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独竹漂文化的传承路径

2022-12-01 11:57王袁田茂东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赤水河民族传统

王袁 田茂东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1、“独竹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过程展现

1.1、“独竹漂”的起源

独竹漂名称来源于其特有的运动表现形式,是一项利用单体竹材置于水面作为承重的漂浮载体,运动员裸足平衡站立在其上,同时手握竹竿,左右交替,借力在水上滑行。表演者所需楠竹直径大约15cm左右,长约8m以上,手握竹桨直径约5cm,长约4m。独竹漂运动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以水路运输楠木、杉木等名贵木材。古代贵州遵义习水地区生产楠木,为了修筑宫廷,朝廷到赤水、习水一带购置楠木,因赤水河当时运输条件不佳,再加上楠木的珍稀,即派遣一人一木或多人一木的方式进行运输,到长江流域再捆绑成排运入江南,再转入京城。在运输过程中,人们对于站在独木上的技巧逐渐熟练,从而演变为一种水上游戏,并以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固定下来。每当端午时节,习水土城的民众就会成群结队在河里进行独竹漂竞赛,输掉的一方就会获得观众的阵阵欢笑声,获胜者则被簇拥敬酒敬茶,戴上大红花,大放光彩。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促使独竹漂从传统运输木材的方式转变为一项运动娱乐项目。因其特有的观赏性、表演性、竞技性,独竹漂广受民众喜爱,独竹漂也被人们授予“水上芭蕾”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1.2、“独竹漂”的发展历程

民间发展,自然传承。独竹漂最初做为一种水上运输方式,主要发挥其运输便利之能,经过历代传承,人们的技艺逐渐提高,久而久之独竹漂就向着生活娱乐的领域发展。独竹漂主要汇集于黔北赤水河流域,之后独竹漂作为一项传统的传统项目广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在一些节日庆典中,赤水河两岸民众都会自发独竹漂的竞赛及表演,使得独竹漂的传播得到很大的扩张。再加上革命战争时期,独竹漂在四渡赤水河战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时掀起了一阵学习独竹漂的热潮。

由于独竹漂独特的活动方式,从1977年开始,政府出于对独竹漂水上活动安全隐患的考虑,禁止任何组织举办独竹漂活动,这对独竹漂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已经濒临消亡;其次,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的变迁,贵州黔北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传统的水路运输也逐渐被现代化的陆路运输所替代,竹楠的运输也从人工转向更为高效的机械运输。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巨大变革缩小了独竹漂的生存空间,使得独竹漂的传承人数骤减。根据资料记载,截至1988年,整个贵州省仅有黔北赤水河流域个别县市开展独竹漂运动,能够熟练掌握独竹漂运动的不足30人。

1998年,独竹漂的发展迎来新的转机,在各级政府及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独竹漂又重回人们的视野。1999年独竹漂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贵州省组建独竹漂运动队技惊四座,斩获表演项目的金奖,使独竹漂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在2005年,贵州省申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时,考虑到当前水上运动项目的单一,将独竹漂从表演项目改为竞技体育项目,并将独竹漂列为民运会水上竞赛的重点发展对象。之后为了更进一步的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遵义市和贵州省相继将独竹漂列入首批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独竹漂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近些年来,为了响应绿色家园的号召,独竹漂也将传统的竹楠替换为更加环保的玻璃纤维材料,更加推动独竹漂走向世界舞台。

2、贵州省“独竹漂”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探索

2.1、经济价值

独竹漂享有“中华水上一绝”的美誉,因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与名族风情,广受民众的喜爱,也彰显了独竹漂巨大的经济价值。无论是在民族节庆表演还是体育休闲娱乐,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带来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生活的追求不止于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上的满足,独竹漂也在这样的契机之下,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独竹漂竞赛的举办是独竹漂旅游业主要的收入来源。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贵州举行,作为运动会的新增项目,贵州省斩获独竹漂所有金牌,也向观众们展现了独竹漂的魅力。据统计,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全国共有34个代表团参加,募招资金和物资是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最高,每天吸引现场观众高达四万名,并有数十家电视台进行转播,使得贵州2011年的旅游总收入比前年增加34.7%,高达1429.48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7亿元,比前年增加31.8%。也有不少独竹漂传承人在景区、综艺、民族活动、等经验活动中获得经济收益。

