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怀有敬畏之心

2022-11-26 12:15孙建锋
辽宁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巴顿大雁童心

孙建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何为敬畏?是由敬而生的尊重,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为师前提。教师,只有怀有敬畏之心,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

应敬畏一粒米。谈及一粒米,我们会自然地想到“粒粒皆辛苦”。在《悯农》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提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开蒙学生对一粒米产生敬畏。怀有敬畏之心珍视一粒米,一粒米就重如一座山;怀有敬畏之心欣赏一粒米,一粒米就宛如一颗珍珠;怀有敬畏之心吃好一粒米,一粒米就会食育一个生命。

要敬畏一只虫。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雁丘词》。课始,他先讲词序: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元好问为一对以身殉情的大雁所感动,垒石为墓,安葬大雁,并赋词一首,我为他的悲悯情怀点赞”,老师说道。一名学生提问:“老师,如果不是一只大雁,而是一只虫死掉了,还会有人安葬它吗?”老师顺势而为,请学生讨论关于“生命”的话题。一名学生说道:“关怀生命,不仅仅指关怀自身,而是关怀世间一切生命,凡是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值得悼念。我们不可按亲疏远近、贵贱高低、善恶美丑来区别对待每一个生命。”

可敬畏一头象。多次听过《曼谷的小象》的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课堂上一位教师听学生讲课。学生说:“课文平实易懂,不需要读来讲去,但我要让《曼谷的小象》与‘陌生的信息’对话。譬如在泰国有很多失明的大象,英国钢琴家保罗·巴顿因为从事过与失明儿童有关的工作,了解音乐对他们生活的积极影响,于是他想用音乐为这些失明的大象疗伤。一头名叫普拉拉的大象特别聪明,它会欣赏音乐,保罗·巴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时,普拉拉的反应令人惊讶,它的头部和身躯竟开始随着音乐摇摆起来,一副沉醉的模样。保罗·巴顿说,钢琴就放在山上,我随时都可以弹奏乐曲给盲象听,在音乐里有特别美好的东西将我与大象连结,这种感觉超凡脱俗。”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休戚与共。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尽己所能,引导学生将拯救和保护生命放在重要位置,就是一种敬畏。

需敬畏一颗心。这颗心就是童心。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我将课堂设置成静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批注写下他们的“悄悄话”。然后,解放、开放、释放学生,让他们交流批注,各抒己见。敬畏童心,当童心打开,一个自由、多元的学习场景就真正出现了——孩子们用自已的眼睛看书,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手批注,用自己的脑思考。与文本对话,实现了阅读个性化、解读多元化、精神人文化。

教路漫漫,教师只有怀着敬畏之心、行之高远,才能引领学生发现更美的世界。

猜你喜欢
巴顿大雁童心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我请大雁落山村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巴顿(下)
巴顿(上)
大雁
童心绘天下
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