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意义及路径探析

2022-12-13 21:05范国强徐仰才吴志坤秦海龙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保健中医药

范国强 徐仰才 王 宾 吴志坤 秦海龙

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203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指出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把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我国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成为促进群众健康的文化自觉。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熏陶,不仅沉淀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还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高校必修课程中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的课程之一,承担着维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责任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探索中医药文化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的融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意义

1.1 国家层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面向未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其中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3]上强调:“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继续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大健康”理念融入教育,全方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4]。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传统保健体育有着深厚的血缘联系,两者形神相依。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和中医学的相关理论构成了传统体育的精神命脉和理论基础。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发展,早已形成了“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的共识。因此,中医药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具有坚实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持[5]。大学校园是开展和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将中医药文化贯穿于大学生的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之中,有利于扩展其健康视野,促进其了解中医药文化精髓,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2 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自我锤炼创造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传统保健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2019 年至今,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因为大学生人群数量较为庞大、思想较为活跃、价值观尚不成熟,使其在步入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不利于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因此,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尤为关键。中医药文化和传统保健体育文化一脉相传,所强调的“明理修身”“内外兼修”的价值观与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准则和社会要求相符。因此,应该积极构建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利用传统保健体育“活”文化的属性,积极宣扬符合新时代培养要求的价值观,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6]。

高校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可以起到督促学生锻炼的目的,对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保健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特征,以增强体质为价值的民族体育形态方式,表现在内向自我修养,整体和谐与对武德、武道的追求,体现出人对生命价值的美好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观[7]。传统保健体育动作轻柔缓慢,既注重身体活动,又重视思维活动,要求外动与内念和谐一致,长期练习,可使个体对这种具有修身养性功能、追求和谐发展的身心活动方式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大学生通过练习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真正内涵,从而达到身心和谐[8]。

1.3 个人层面——提升个人文化内涵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一种声音,就是中国崛起。这崛起的背后从历史角度来看,是一种社会形态的延续,更是一种长期保持较为一致的价值观作用的结果。当前,为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维系自身文化、维护社会秩序,应做到“润物细无声”,全过程、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利用思政等课程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10]。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帮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建立更加全面的价值体系[11]。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能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人生过程中最精彩的阶段,也是面临重要转折的关键阶段,是踏入社会前最重要的学习时期。在这个重要时期,人人都想从差别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发现生命的价值所在。中国近代以来发生西学东渐,西方文明的传播引发了国内价值观的激烈争论[12]。在思想活跃的大学校园,会出现少数人盲目地崇尚西方文化、个人主义等现象。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学习,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民族自豪感,因而中医药文化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的优势

中医药文化构筑的“天人合一”“阴阳学说”等观点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整体观点进行了具体阐述[13]。如《素问·举痛论》有言:“善言于天者,必有验于人。”[14]而“阴阳统一”是《易经》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关系。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理论与中医药文化的理论最为密切。“阴阳五行”“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自始至今都被传统保健体育研究者誉为拳理的依据[15]。中医药文化和传统保健体育背后哲学理论的高度契合性是两者融合的先天优势。

3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路径探析

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包含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需要借助教材、教师和教学工具等传递媒介和平台,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每一环节。

3.1 中医药文化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总体设计

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应坚持“三维六面”的布局方针策略,即围绕“教育普及、科学研究、传播交流”3 个维度,从“课程建设、社团建设、教师能力提升、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6 个方面协同推进中医药文化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贡献新思路和典型个案。

3.2 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设计方案

3.2.1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构成要素,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着导向和调节作用。在设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时应根据中医药文化核心要素、传统保健体育项目阶梯式递进的特点,对学段(水平)、学年、学期、单元、课时体育教学目标这5 个层级进行系统设置。其中上位目标为下位目标的确立提供依据,下位目标则是对上位目标内容的细化,并为上位目标的实现提供前提。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实施方案为例,大一年级采用传统保健体育项目进行授课,此阶段的课程目标建设应从中医药文化和传统保健体育背后的哲学文化出发,凸显公民基本政治素质及“天人合一”等元素,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大二、三年级采用“一贯制教学”方式,在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授课时,以时间序列为轴,描述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目标的纵向衔接,完整地阐释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教学目标体系。即大二、三年级课程目标建设应强化“五性一体”,即生命文化教育、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一生所追求的职业奋斗的信念。各层级目标相互呼应,彼此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念。

3.2.2 课程教学体系 完善并优化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形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为大一年级学生开设五禽戏、八段锦、形意拳、太极拳等传统保健项目作为必修课程;大二、三年级部分学生开设五禽戏、八段锦、形意拳、太极拳等传统保健项目,每学期各开设2 个班级(约占年级人数的1/8),各课程设置均不少于42 个学时,3 个学分。大四、五年级以五禽戏、八段锦、形意拳、太极拳等传统保健项目社团活动为补充,使1/2 以上的学生在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上持续4~5 年参与课堂学习及课外社团研习。

3.2.3 挖掘中医药文化核心要素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 梳理中医药文化和传统保健体育背后的哲学思想,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核心要素,将其融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从政策角度来看,国家领导人在众多会议都讲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从哲学思想角度来看,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阴阳五行”“知行合一”“重视生命”等哲学观念,早已相辅相成、相互融为一体;从发展历程角度来看,通过挖掘古代文本书籍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国医大师传记等故事背后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及讲解、观看名医立志行医的故事及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通过整合,将以上材料纳入课程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按采用不同单元、不同教学内容渗透式引入相关的中医药文化,以达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3.3 提升传统保健体育教师“文武兼修”的文化素养

众所周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学习方式与学校其他课程学习方式截然不同。在如高等数学等公共必修课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内隐的理论性思维为学习手段[16],其参与过程不需要对身体产生强烈刺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则不同,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过程是在身体练习的场景下进行的。因此,要达到令学生满意的课堂效果,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技高一筹”的技能,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化储备,综合能力至关重要。技能提升方面,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认真备课,虚心向同行教师请教[17-18]。提升技能过程可采用“拜师传承”“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翻转课堂” 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能力[19-21];文化修养方面,体育教师可通过旁听名师一线课堂、线上课程及参加中医药文化名师工作坊等方式学习中医理论基础等中医药课程,系统掌握中医药文化核心哲学内涵。

3.4 优化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法

针对目前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状况,结合当前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4.1 社团建设 社团立足学校中医药特色,结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以“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激发大学生社会服务热情和奉献精神”为宗旨,分项目建立“传习社团”。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加强对传统项目的开发、推介和传播,争创上海市“五星级”体育社团。

3.4.2 工作坊建设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围绕学校专业特色、实践基地等学校优势,建设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实践工作坊,组织开展有关传承项目的系列活动和现场实践体验活动。

3.4.3 展示交流 一是以传统保健运动会为舞台,开展传统保健项目竞赛活动。二是借助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平台,加快传统保健体育项目融入高等教育体系,从下至上增强文化认同感[5,22]。协助各传承学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和训练及社团建设,每年不定期到学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技艺的表演,以技术指导、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的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3]。三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共享建设成果,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最大程度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4-25]。

4 结语

中医药文化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哲学思想,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当中,可以跨越学科整合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保健中医药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