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歧义词加工研究述评

2022-12-03 20:51王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多义词通达歧义

王瑜

(黑龙江大学 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歧义是人类语言符号系统的特质。尽管它反映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一个词形附带多个意义,通过词汇数量的减少从而减轻了人类语言的记忆负担,但也同时造成了语言理解中许多不确定性,从字母或语音的感知到话语加工都有歧义现象。歧义现象不是从开始就被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们认可和接受的。虽然早在1951年Miller 就曾指出,除了封闭类词汇外,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它越有可能是歧义词汇,并且歧义词汇加工比非歧义词汇加工难。因为当时更多人认为词汇歧义是语言系统中一种不规则的特殊现象,所以Miller 的观点被忽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人们对语言中词汇歧义普遍性的意识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词汇歧义现象。词汇歧义的加工机制研究对心理语言词库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歧义词的定义与心理表征

词汇歧义类型主要有:语义歧义、句法歧义、语素歧义、指称歧义。各种歧义类型不相互排斥,可以兼容。例如,英语“saw”就是一个语义和句法歧义词,它的两个不相关意义:一个是名词词性的“锯”,另一个是动词过去式“看”。该文主要研究语义歧义词,它是最典型的词汇歧义类型。语义歧义词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语言学家根据词汇意义之间不同语义的相关性,将歧义词分为同形同音异义词(homonym)和多义词(polysemy)。同形同音异义词有两个或多个语义不相关的意义,这些意义“纯属偶然”,共享同一词形。例如,英语同形同音异义词“bank”的两个语义不相关意义:“(河的)岸”和“银行”;多义词有两个或多个语义相关的词义。例如,多义词“roll”的词义包括“名册”“面包卷”“卷形物”“滚动”等,这些词义共享同一词形绝非偶然。字典编撰中,字典学家通常根据词源、语义、句法等标准,将同形同音异义词的语义不相关意义划分为不同的词条;多义词的语义相关词义归类在同一词条下的多个义项中。尽管这种区分看似简单,但是,由于人们对歧义词意义之间相关程度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字典学家也很难保证字典编撰时歧义词词义划分的一致。

心理语言家主要关注歧义词的心理表征,不同类型歧义词的表征为语言学家的歧义词类型的区分提供了实证支持,但是研究结果也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多义词的心理表征与同形同音异义词相同,每个词义都是独立词条表征。另外一些研究者[1]指出,心理词库中多义词的相关词义在同一词条下表征,同形异义词的不同意义在不同词条下表征,它们的加工机制不同。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多义词各词义的表征与相关程度有关,词义非常相关的多义词(转喻多义词)的不同词义在同一词条下表征,词义相关程度较弱的多义词(隐喻多义词)的不同词义的表征状态与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各词义表征相近。歧义词的表征影响歧义词的加工机制,歧义词的加工也反映其表征状态。

2 歧义词通达模型

心理语言学关于歧义词加工模型主要关注的是同形异义词的意义通达问题。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了五个比较经典的歧义词意义通达模型,分别是:语境依赖模型、全部通达模型、顺序通达模型、语境敏感模型和重排序模型。语境和意义使用频率是影响歧义词意义通达的关键。歧义词加工过程中,如果意义通达受语境影响,只有符合语境条件的意义被激活,那么,歧义词意义通达不是自主加工;如果歧义词通达不受语境影响,所有意义都能被激活,那么,歧义词通达是自主加工。

语境依赖模型和全部通达模型是分别以互动激活理论和模块理论为基础的歧义词通达模型。根据互动激活理论,词汇加工包括正字法层、语音层和语义层三个相互连接的单元层。该理论强调词汇加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句子语境对歧义词意义通达的影响表明语义层作为词汇加工的最高层影响着其他两层。语境依赖模型认为,句子语境条件下歧义词加工时只有与语境一致的意义被激活,语境不一致的意义不被激活。研究者采用启动实验范式证明了歧义词加工过程中的语境效应。与互动激活理论不同,模块理论认为词是独立的语言加工系统。它不受语义表征影响,也就是说,句子语境不影响词汇加工。根据模块理论,歧义词加工时所有意义全部激活,词义通达是自主加工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全部通达模型认为,同形异义词加工初期意义全部通达,语境对同形异义词意义通达的影响发生在词汇加工后期。也就是说,同形异义词是在所有意义都被激活之后,才会根据语境选择词义。

