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六气”内涵考释

2022-12-13 21:05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六气脉象黄帝内经

王 霜 杨 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藏象学研究室,北京 100700

“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概念之一,也是五运六气理论中的重要名词术语。六气一词在传世文献《远游》《左传》《庄子》中都出现过,但在医学文献中最早出自《黄帝内经》[1]。一词多义是语言文字的常见现象,六气概念或显或隐在《黄帝内经》及其后世医家的注释中多次出现,不同语境下其涵义并不相同,易导致中医初学者混淆。文章从六气在《黄帝内经》中的涵义剖析出发,参考后世医家的注释,探析六气概念的内涵。通过有关“六气”的内容剖析,本文将《黄帝内经》“六气”概念的内涵分为自然之六气、人体之六气两大部分。

1 自然之六气

1.1 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

《类经》云:“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火燥是也。”现在最普遍认为六气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表现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2]。

1.1.1 六气的正邪转化 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生长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3]自然界有四时五行,产生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也体现了六气为不同的季节或时令的气候特征,如春风夏暑、秋燥冬寒。

若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六气就会变成致病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强调“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唐代王冰对此注释为“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故曰之化之变也”[4]。六气应时而至,至而合度,有利于万物生长;若六气非时而至、至而暴烈则为六淫,转变为病因或致病因素。宋代著名医学家陈无择创立“三因学说”,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外感六淫称为外因,提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5]。六淫外因由表入里,侵害机体。六气与六淫之间的转化,存在着太过与不及,非其时而气至,或六气变化过于急骤,或人体正气不足,导致疾病发生,六气变成六淫,成为病因[6]。如春天应温反寒、秋天应凉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即风、寒、暑、湿、燥、火各气所至的时令、程度以及气间转化顺畅性、人体耐受性等决定着六气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1.1.2 审察六气病机 六气病机对以六气为病所表现的症状及其脏腑关系进行分析,对病机定因、定性,可促进中医病机学的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载最为经典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中医病机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所涉六气病机共达12 条,以火热病机居多,属热4 条,属火5 条,风、寒、湿各1 条,余为5 条五脏病机、2 条上下病机,未涉燥气病机。合计19 条,以应天地间小衍之数。后世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率先提出燥气病机的病证,即“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是“病机十九条”的导言,这句话揭示了六气病机的重要意义,六气与时节相宜则人安,失宜则人病。疾病发生和演变与六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六气可相兼而行,又各有所主的时令,故审察病机时不仅需根据六气的病证表现加以分析,还须结合六气主时的特征具体分析,治疗时善用六气的主时规律有助提高防治功效。病机十九条以“诸”为句首,承接疾病的外在征象,后接“皆属于”加疾病的内在机要。以“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为例,目不明为瞀,故瞀为眼花目眩或心绪烦乱之意,瘛为抽搐之意,《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中“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3],强调在火气偏胜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眼花目眩、心绪烦乱、肢体抽搐等症状。火的特性为炎上、明亮、温热,在临床上可见面赤、发热、心烦等表现,火气亢盛于上就会出现头晕、眼花等,热极生风、风火相煽、耗伤津液、筋脉失养就会出现肢体抽搐,这些临床表现皆属于火气病机。病机十九条将六气内涵由疾病发生的病因层面转换到疾病本质的病机层面,这是一种气化同构的佐证[7]。

1.2 六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六气”是五运六气学说的经典概念,属于本领域的最常见概念表达。在五运六气学说中,六气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合称,亦简称“三阴三阳”,时或省略式表达。

1.2.1 六气分主时令,又有主气、客气之别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为六元”[3]。其中“本”即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众多生命现象、生命周期规律是在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基础上产生的。清代医家张志聪从天地、标本的角度理解,释为“寒、暑、燥、湿、风、火,在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合于地之十二支,而上奉天之六气,是以天气为本而三阴三阳为标……上下相如,是以六气司天而六气在泉也”[8]。《类经·逆顺相传至困而死》注“盖天地之气,以六为节,如三阴三阳,是为六气”[9]。可见,据《素问》七篇运气大论所述,经后世注释、阐发,除6 种气候变化之外,三阴三阳的六气涵义成为最常用的五运六气术语。