2.2、健身娱乐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运输器械的创造使得独竹漂从人民的日常生产实践中脱离出来,发挥其健身娱乐的价值。在新时代健康中国的背景下,追求健康也成了每个民众的必然要求。我们所知的健康概念,并不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一体的健康。独竹漂是一项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要求表演者赤足站立在楠竹上,不仅有队列队形的灵活变化,还有各种各样的高难度动作,要求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与运动能力的高度配合。经常练习独竹漂的运动员,其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项身体素质都得到提高,同时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独竹漂的运动环境在水面之上,室外严酷的环境加上寒冷的水温,久而久之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独竹漂的练习既可以让运动员在水面上集中注意力,调节人的不良情绪,还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人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社会适应方面,独竹漂可以促进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谐共处,对促进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独竹漂的娱乐价值在民族节庆中更体现得淋漓精致,每逢端午赤水河水位升高时,赤水河两岸民众都会举办独竹漂竞赛,胜利者都会收到男女老少的簇拥,共同分享独竹漂带来的欢快。

2.3、文化教育价值

独竹漂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古人坚持不懈、勇敢向前的精神气慨,彰显了独竹漂特有的文化教育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不仅是人类的文化财富,还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价值在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1935年,红军途径赤水时,由于大河的阻挡,当时就是以独竹漂的方式往返赤水河给红军送报,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抗战的胜利贡献力量,也就有了后人流传的“四渡赤水”的历史事件。而如今的独竹漂表演,多以“红军万里长征”和“四渡赤水”等红色背景为主,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古有达摩一苇渡江,今有中华一绝独竹漂,作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其蕴含的竞技精神,也同样教育着我们要奋勇向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要勇于面对人生中的激流,就算脚踩竹竿,也要如履平地。

3、贵州省“独竹漂”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的困境

3.1、临现代文明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一种文化,独竹漂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现代文明的冲击,也使得独竹漂出现生存难题。首先,现代文明对独竹漂的影响在于传统交通运输向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的到迅速增长,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效率显著,出行方式也越发多样化,险峻的河流不再成为人们与外界交往的阻碍,独竹漂也从赤水河两岸必要交通工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欣赏主体也随之减少;

其次,独竹漂的发展空间正被现代娱乐方式侵蚀。独竹漂作为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娱乐活动,其娱乐主体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现代新型的娱乐方式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另外,互联网的诞生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消遣方式,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风靡,成为了独竹漂这样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拦路虎,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不愿意在户外受到风吹日晒,从而使得独竹漂的参与主体骤减;

最后,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空间逐渐缩减。现代体育的形成主要以西方体育为主体,这与西方体育倡导的竞争息息相关。现代体育在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如今,诸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活动随处可见,且已成为人们运动的主要选择趋势,独竹漂这样运动环境特殊的运动就会受到冷漠。另外,现代体育所蕴藏的竞争精神、团队精神备受人们的推崇,能够满足大众视觉上的追求,而独竹漂却略显枯燥,自然难以受到大众的追捧。

3.2、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薄弱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灵魂的体现。任何文化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大家对文化的认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哪怕再优秀的文化也不会繁荣发展。谈到民族传统文化,人们就会陷入传统文化比现代文化落后的局面,从当前体育的主流来看,现代体育相比于民族传统体育更受到年轻人的推崇,但仅仅凭借人们的主观来审视中华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当前独竹漂的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人们对独竹漂的认知度,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所蕴藏的精神文明缺乏了解,部分民众受到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对独竹漂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持否定的态度。通过对独竹漂发源地的200名对于独竹漂文化的挖掘的调查显示,73%的居民持无所谓的态度,23%的居民表示顺其自然,只有4%的居民认为要加大力度。如此低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也让独竹漂的发展逐渐走向边缘化。

