗?

猜你喜欢
藏家藏品价值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藏家之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