在五运六气语境下,将一年等分为六个时令季节,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分别统辖其中的一个时令季节,相当于六十天有零,称作初、二、三、四、五、终(六)之气,合称“六气六步”。同时,每一个时令季节,又由主气、客气分别统辖。主气即为主时之气,显示一年六时气候交替的常规,反映各时段不同的气候变化特点;客气为一年六个时段异常气候变化,犹如客之往来[10]。客气为地支所司,依当年地支推演六气的客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秩序看看轮替。六气的主时、主客变化与疾病、疫病的流行、辨证、防治密切相关。

1.2.2 六气治法 《黄帝内经》中关于“六气”的治法进行相应的记载。其治法总体遵循“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释义”的原则[3]。“六气”的治法特点是运气气化失常,将人体脏腑失调和六气气化失常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整体性和天人合一的治疗思想。《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关于六气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六气胜复、主客相胜、六气主时补泻等[11],这些治法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在治疗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临床治疗中,还需根据六气胜复、升降失和、不迁正、不退位等特殊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加以运用[12]。

1.2.3 六气脉象 “六气”的脉象有着其独特的脉形、脉律,在审查病机中具有重要作用。《黄帝内经》中所述的“六气”脉象体现着五运六气学说的六气涵义,分叙了主气应脉象和客气应脉象,可用于测气候之常、气候之变。四时应脉有春弦、夏钩、秋浮、冬营的变化,六气应脉较之脉形的四时变化更加复杂精细,且脉形变化可早于气候、物候的变化[13],反映了脉以候神、候气之变化的深化[14]。在《黄帝内经》中只提出常规六气气化情况下的脉象变化,并未对复杂六气气化情况下的脉象做出解释[15]。客气应脉法,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讨论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3]张景岳认为六气脉象的划分是根据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特性而来,例如厥阴之至,风木之气,木体端直而长,故脉弦;少阴之至,君火之气,火性升浮,来盛去衰,外实内虚,故脉钩;太阴之至,湿土之气,土体重实,故脉沉;少阳之至,相火之气,火热盛长于外,故脉来洪大而浮于肌肤之上也;阳明之脉,燥金收敛,故脉象短而涩也;太阳之至,寒水之气,水源长而广,故脉大且长。刘完素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中提出的客气应脉基本承袭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少有改动。主气应脉法,刘完素著有《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完善了五运六气脉法,补充了临床脉诊的内容,扩大了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诊疗的应用范围[16]。他提出主气应脉形,为“风木之位,厥阴脉大小长短不等;君火之位,少阴脉虽旺而未至高茂;相火之位,少阳脉洪盛高茂;湿土之位,太阴脉长盛而化速;燥金之位,阳明脉紧劲细微;寒水之位,太阳坚守不伸”。刘完素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中还提到“凡天之六气所至,则人脉亦应之而至”[17]。六步主位之脉,各以六气之时有所应之脉,非应者为病。上述所论为六气主气所应为常脉,不应为病脉。《医宗金鉴》所言“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吴谦注为:“外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脉必洪大紧数,弦长滑实而太过矣。”[18]此为非时六邪所致病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提出“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3]。即为应时之脉至而和缓者为不病之平脉;脉至而太过则为病脉;脉至而出现与时令相反之脉象为病脉;时令未至而应时之脉已至亦为病脉。因此临证治疗中还应参考时令六气脉象的变化,对疾病的变化做出预判。

2 人体之六气

2.1 六气为精、气、津、液、血、脉

《灵枢·决气》载:“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辩为六名。”在此处,六气是指人体精、气、津、液、血、脉的合称。

2.1.1 六气各有部主,总属一气 精、气、津、液、血、脉是六种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六者本于先天,总属一气,成于后天,故分判为六。而且“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六气各有有余、不足,各有部主,或言有贵贱,或言互相资生而无贵贱之别。对于一气的解释,有研究认为《黄帝内经》中“一气”的提出是受古代哲学一元论的影响,认为气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19-20]。精、气、津、液、血、脉的总称,是人体脏腑活动的产物,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精”为秉受于先天的生命物质,且需水谷精微的补充;“气”为脾胃运化水谷并温煦濡养全身的营养之气;“津液”为滋润机体四肢百骸的营养物质;“血”为水谷精微化赤为血;“脉”为脉络也[21]。此处的六气概括为六种生命物质,并作了定义。六气是人体必需的基础物质,这六种物质在生理病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22]。

