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2022-12-02 18:35卢娜周红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伊蚊抗药性菊酯

卢娜,周红宁

1.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或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传播的重要虫媒传染病,目前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1-2]。由于缺乏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疫苗及药物,全球登革热流行风险较高[3-7]。在我国,登革热防控形势也日趋严峻,截至2021年,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福建等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发生过登革热暴发疫情。白纹伊蚊属双翅目蚊科,又称亚洲虎蚊,是我国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分布较广,南至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海南省,北至温带气候的辽宁省都有分布[8-11]。

目前媒介昆虫杀虫剂主要包括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5类,其中用于白纹伊蚊防制的杀虫剂主要为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类[12-13]。调查发现,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控制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白纹伊蚊已对上述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14-15]。本文就目前我国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制定有效的白纹伊蚊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 拟除虫菊酯类

该类为从菊花的除虫菊酯中提取合成的一类有机杀虫剂,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不含α-氰基的Ⅰ型(氯菊酯)和含α-氰基的Ⅱ型(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等特点[16-17]。1972 年,氯菊酯杀虫剂上市,并得到快速推广使用,1983年已占全球杀虫剂市场的25.1%。20 世纪80 年代后期,WHO 建议在全球推广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灭蚊[18-19]。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1993年李明馨等[20]首次报道了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亚市白纹伊蚊对该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2015年,广东省江门市白纹伊蚊抗药性调查发现,白纹伊蚊幼虫对1%溴氰菊酯、1%氯菊酯和1%高效氯氰菊酯均具有不同抗药性,其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分别为3.60~10.44、4.37~13.73、8.29~43.30[21];2016 年调查发现,白纹伊蚊幼虫对1%氯菊酯为敏感,1%溴氰菊酯和1%高效氯氰菊酯呈敏感或低度抗性(RR 分别为0.49~1.98、2.02~5.33、1.11~4.69)[22]。2016 年,湖北省荆州市、武汉市、宜昌市和十堰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发现,幼虫对95.95%溴氰菊酯呈敏感或中度抗性,对99%氯菊酯和92%高效氯氰菊酯呈低度抗性(RR 分别为2.50~15.00、3.40~7.45、3.56~8.33)[23]。 2015—2016年,刘洪霞等[24]对上海市18个区的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监测发现:宝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对97%溴氰菊酯敏感(RR<3),但普陀区、长宁区、静安区、徐汇区、虹口区和杨浦区为高度抗性(RR≥40);松江区和宝山区白纹伊蚊幼虫对98%高效氯氰菊酯较敏感(RR<3),但普陀区为高度抗性(RR≥40)。2017—2018年,刘曜等[25]对上海市18个区白纹伊蚊幼虫开展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幼虫对97%溴氰菊酯、97%氯菊酯和98%高效氯氰菊酯均为中度或高度抗性(RR 分别为19.00~121.25、13.10~46.05、7.43~85.56),由此可见上海市白纹伊蚊敏感种群基本消失,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持续上升。2017 年,陕西省西安市的调查显示:白纹伊蚊幼虫对95.95%溴氰菊酯、99.0%氯菊酯和95.95%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RR 分别为3.52、7.62 和3.60);成蚊对0.1%溴氰菊酯、3%氯菊酯和3%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和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别为98.02%、97.14%和97.80%)[26]。2017年,王纯玉等[27]对大连市白纹伊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监测发现:幼虫对95.95%溴氰菊酯为低度抗性(RR为3.00),但对99%氯菊酯和92%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RR分别为1.50和1.78);成蚊对0.1%溴氰菊酯、3%氯菊酯和4%高效氯氰菊酯也均为敏感(死亡率分别为97.87%、99.30%、100.00%)。但2019年,邢俊等[28]对大连市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监测发现,其对96.85%溴氰菊酯、90%氯菊酯和95%高效氯氰菊酯均呈低度抗性(RR 分别为9.91、8.79和8.30)。