3.3、独竹漂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建设有了巨大的飞跃,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遭到冲击。一是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了人员的流动,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促使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原来聚集的少数民族被分散到全国各地,造成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主体流失;二是独竹漂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独竹漂运动开展的前提是有水和竹,随着工业的发展,这两个基本元素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独竹漂的生存环境也逐渐缩减。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独竹漂而言,更是其动力之源。独竹漂运动的特殊性对于没有河流湖泊的地域,想要将其引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贵州省虽不乏绿水青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生态环境也遭到持续破坏,出现许多水资源恶化的问题,环境的缩减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独竹漂的发展。

楠竹作为赤水河流域的生产木材,不仅是独竹漂运动项目的载体,也蕴藏含了独竹漂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独竹漂竹体长约8m,直径18-20cm,手握划杆长约5m,直径约5cm,但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每根楠竹粗细不均、长短不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竹漂比赛的公平性。因此,在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之后,为了保证其公平性,使用玻璃复合材质制作的仿竹制品代替传统天然楠竹。如此以来,就有利于独竹运动向外界的推广,但另一个角度来看,原生楠竹被仿制材料代替,恰恰丧失了独竹漂的地域性特点,也使得独竹漂的文化底蕴减弱,从而限制了独竹漂的发展空间。

4、贵州省“独竹漂”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分析

4.1、构建文化认同感,加强文化保护意识

一个国家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就不能在世界之林中站稳脚跟。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如今科技横飞的时代,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深远,文化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构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不仅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可,也是坚定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构建独竹漂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以独竹漂的发展背景、演变过程、历史文化为根基,充分利用黔北赤水河流域的自然优势,让民众对独竹漂的当代价值产生认可,使独竹漂文化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民众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4.2、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民众的大力支持。积极借助各方面渠道,充分调动民众以及政府干部的积极性,全面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机。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得到了空前重视,贵州省也积极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将“独竹漂”项目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得“赤水独竹漂”享誉全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这“水上一绝”;其次,借助数字多媒体渠道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推文、拍摄独竹漂相关短视频、广告宣传等方式,向省外及国外的民众宣传独竹漂运动。最后借助广播电视进行宣传,2011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将独竹漂的发展推向高潮,有数十家电视台进行了转播,独竹漂在屏幕前让不少省外观众眼前一亮,顺应时代的发展,数字转播媒体传播民族传统体育也成为一项高效的传播途径。

4.3、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

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旅游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贵州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为独竹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应当借助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遇,融入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以及遵义红色文化,使独竹漂与旅游业有机的结合,培育特色的旅游产业路径。

首先,利用景区资源融合独竹漂文化。贵州省内旅游资源丰富,科学合理运用可打造特色的品牌效益。例如,整合赤水瀑布、西江苗寨、镇远古镇、荔波七孔等省内知名景点,融入独竹漂文化,打造具有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不仅能够增加游客景区体验感,还有利于独竹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其次,发挥乡村民俗资源的优势,带动当地旅游发展。民俗旅游是一种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服务,是乡村旅游发展得以繁荣发展的核心,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旅游目的越来越倾向于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体验,获取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热情和朴素,这与独竹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不约而同。贵州少数民族繁多、民族民间节日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琳琅满目,大力推动独竹漂与省内民俗资源有机结合,打造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积极带动当地旅游的发展。

5、结语

独竹漂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赤水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凝聚了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既是贵州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连系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独竹漂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艰苦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参与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在认真分析了独竹漂的发展历程、功能价值和发展困境,结合贵州的地理、民俗等资源,对独竹漂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相信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定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赤水河民族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情满赤水河源头
谭智勇 赤水河之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