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赋能:积极教育视域下区域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发展路径

2022-12-10 07:03冯晓燕高力攀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嘉兴3144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个案亲子辅导

冯晓燕 高力攀(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嘉兴 314400)

一、引言

随着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现实中,学校和家庭对“心理健康”还存在某些误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讳疾忌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压力、挫折与失败,有些孩子会焦虑、紧张,变得退缩、逃避或暴戾、敌对,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当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常见的心理问题时,不少家长会有“病耻感”,有的“讳疾忌医”,担心孩子服药了有副作用,被别人知道了影响声誉。家长持消极、逃避态度,只会耽误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学校犹如“惊弓之鸟”

保护学生安全是学校教育的第一前提。学校一方面加强高危学生的筛查识别,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分类干预工作。目前,部分二、三类危机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就医,有些则是转介后需要复学,面对他们,学校犹如“惊弓之鸟”,生怕处理不当,站到极端事件的风口浪尖上。

怎样从积极思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协助学生以正面、主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扰,尽可能地获得改变和成长呢?基于积极教育的理念,H 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心指中心”)自2021年3 月启用以来,以“慧心赋能”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目标,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心指中心成为赋能学生发展的“健心成长营”、教师成长的“慧心加油站”、家校共育的“慧爱能量库”。

二、健心成长营:亲子对话辅导,夯实“行动圈”

2021 年心指中心来访学生心理行为分析结果如下:

来访家庭和学生主要有下面几类心理行为现象:排在第一位的是逃避学习,有29%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不爱做作业,甚至待在家里,不去上学;29%的孩子人际关系不良,在家里跟爸爸妈妈闹矛盾,在学校没有朋友;还有17%的孩子沉迷于网络,大部分休闲时光被手机和电脑捆绑。

中心采取预约式的面询、电话咨询等辅导形式,通过师生、亲子间的积极对话,帮助个案疏导问题、开发潜能,激发向上向善的内在驱动力,架设一座师生、亲子间舒心的“沟通桥”。(见图1)

图1 “健心成长营”亲子辅导流程

(一)倾听共情,建立关系

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前提。对于预约来访者来说,面对陌生的环境、人员,难免会紧张、尴尬。心理服务也不是直接告诉对方答案或评判,需要来访者打开心扉、坦诚沟通,此时赢得信任、建立关系相当重要。

1.让学生感觉被鼓励

对年幼的孩子,先牵手参观一下环境,让他选择喜欢的地方坐下,放下戒备后再辅导。对小学中高段及以上学生,可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除了学习,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最近在看什么书?”让学生从熟悉的人际关系谈到自己的优势项目,感受老师对他的理解和鼓励,这样就能抛开紧张顾虑,吐露心声。

2.让学生感到被理解

当家长带着孩子来辅导,寻求专业的辅导,我们首先要肯定家长的付出,理解家长的难处,并基于探讨问题的积极解决方式展开讨论。“孩子出现了什么情况?”“确实不容易,作为爸爸妈妈,你们已经相当用心了。平时,你是怎么陪伴孩子的?”“你跟孩子聊得最多的是哪些话题?”

(二)探索内省,启发引导

从个案当前的应激源、童年的早期经验、自我的核心信念、情绪与行动反应等方面,运用“个案概念化”技术深入解读学生,培养、优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此时,可借用丰富的资源搭建桥梁,在投射、沟通、澄清中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内省。

1.绘本启悟

一位二年级男生被诊断为“注意力缺失障碍”,易怒,情绪难以控制,与同学及家人关系紧张,作业拖拉至每晚10 点,目前正服药中。辅导时,让他观看《胆小鬼威利》《威利和朋友》《魔术师威利》等绘本,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威利变得勇敢、受人喜欢,是靠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也要加油,争取每天最多留一个作业回家。”

2.沙盘为媒

一位大班女孩,入园两年多在幼儿园几乎不说话,而在家语言表达却比较正常。班上其他幼儿说,“她是不会讲话的。”在沙盘室接受辅导时,孩子挑选了许多小动物,搭建了“动物幼儿园”。辅导老师先引导孩子讲给妈妈听:“小动物们在玩什么?在幼儿园,它们有哪些开心的事?”等母女间交流顺畅后,辅导老师再适时介入,孩子竟能与初次见面的辅导老师对话了。家长一再表示,对孩子今天的表现很惊喜,接下来会加强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鼓励孩子多一些尝试和展示的机会。