2017—2018 年,我国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监测发现,上海、四川、江苏、贵州、山东、广东和云南等7省(直辖市)白纹伊蚊幼虫对97%溴氰菊酯、97%氯菊酯、98%高效氯氰菊酯3种杀虫剂均具有抗药性(RR分别 为 8.96~77.99、33.38~59.34、23.45~66.48、39.18~113.74、11.19~43.92、25.37~196.70、80.03~1 683.16),福建省和贵州省白纹伊蚊成蚊对0.1%溴氰菊酯、3%氯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3 种杀虫剂也均产生了抗药性(死亡率分别为32.65%~91.00%、27.22%~57.89%)[15,29]。2018 年,安徽省芜湖市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监测发现,其对96.85%溴氰菊酯、90%氯菊酯和95%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均呈中等抗性(RR 分别为17.69、27.14 和23.27)[30]。2019 年,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监测发现,3 个地区成蚊对0.1%溴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均为抗性(死亡率为16.77%~80.00%),对3.0%氯菊酯和0.5%高效氯氟氰菊酯为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分别为61.25%~93.29%和64.67%~82.89%)[31]。2020 年,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和四川等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75%以上的监测点成蚊对该杀虫剂具有抗药性[14]。2021 年,河南省许昌、洛阳、开封、焦作及濮阳等5 个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发现,幼虫对95.8%溴氰菊酯均呈高度抗性(RR 为320.00~525.00),且对92%高效氯氰菊酯也呈中等或高度抗性(RR 为20.00~199.22)[32],提示河南省白纹伊蚊对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021年,广西南宁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发现,其幼虫对95.8%高效氯氰菊酯呈高度抗性(RR为48.25),且其成蚊对0.4%高效氯氰菊酯也呈抗性(死亡率为56.67%)[33]。

上述监测结果提示,我国大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出现了抗药性,且幼虫产生的抗药性较成蚊严重。

2 氨基甲酸酯类

该类杀虫剂属胆碱酯酶抑制剂,根据取代基的不同,可分为二甲基氨基甲酸酯、甲基氨基甲酸芳香酯、甲基氨基甲酸肟酯和酰基(或羟硫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4类,具有广谱、价格低等特点[34]。1960年该类杀虫剂开始在全球使用,1980 年在我国使用,其中以残杀威和恶虫威两种杀虫剂较常见[35-36]。

2016 年,侯娟等[37]在对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衢州市和义乌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时发现,杭州市和宁波市白纹伊蚊成蚊对0.06%残杀威均敏感(死亡率均为100.00%),但衢州市和义乌市为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别为92.22%和97.56%);2018年,刘钦梅等[38]对浙江上述4 个地区进一步监测发现,白纹伊蚊对0.05%残杀威均为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别为97.22%、95.24%、94.44%、97.67%)。2018 年,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白纹伊蚊成蚊对0.05%残杀威敏感(死亡率为100.00%)[39],但2019 年抗药性监测结果为抗性(死亡率为76.36%)[40]。2015—2019 年调查显示,上海市白纹伊蚊对97%残杀威均出现了抗性[41]。2018 年调查显示北京市海淀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对98%残杀威RR 为19.37,但2019 年RR 下降为11.75[42]。2018—2019年,贵州省赤水市白纹伊蚊幼虫对97%残杀威呈抵抗(RR 为7.51),成蚊对0.05%残杀威呈敏感(死亡率为99.20%)[43]。2019年,重庆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显示:沙坪坝区、渝北区和万州区幼蚊对95.95%残杀威呈抵抗(RR 为5.55~7.32),黔江区、大足区和垫江县呈敏感(RR为0.82~1.69);6 个县(区)的白纹伊蚊成蚊对0.05% 残杀威均敏感(死亡率为98.02% ~100.00%)[44]。2019年,四川省10个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显示,成都市和雅安市成蚊对0.05%残杀威为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别为89.91%和91.67%),其余8 个地区均为敏感(死亡率为98.67% ~100.00%)[45]。2021 年,河南省许昌、洛阳、开封、焦作及濮阳5 个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显示:洛阳市白纹伊蚊幼虫对94.2%残杀威抵抗(RR为3.32),其余4 个地区均为敏感(RR 为0.24~0.45);5 个市白纹伊蚊成蚊对0.05%残杀威均为可疑抗性(死亡率为78.57%~88.06%)[32]。

2018年,广东东莞城区白纹伊蚊幼虫对98%恶虫威仍较为敏感(RR 为1.27~2.07)[46]。2019 年,重庆市6 个区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发现,万州区白纹伊蚊成蚊对0.2%恶虫威为可疑抗性(死亡率为96.97%),沙坪坝区、渝北区、黔江区、大足区和垫江县均敏感(死亡率均为100.00%)[44]。2020 年,云南省澜沧县、河口县和芒市白纹伊蚊成蚊对0.2%恶虫威均敏感(死亡率均为100.00%)[47]。

上述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但对恶虫威仍然敏感;白纹伊蚊成蚊对残杀威和恶虫威为敏感或可疑抗性。

3 有机磷类

该类杀虫剂也属于胆碱酯酶抑制类,多为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高效、广谱、价格低等优点。1971年WHO推荐采用双硫磷杀灭蚊虫幼虫,1973年在我国广泛使用[48]。

