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 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

2022-11-30 04:14张冰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制度

张冰伦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这一思想再次被强调,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这一要求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问题,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和方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体实践。关于民主执政问题,目前学术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为民”层面的研究,但从“靠民”执政这一层面探讨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将“为民”与“靠民”统一起来探究其理论逻辑,不断完善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就是要正确处理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同保障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主体地位的高度一致。一旦离开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135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将人民群众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执政,就是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至今,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根本目的始终是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谋福利。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组织抗日战争、赶走侵略者;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同样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指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特别强调了要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坚持靠人民执政,就是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切实可行地贯彻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保证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国家政治。公民如果不能合理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那民主执政就无从谈起;公民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一过程是民主执政的重要特征。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但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民都直接去行使民主权利,只能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使人民行使民主权力,由公民选举一部分代表来代替行使民主权力。我国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充分的、真实有效的民主权利,使国家制度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人民民主的发展的更加充分、更加广泛。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就必须要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下功夫,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并贯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为人民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以制度体系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回应人民的关切,解决人民的问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所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就是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在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上,列宁充分认识到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列宁认为如果想要领导无产阶级、率领人民群众,首先就要倾听群众,对人民群众的想法和建议有效落实。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对于无产阶级执政同样重要,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保持鲜明的阶级性、人民性和纯洁性,强调政党要虚心接受批评,同时也要开展自我批评,时刻警惕出现“社会公仆变社会主人”的错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清楚地认识到执政的目的和意义,尤其对于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强化公仆意识,牢记为人民执政的目的。列宁强调执政党的纯洁性,严肃处理党内的官僚主义、特权现象等要求。同时,列宁强调要加强执政党的队伍建设,就必须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列宁认为,党的纪律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实施党的政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因此,所有党员和党组织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为人民群众服务,坚决抵制任何“特殊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斗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民群众具有的伟大力量,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基础之上,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之后的长期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这一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及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3]7从群众史观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上不断探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始点。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即人民立场。习近平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40,中国共产党在70年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具有内在统一性,是前提与基础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上,表现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准确把握两者的相互统一,梳理执政为民与执政靠民的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内在需要。

(一)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内在统一

“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的关键性突破,把握两者内在统一性,有利于促进民主执政水平的提高。

首先,“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是前提与基础的统一,毛泽东提到,“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5]136。人民群众是党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想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就必须要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回应人民的关心问题。这样,人民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可度也随之提高了。同样,如果为人民执政但不依靠人民力量,就无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那为人民执政就是一句空话,无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其次,“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发展到今天,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根本,才使得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落到繁荣的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受压迫到变强大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所拥有的强大力量,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运用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形成了群众路线,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中,始终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内涵,贯彻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从执政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到靠人民执政的重要性,在实现为人民执政的目标中,始终以靠人民执政为根本手段。

(二)权为民所赋与权为民所用的内在统一

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这一思想,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上,表现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习近平指出:“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6]

权为民所赋,明确了党的权力的根本来源。权为民所赋的观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什么要体现人民主体地位,为什么要为人民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必然要为人民执政,要为人民服务。关于权力来源问题,我国古代就有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为百姓着想,这些思想都对习近平的权力来源观产生影响。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保持长期的执政地位,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就要首先弄清楚权力从何而来,如何行使权利,弄清楚手中的权力为谁服务。对此,习近平强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7]92习近平一再重申人民赋予党的权力,就必须要对人民负责。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执政,做人民群众忠实的公仆。

权为民所用,明确了党的权力的根本目的。权为民所赋必然要权为民所用,人民给的权力要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明确提出权为民所用的要求,要求领导干部要以此为执政之要,但是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要做到不谋私欲、全心全意为人民执政,也离不开权力的监督。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人阶级政党建立之初,也提出过警告,国家政权为首的机关有可能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8]54。权为民所用一旦离开监督就会变质,那么以权力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又依靠人民执政,把来源于人民的权力用于人民,又受人民监督,使党和人民既是在权力范围内共同治理国家,也是相互监督的有机整体,实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毛泽东在谈历史周期律时曾说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9]149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历史作用,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的关键。