3.绘画表达

绘画治疗是一种表达性治疗,特别适合不善言谈的个案,引导他从正向的经验中产生新思考,找到新认知。

一位三年级男生,作业拖拉至半夜,每天总是妈妈陪着、催着、帮着。在辅导时,他画了一张“我的一家”。对话中,孩子表示,最想爸爸带着自己踢足球,不喜欢妈妈每天吼,讨厌家里人总说妹妹乖。看上去简单的人物形象,却透射出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除此之外,利用中心资源,让来访者躺在放松椅上听听舒缓的音乐,走进宣泄室喊叫几声、拳击几下,可以帮助他以合理的方式释放负能量,缓解压力,宣泄情绪,获得满足感。

(三)对话共商,行动约定

个别辅导的目标是帮助亲子更有效地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助的积极力量,学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问题,形成积极的行动“契约”。

1.个性行动单

依据个案的实际情况,指导个案依据自身需求制订个性化的行动单。如针对学习问题、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及人际适应不良等,创作“选择轮”“工具卡”“日常惯例表”等都是相当不错的行动计划。以此改变消极认知,释放压抑情绪,学会接纳彼此,看到希望,使生活更有意义。

如一位来访学生每天作业拖拉,睡眠不够,想要改善这样的状态,辅导老师就跟他约定,在家长的提醒帮助下绘制“日常惯例表”,坚持记录“每天最多留一个作业回家,并在9 点前睡觉”的目标达成情况。

对“时间管理”方面缺少自律的学生,可引导他制作一张“课间活动选择轮”“居家学习选择轮”“运动选择轮”等,进行合理选择和安排,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情绪较难稳定的学生,建议采用“ 深呼吸”“蝴蝶拍”等方法,缓解身心的紧张焦虑,使其有勇气作出改变,提高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同感。

2.家庭总动员

家庭支持系统的重心在于家庭成员归位、不越位,让父母祖辈找到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职。利用“正面管教”育人策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情绪调节的技能,建构迎接挑战的能力和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资源的能力。

如一位一年级女生多次不愿上学,书面表达“生活没意思,我要自由”。姐姐已上大学,姐俩年龄悬殊,加上妈妈是指责型的教养方式,亲子互动少,孩子越发自我封闭。辅导时,聚焦“怎样让家庭生活有意思?”展开赋能建议。(见表1)

三、慧心加油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建设“联动圈”

区域心理辅导站不仅要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灵的驿站,更要成为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推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从规范走向创新,从常规走向特色,积极建设家校社合力育人的“联动圈”,让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助人自助中实现专人、专业设置。(见图2)

图2 “慧心加油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流程

(一)个案督导,团队共研

1.定向确定一批需求学校

采取学校自主申报,结合中心指定的方式,确定一批需求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进校园”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调研和反馈工作。以互动形式协助梳理学校个案的共性问题,提供学校班级建设、家校共育等方面的指导性建议。

2.每月个案专题督导

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化与普及化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而督导是加强学校心理辅导人员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与机制。由心指中心策划组织,每月开展一次个案督导为主要内容的团队研讨会,在有经验、有资质的督导师的帮助下,实践咨询技巧,监控咨询服务质量,改进咨询工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已开展的14 次专题督导中,涉及的主题有咨询的常用技术、沙盘治疗、学习考试焦虑、亲子沟通不畅、二孩家庭养育、高危识别干预、祖辈教育影响等。通过典型个案督导,梳理个案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升评估能力和辅导力。定期、持续的实践、反思和督导,抱团式团队研讨,促使老师们快速成长,提升个别化、专业化辅导的技术和水平。(见表2)

表2 个案督导主题

(二)个案追踪,校站联盟

1.闭环式管理,前置关注点

建立“预防—预约—干预—预警”的工作闭环,致力于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见图3)

图3 校站联盟“闭环式管理”流程

预防:指导各校完善班级、年级、校级三级预防机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个别辅导活动。培育班级心理委员,发挥朋辈支持的力量。

预约:在学校个别辅导基础上,对于感觉棘手的个案,建议家长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确定面询时间及轮值专家。

干预: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分类及重要程度,开展家庭系统辅导,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服务,视情况跟进后续辅导。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了解面询辅导后情绪、认知、行为等表现及程度、变化,并跟进家庭、学校的系统支持。

预警:针对高危学生的家校沟通、转介、复学等问题,由心指中心出台操作建议、预案范例,指导各校建立心理危机筛查、评估、干预等工作制度。当中心接到较为严重的个案,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汇报,及时与校方取得联系,提升家校社育人的合力。