从词义通达的数量来看,语境依赖模型和全部通达模型可谓是两个极端的歧义词加工模型。心理语言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歧义词意义通达不仅受语境影响,意义使用频率也是影响歧义词通达的另一个因素。顺序通达、语境敏感通达和重排序模型是在上述两个极端模型之间的“折中”模型。顺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意义按照使用频率顺序通达,语境不影响歧义词的意义通达,但语境影响歧义词意义通达过程的终止。语境敏感模型认为语境和意义使用频率都影响歧义词意义通达。无语境条件下意义使用频率决定歧义词意义通达顺序,语境条件下,语境决定歧义词的意义提取。重排序通达模式中词汇加工时歧义词意义全部通达,但激活的程度受意义使用频率和语境类型的影响。具体来说,当语境不影响词义选择时,意义使用频率平衡歧义词的意义全部通达,其中,意义使用频率不平衡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先被激活。当语境对词义选择有偏向时,只有符合语境的歧义词意义通达。

3 歧义词加工效应研究

歧义词加工效应指歧义词的通达速度快于非歧义词的通达速度。早期心理语言学研究指出,心理词库中歧义词多个独立表征的意义是产生歧义词加工效应的主要原因。Rubenstein 等人[2]最早进行了歧义词加工效应研究。他们通过比较歧义词(同形异义词)和非歧义词(单义词)的加工效应发现,当词汇频度和具体性都匹配的条件下,歧义词的词汇判断速度快于非歧义词词汇判断速度。Robenstein 等人阐释了歧义词加工优势效应 (ambiguity advantage effect),指出词汇识别需要在词汇记忆中搜索目标词。词汇搜索是在与呈现词汇拼写相近的词汇范围内随机进行。由于歧义词的意义或词条数量至少两个,而非歧义词的词条数量只有一个,心理词库中拥有多个词条的歧义词被搜索到的概率肯定大于单个词条的非歧义词被搜索到的概率,因此,歧义词汇识别速度自然快于非歧义词。继Robenstein 等人的搜索模式之后,一些研究者们相继对歧义词加工效应进行验证性研究。Jastrzembski 等人[3]和Jastrzembski[4]也进行了歧义词加工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与Rubenstein 等人的结论比较相近。他们的研究以Morton 的发生器模式(Logogen model)为理论基础。根据发生器模式,心理词库中每个意义由一个发生器来表征,词汇识别是发生器激活达到阈值的结果。歧义词不同意义对应不同的发生器。同一视觉特征输入后,能够激活歧义词的全部发生器。虽然激活的发生器对应不同的词义,其激活阈限不同,但是,相对于只有一个意义(单个发生器)的非歧义词而言,相同词形联结的意义发生器越多,达到识别阈限的概率越高。

与Rubenstein 等人和Jastrzembski 的研究结果不同,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歧义词通达速度慢于非歧义词。例如Gottlob et al.[5]就发现了歧义词加工劣势效应。根据交互激活理论,他们指出歧义词加工劣势效应是因为歧义词多词条表征竞争激活,相互抑制,词汇识别只有消解抑制后才能给出反应,相对于单词条表征的非歧义词通达,歧义词多词条之间的抑制作用使词义通达复杂化,因而减慢了通达速度。近些年,一些研究者[6]发现早期歧义词研究将多义词与同形异义词混淆,忽视了多义词加工研究。他们通过比较多义词、同形异义词和非歧义词的加工速度发现,多义词加工具有优势效应。Rodd et al.于2002年进行了多义词加工优势效应研究。他们的实验材料中的歧义词主要选自Wordsmith 字典,字典中单词的词条和义项数量决定所选单词是多义词、同形异义词还是非歧义词,为了确定对于所选单词的有效性,他们又让母语者对歧义词的词义相关性、具体性、熟悉程度进行了主观判断,实验采用视觉和听觉三个词汇判断任务。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歧义词词汇判断反应时间而言,多义词的判断反应速度最快,同形异义词的判断反应速度相对迟缓。Rodd et al.认为歧义词优势效应与多义词词义数量和词义间语义相关,而歧义词不相关意义之间的竞争是导致词汇判断延迟(即同形异义词加工劣势效应)的原因。