2.1.2 六气脱症的表现 在《灵枢·决气》中概括了“六气”脱症的临床特征。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则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胻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23]因肾藏精,肾通窍于耳,故精脱则耳聋;目得血而能视,气生血,气虚则血虚,故气脱则目不明;发于腠理,汗出溱溱谓之津,故津脱者可见腠理开,汗大泄;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谓之液,故液脱者则骨节、脑髓、皮肤、耳窍无以濡养;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血脱则其濡养滋润功能失常,可见色白,夭然不泽;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又称为“血府”,血液循脉运行周身,故脉脱则血失。六气脱症的临床表现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精气夺则虚”的重要意义[24],也体现了构成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亏耗会严重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进一步证实了“六气”的重要性,并为在临床上诊治精、气、津、液、血、脉之六气不足的病证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治疗耳聋可以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充耳之法;治疗目不明可以采用益气名目法;治疗汗大出可用益气固脱增液法;治疗液脱可用滋阴增液法;治疗血虚可用补益气血法等。有关六气脱症、虚证的治则治法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2 内生六气

受《黄帝内经》自然之六气的理论启发,后世医家引申出“内生六气”的概念内涵。人与天地相应,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人亦应之。内生六气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机能失调所产生的与感受“六淫”之邪相似的病症表现,故在“六气”之前冠以内生。后世医家明确讨论了内生六气的问题。

2.2.1 内邪六气之病为本脏自伤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百家纷呈的学术繁荣期。最早由刘完素创造性地提出脏腑六气病机,指出:“一身之内,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浑而为一,两停则和平,一兴一衰则病以生也。”刘完素认为人体内生六气是诸脏腑本身的属性,也是脏腑病变的证候反映。又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应于十二经络脏腑也。”结合《内经》中“亢害承制”理论,进一步阐发由脏腑本气兴衰变动而内生六气,及其兴衰胜克而致病的机制[25],其中承为五行中的相克属正常的生理活动,制是五行中相侮的异常变化,他认为内生六气失去承制关系出现的盛衰变化,是人体的基本病理机制[26]。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风》中论及:“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27]讨论了内风、内热产生的原因。章虚谷在《灵素注解类编》中提到:“盖六气之邪伤人,各由门径而入……又有内邪六气之病,是本脏自伤,非由外感者。”[28]论述了外感六邪经皮肤肌腠、口鼻吸入,由络入经,侵入机体,而内邪六气由本脏所伤而致邪,直中本脏。如肝伤则风邪内生;心劳则火邪内生;脾伤则湿邪内生;肾伤则寒邪内生;肺伤则燥邪内生。暑邪由火、湿二气合化,故也有现代学者称之为“五气”,或称之为内生“五邪”,认为由于脏腑功能的失调,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与风、寒、湿、燥、火五种外感六淫外邪类似的致病特征[29-30]。

2.2.2 内生六气的临床表现 内生六气,不是致病邪气,而是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产生出来的类似外感六淫性质的临床表现。在六气名称前加“内”,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内火,以示与自然之六气的区别。内生六气病证的产生各有不同的病理机变。现以内风为例阐述病变机理。内风指在病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动摇不定的症状表现,如出现头晕目眩、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甚至可能出现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表现,因其像风之动,称之为内风,并与外感六淫风邪相区别。内风所表现的动摇不定的症状,多属病变部位在肝,故又称肝风内动。病机十九条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而用阳,肝风之所以内动,一是因肝阴不足、阳失潜藏引动内风,二是因肝火上炎、燔灼肝经、风火相煽而生内风。

3 小结

综上,《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学术源头,是由历代医家传承、发展而来,其中一些名词术语常具有多层涵义,学术理论常有歧义之处。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原文及后世医家对六气的注解,可将对六气的解释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自然之六气和人体之六气。自然之六气,一是为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的六种气候特征,二是在《黄帝内经》运气学说部分,在风、寒、暑、湿、燥、火之上被冠以三阴三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称之为六气,该六气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具体的气候特征。在人体之六气部分,六气的涵义也为两种,一种是精、气、津、液、血、脉六种构成人体的基本生命物质,另一种为后世医家基于《黄帝内经》中外感六淫理论衍生出的“内生六气”的概念,即为人体疾病变化所产生的临床表现。辨析六气的概念内涵,揭示六气理论的临床价值,有利于加深对中医经典理论的认识,期为中医理论的守正传承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六气脉象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养浩然“六气”强素质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五运六气对新疆克州罹患西北燥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二)——顾植山教授对五运六气学说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