2.成长型支持,引领生长点

校站联手推进学生、家长、所在校教师、心理教师、学校多维度的联动辅导,引领班主任、学科教师坚持和善坚定,鼓励学生向上、向善,指导家长践行“慧爱”型家庭教育,同时也成就自我的心灵成长。

一是推送育人建议。向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推送成长型育人建议,指导教师们创设成长型的课堂环境,进行成长型的课堂沟通,给予学生成长型的教学支持,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提升成长能量值。

二是开发专题微课。针对“高危学生的识别和干预”开发系列心理微课,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提升专业识别和干预能力,特别是敏锐的观察、综合的判定、暖心的支持等方面,学会从识别学生的情绪、行为变化解读内心的需求,给予学生悉心的关爱和支持。

(三)个案管理,创新建档

1.“一表式档案”,早发现、早干预

“一表式心理档案”是依据省心指办《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编制的学生心理危机档案用表,包含心理危机分类识别、干预过程所需的14 类用表,供全市中小学在学生心理危机识别、筛查和干预工作时使用。

该档案突出工具性、预警性、实用性等特点,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共同协作,及时记录并更新心理高危学生的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预警信息,整合了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用表,如PHQ-9 抑郁症筛查量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告知书、转介信、安全责任承诺书、复学会谈评估内容告知书等,作到一生一档,全员建档,早发现、早干预,为辅导团队提供了值得借鉴学习的专业工具表。

2.“一表式档案”,跨段交接,持续干预

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目前省预警和干预平台还无法实现学生心理档案的交接。

每年8 月,由心指中心统领全市中小学的高危上报,对“小升初”“初升高”的预警对象进行汇总、筛选,视个案的严重程度移交到新学校,便于新学校提前了解个案的背景、干预过程等第一手资料,持续跟进干预。“一表式档案”对学生升入新年级、分入新班级同样有益,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快捷掌握特需学生的情况,提供特殊的关爱和指导,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四、慧爱能量库:家庭教育指导,丰盈“支持圈”

当前,“家庭作业”“有效陪伴”“青春期发展”等成为亲子矛盾的焦点,离异、重组、留守、多孩家庭的孩子心理困扰更为紧迫。心指中心对家庭养育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指导,起到标本兼治、以点带面的效果。

(一)推出育人建议,规划理想画像

心理辅导站并不仅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往往面对的是一个家庭的系统辅导,通过“倾听共情、解读澄清、对话共商、行为约定”,在“听心事、解心结、润心田”中让亲子改变自己,更积极,更自信,以健康的原生家庭支持孩子书写自己的人生。

从典型的个案梳理到问卷调查分析,听取部分中小学生对理想父母的诉求,了解学生最希望爸爸妈妈说的话、做的事,为全市中小学生送上一份“建成长型家庭 做成长型父母——致全校家长朋友的家庭教育建议”,规划理想父母的画像。

建议分为学生最喜欢的父母、最喜欢父母说的话、最喜欢父母做的事等版块,指导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段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指导家长积极创设成长型的家庭环境,学习成长型的沟通和支持方式,努力创设亲子阅读、亲子运动和亲子陪伴特别时光,支持孩子发展特长,以成长型思维陪伴孩子成长。

(二)开发慧爱微课,专题深入指导

父母应加强自我学习,提高科学育儿的能力。我们开发推广“慧爱”家庭教育指导微课,以家长为学习对象,主题聚焦,注重趣味性、实效性。如本年度亲子活动微课分为“慧爱共读”“慧爱运动”“慧爱”特别时光,指导家长以成长型思维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青春期调适、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慧爱”微课的开发,一方面,培养了一支100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择优形成了一批优质家教资源,利用微信号、钉钉、之江汇等网络平台,形成了空中家教课堂,家长可随时观看学习。

(三)开设教育讲堂,家校深度对话

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家庭教育需求确定主讲内容,逐步做到从幼儿园到高中分期全覆盖。邀请家长出于对教育主题共同的兴趣自愿组成小组,结成互帮关系,立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通过互相支持、经验交流等方式,使家长主动积极地提升解决家庭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开设手机问题、亲子沟通、情绪管理、幼小衔接、“双减”适应等专题讲堂,教师带动家长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家校社协同育人让教育更有温度。

五、结语

积极教育视域下,心指中心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入手,从修补到预防,从被动走向主动,不仅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和心理偏差,更优化其心理品质、挖掘潜能,在倾听、解读、共情、约定中,家校社一起携手成长。

猜你喜欢
个案亲子辅导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杨艳丽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黄欢欢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