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10]10。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事关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制度安排,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从国家制度的高度上,强调其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94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经过70多年民主实践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用制度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是否真正的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在选举时是否拥有投票的权利,在日常中是否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还要看人民是否拥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必须保证各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完善代表联络机制,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建设。在基本制度上,要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制,促进协商形式多样化,不断完善协商规则,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发展,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持续参与的权利。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制度,要充分利用国家差别化政策,把握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相结合,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到全国统一市场和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在实现各民族发展的同时促进国家大发展,确保自治区与全国一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尊重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村民、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形式,促进基层群众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形成基层群众参与、各方力量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这一系列制度,扎根于中国土壤,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有助于激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活力、密切联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和政府的决策能够深入人民生活,向着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不断完善,从制度层面上确保执政为民、执政靠民。

(二)健全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领导机制、工作联系机制

健全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就是要形成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机制,保障公众对重大行政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决策启动阶段,要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拓宽了解民意的渠道,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公民有权提出书面决策事项的建议或意见,凡是合理的诉求和意见,都应该充分的考虑和采纳;在决策形成过程中,要促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座谈会、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在决策公布时,要以合理的方式反馈并公布最终采纳的情况,扩大决策公开的范围及领域,并对决策内容进行宣传和解读,有效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

健全执政为民的领导机制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高度统一,创新党对重大工作及关键工作领域的领导机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运用媒体宣传讲解政策,注重运用网络更直接有效地了解社会情况、民心民意,及时发现社会潜在矛盾,引导公众情绪,从而推动实际工作,造福人民群众。在工作中要强化工作机制,形成纵到底、横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动的工作体系,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流程,加强信息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工作制度化水平,完善监督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干部群众参与监督,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健全执政为民的工作联系机制,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推进基层党建联系点工作制度,要求党员、干部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不断地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地方的党组织都进行积极探索,实行一系列联系群众的制度,比如农业部党组建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制度,机关干部基层实践锻炼制度,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制度,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制度,干部作风考核制度,在直接联系和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新华社建立机关党建工作三级联系制度,机关党委常委每人联系1个部门单位党组织及其1至2个党支部,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本单位1至2个党支部,各党支部委员每人联系本支部1至3名党员或部分群众,这是对加强基层党建制度、完善党员联系群众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加强基层建设和推进机关党建的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

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要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迅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每个公民都可以依法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行使监督权;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网络问政于民,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听到群众更真实的声音,以解决现实问题。同时由于网络媒体运营不当、信息良莠不齐等问题,对广大干部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提出了挑战,广大干部必须要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以网民形态出现的人民群众,重视互联网时代下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新特点、新方式,从而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比如,开放网络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手段,利用网络开放、便利的特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大力推广电子政务,鼓励网上办理业务,使人民群众在家就能办理,争取只跑一次或者不跑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的民生服务;创新民意收集的渠道,网络也是人民群众集中讨论的领域,网络中的民意更是群众最真实的所思所想,要重视网民形态的人民群众,收集网络民意,进行集中梳理归纳,将“网上问政”与“网下施政”相结合,为人民排忧解难;加大范围汇集民智,人民群众的力量无穷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更是不可估量,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的优势,鼓励人民群众在网络上踊跃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诉求,探讨解决方案,从网民中得到启发和灵感,走好新时代的“网上群众路线”。

(四)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群团组织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媒介,是维持党和群众密切关系的重要纽带,必须组织好、管理好各类群团组织。目前有部分地区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工作的方式比较陈旧,缺乏科学的管理和专业的领导,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想要充分发挥群团工作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不断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工作的制度要加紧完善,包括党委研究决定群团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党委群团工作考核制度、群团工作汇报制度等;群团组织的管理模式要继续发展完备,如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党组领导核心作用的制度、群团组织分级管理和双重领导体制等;党政机构与群团组织功能有机衔接的制度要抓紧落实,如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集体协商和对话协商制度、群团组织参与立法和重大决策的调研和论证制度、吸收群团组织参加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群团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工作,做好群团工作是密切党同人民关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健全群团工作制度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四、结 语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144是习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是共产党人最高的精神境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民宗旨,善于为民服务,敢于为民担当,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统一起来并纳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仅是党在治国理政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党从制度层面对群众路线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原因,认识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的内在逻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执政目的和执政手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这对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制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