2002—2003 年,蔡松武等[49]对广东省5 个市城区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监测发现,其对95%马拉硫磷敏感(RR为1.05~1.91);2015年广州市的抗药性监 测 结 果(RR 为0.74~1.94)与 之 相 似[50]。但2016—2019年,广东省21个市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监测结果发现:河源、阳江、汕尾、珠海、中山、广州和揭阳7 个市成蚊对0.44%马拉硫磷呈可疑抗性(死亡率为84.44%~97.78%),其余14 个市均敏感(死亡率为98.61%~100.00%);梅州、江门、东莞、惠州、中山和佛山6个市成蚊对0.2%杀螟硫磷呈可疑抗性或低度抗性(死亡率为88.14%~96.67%),其余15个市均为敏感(死亡率为98.67%~100.00%)[51]。

2017 年,王纯玉等[27]对辽宁省大连市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监测发现,该蚊对87.4%双硫磷呈敏感(RR 为2.13)。2018—2019 年,北京市海淀区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发现,幼虫对97%的双硫磷敏感(RR为1.24和1.74)[42]。2015—2019年,江苏省无锡市白纹伊蚊幼虫对95.1%双硫磷抗药性监测显示,2015 年和2017 年均呈低度抗性(RR 分别为5.98 和7.42),2018 年呈中等抗性(RR 为10.00),但2019 年呈敏感(RR 为2.35)[52]。2018 年,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衢州市和义乌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显示,宁波市成蚊对0.5%马拉硫磷具有抗性(死亡率为76.67%),但杭州、衡州和义乌等市成蚊较敏感(死亡率为98.59%~100.00%)[38]。2019年,上海市普陀区白纹伊蚊幼虫对97%双硫磷呈中等抗性(RR 为14.19)[53]。2019年,章灿明等[31]对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发现,福州市和泉州市成蚊对0.5%马拉硫磷为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别为78.82%和95.00%),厦门市为敏感(死亡率为100.00%)。2021 年,唐振强等[32]对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开封市、焦作市及濮阳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发现,除焦作市幼虫对95.1%双硫磷呈中等抗性(RR 为12.09)外,其余4 个地区为低度抗性(RR为7.91~9.38);成蚊对0.5%马拉硫磷均为可疑抗性(死亡率为86.95%~95.89%)。

2018—2019年,贵州省兴义市白纹伊蚊成蚊对0.2%杀螟硫磷敏感(死亡率为100.00%)[43]。2019年,重庆市6个区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沙坪坝区、渝北区、万州区白纹伊蚊幼虫对87.4%双硫磷为低度抗性(RR 为3.69~4.92),而黔江区、大足区和垫江县均为敏感(RR为0.46~0.92);万州区白纹伊蚊成蚊对0.2%杀螟硫磷为可疑抗性(死亡率为94.85%),其余5 个地区均为敏感(死亡率均为100.00%);大足区白纹伊蚊成蚊对2%毒死蜱为可疑抗性(死亡率为97.98%),其余5个地区均为敏感(死亡率均为100%)[44]。2019 年,四川省10 个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雅安市成蚊对0.5%马拉硫磷呈高度抗性(死亡率为33.11%),成都市和遂宁市呈抗性(死亡率分别为56.88%、50.33%),内江市和泸州市呈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别为85.00%、87.22%),乐山、攀枝花、南充、自贡和广安等市为敏感(死亡率为98.16%~100.00%)[45]。2015 年,师灿南[54]对云南省景洪市的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监测发现,该蚊对0.44%马拉硫磷为可疑抗性(死亡率为94.15%)。2020年,郑宇婷等[47]对云南省澜沧县、河口县和芒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发现,成蚊对1.5%马拉硫磷、0.25%杀螟硫磷和0.8%毒死蜱均敏感(死亡率均为100.00%)。

上述监测结果显示,江苏省、上海市和四川省部分地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产生了中等抗性;四川省部分地区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产生了中高抗性,其余地区白纹伊蚊对马拉硫磷和双硫磷呈较敏感至低度抗性。

4 结 语

我国白纹伊蚊幼虫已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氨基甲酸酯类的残杀威,有机磷类的双硫磷和马拉硫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但对恶虫威仍然敏感;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有机磷类的马拉硫磷产生了抗性,但对氨基甲酸酯类的残杀威和恶虫威,有机磷类的杀螟硫磷和毒死蜱仍然较敏感或可疑抗性。建议相关地区特别是以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的登革热流行区进一步加强杀虫剂抗药性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合理选择或配伍杀虫剂,为延缓杀虫剂抗性或降低抗性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伊蚊抗药性菊酯
气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感染登革热病毒,该如何救治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欧盟拟禁止联苯菊酯在温室使用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
寨卡肆虐
超高效合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茶叶中联苯菊酯
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价格稳中有降
埃及蚊子的嗡嗡声原来是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