Rodd et al.在2004年根据平行分布加工模型的吸引子理论对歧义词加工效应问题进行了阐释。根据平行分布加工模型,概念由以分布形式存储的多个或者数量巨大的节点(nodes)的激活与权重联结模式来表征。因此,单个节点不能表征整个概念,而是用来表征特定的特征(feature)。相似概念的激活模式相近。单元内节点间根据权重强度以合作或者竞争的方式联结,单元之间的联结根据模型结构而定。分布网络模型假设:刺激输入后,语义网络进入初始激活模式。初始激活模式是任意的,它与实际输入模式相似但不对应。随着激活在相连节点间的扩散,节点间的联结权重经过学习 (learn)或训练(train)调整后激活模式发生改变,最终达到一个稳定激活模式或者状态(a stable state),该状态叫作吸引子(an attractor)。吸引子与输入的语义激活模式对应,它的周围是所有相似的语义表征状态集合,集合构成了吸引子的吸引域 (its basin of attraction)。Rodd et al.指出,吸引子网络中多义词的多个意义间有重叠语义特征,非歧义词只有一个意义表征。吸引子网络中多义词的重叠语义特征使多个意义在同一吸引域中表征,而非歧义词的吸引域中只有一个意义表征。从意义表征的吸引域的形状和面积来看,多义词的吸引域的面积较大且口浅,而非歧义词的吸引域面积相对小且口深。词汇意义通达时,吸引域的面积和形状促使多义词比非歧义词在吸引子网络更容易被找到,并提前进行语义加工,进而造成多义词比非歧义词更具有语义加工优势效应。与多义词不同,同形异义词的两个意义各自独立在不同吸引域中表征,吸引子网络在找到对应吸引域之前,首先要激活两个意义的“混合状态”,然后经过递归连接清理(clean-up)之后,才能从混合状态移出,最终找到一个意义的吸引域。因为,网络需要经过从混合状态移出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同形异义词加工速度慢于非歧义词,出现歧义词加工劣势效应。

4 中国英语学习者歧义词加工特点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是动态发展的。根据二语心理词库建构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歧义词加工特点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王瑜和隋铭才[7]采用多重启动实验范式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歧义词加工效应受英语水平、意义使用频率和意义间相关性影响。词汇早期加工时不同意义全部通达,但是意义的使用频率影响歧义词不同意义通达速度。与母语者歧义词加工效应不同,与非歧义词加工速度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同形异义词加工具有优势效应,但是该效应受英语水平影响。多义词的加工具有优势效应。赵晨[8]的研究结果与王瑜和隋铭才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赵晨发现句子语境中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歧义词的意义通达不同,高水平学习者的歧义词加工过程遵循重排序模型,而低水平学习者遵循顺序通达模型。歧义词意义之间的相关程度影响不同类型歧义词的表征。另外,李海龙和王同顺[9]采用词汇判断实验方法,也对不同水平非英语专业中国语学习者的歧义词加工效应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实验结果证明歧义词意义间的相关程度影响加工效应,并且二语水平与歧义词各意义之间的相关程度有关。

5 结语

目前研究者们关于歧义词加工机制的观点不同,这与研究者们选用的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及实验被试不同有关。中国英语学习者歧义词加工特点受英语水平和词义使用频率影响。英语中多数词是歧义词,歧义词是英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通常以汉语为中介,但是汉语与英语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歧义词是英语词汇学习的一个重要挑战。如何有效地进行歧义词教学应是中国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多义词通达歧义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的再讨论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天价药引子
浅析柏拉图之善
探究多义词和同别音异义词的区别
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逆旅之馆,终非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