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散外敷、TDP治疗仪联合常规治疗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2-12-04 01:02刘婷婷耿姣姣陆建霞
中成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柏肠系膜腹膜

刘婷婷, 耿姣姣, 陆建霞, 邱 静

(1.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2.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5)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造成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为病毒性感染疾病,好发于7岁以下,多发于冬春季[1],本病由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吸收进回盲部淋巴结引起,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2],主要症状为右下腹疼痛,也可出现在脐周等部位,部分还可能伴有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3],目前西医主要采取抗生素、静脉输液、解痉止痛来缓解症状[4],而随着中医药快速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成为临床新思路。本研究探讨双柏散外敷联合TDP治疗仪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的7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5.1±1.8)岁;病程3 d~3个月,平均病程(1.7±0.8)个月,而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5.3±1.9)岁;病程4 d~3个月,平均病程(1.8±1.0)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不涉及放射性物质及有毒有害物质,经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批号20190108)。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 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5],(1)出现腹痛,伴有便秘、腹泻、发热、呕吐等其他症状;(2)右下腹或其他部位腹痛;(3)痉挛性疼痛或隐痛,疼痛间隔期间患儿感觉较好;(4)彩超检查显示出现≥1个肿大肠系膜淋巴结。

1.2.2 中医 参考《中医儿科学》[6],主证腹痛,时作时止;次证大便稀溏,神情倦怠,痛处喜按,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出现主证与至少2项次证,结合舌脉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1)符合“1.2”项下诊断标准;(2)年龄1~14岁;(3)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高或正常,部分病例CK-MB轻度升高;病原学检测可在大便中培养出病原菌或分离出病毒,亦可认为正常;(4)X射线腹平片未见异常,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肠套叠等急腹症,并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5)患者家属了解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病变(如肺炎)或严重并发症(如重度脱水);(2)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治疗;(3)合并先天性疾病;(4)中途退出研究。

1.5 治疗手段

1.5.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白细胞计数>1.2×1010/L时,口服头孢克肟颗粒(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12),每次3 mg/kg,每天2次;白细胞计数<1.2×1010/L时,口服利巴韦林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3508),每次5 mg/kg,每天3次,连续治疗1周。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柏散外敷、TDP治疗仪(型号HW-T-1,重庆国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双柏散组方药材大黄、黄柏、侧伯叶、泽兰、紫草各10 g,薄荷、白芷各5 g,研磨成粉末状,蜜水调和后外敷,再用TDP治疗仪在合适部位进行照射,每次10~15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周。

1.6 疗效评价 ①显效,治疗1~2次后腹痛基本缓解,无反复,无需使用解痉止痛药,1周后复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定量恢复正常,腹膜后淋巴结彩超显示淋巴结明显缩小;②有效,治疗3~6次后腹痛缓解,其间有1~2次反复,需要使用1~2次解痉止痛药,1周后复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定量恢复正常或稍高,腹膜后淋巴结彩超显示淋巴结有所缩小;③无效,治疗1周后腹痛仍有反复,每日必须使用解痉止痛药,复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定量基本不变或有所降低,腹膜后淋巴结彩超显示淋巴结基本不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指标检测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1)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腹痛、发热、恶寒、恶心呕吐,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为0、2、4、6分;(2)症状缓解时间,包括发热、腹痛、大便稀溏、淋巴结肿大,其中腹痛缓解时间是指由腹痛时初始评分降至2分或2分以下所需的时间,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评分,6张面谱(很愉快的笑脸、微微笑的脸、有些不舒服、更多些不舒服、想哭、流眼泪大哭)代表无疼痛、有一点疼痛、轻微疼痛、疼痛较明显、疼痛较严重、剧烈疼痛,分别计为0、2、4、6、8、10分;(3)临床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4)免疫指标,包括IgA、IgG、IgM水平;(5)腹膜后淋巴结横纵径,采用彩超检查并计算;(6)腹痛复发率,统计治疗后2个月内腹痛复发情况,计算其发生率。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n=35)

2.3 症状缓解时间 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4 临床指标 治疗后,2组白细胞计数及CRP、PCT水平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4。

2.5 腹膜后淋巴结横纵径 治疗后,2组腹膜后淋巴结横纵径缩短(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5。

2.6 免疫功能指标 治疗后,2组IgA、IgG、IgM水平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6。

表4 2组临床指标比较

2.7 腹痛复发率 治疗后2个月内,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有8、2例腹痛复发,复发率分别为22.84%、5.7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中医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腹痛”“痰核”的范畴[8],其病机在于脾胃失健,气机失畅,当治以条畅气机、化痰散结之方。大量经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关键在于紧抓病机,方证相应[9-10]。双柏散为名老中医黄耀经验方[10-11],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急腹症[12-13],方中以黄柏、侧柏叶为君药,清热凉血解毒,祛瘀散结,佐以大黄、紫草活血化瘀,白芷行气活血,薄荷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行气通络止痛功效。中药外敷采用归经原则,可通过渗透作用刺激神经末梢来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消肿止痛的目的,并能降低药物使用剂量,规避口感不佳,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表5 2组腹膜后淋巴结横纵径比较

表6 2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近年来,PCT逐渐成为判断患儿是否出现感染的标志物[14],它对细菌感染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当机体出现细菌感染时其水平会异常上调[15],可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判断标准。随着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的发展,腹部淋巴结得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越来越多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被诊断[16]。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白细胞计数、CRP、PCT水平下调,表明双柏散外敷结合TDP治疗仪可显著调节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机体恢复;2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淋巴结缩小,并且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2个月内腹痛发生率更低,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安全性较好。另外,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小,肌肤娇嫩,故外敷时间不宜过长,需控制在8 h内。

综上所述,双柏散外敷联合TDP治疗仪有效减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腹痛,缩短病程,提高依从性,体现了中医药“无痛”“绿色”的独特优势。但本研究样本量过少,随访时间较短,无法对远期疗效进行有效精准的评估,尚有待今后加以完善,以期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猜你喜欢
双柏肠系膜腹膜
双柏散临床应用情况的研究进展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双柏散外敷治疗下肢骨折后肿胀的效果分析
苏友仁的诗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