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改善心肺功能的太极拳精准化改编

2022-12-13 21:05谭天阳孟闫燕李昕豫吕嘉轩王成超魏玉龙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肺太极拳慢性病

谭天阳 孟闫燕 李昕豫 吕嘉轩 王成超 魏玉龙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 100029;3.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 100029

在老龄化社会中,心肺功能是诸多慢性病发生、发展及康复的内因,尤其是后疫情时代,针对心肺功能的精准化康复方案尤为关键。太极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功法,能够降低慢性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并且习练成本低廉,能够减少家庭医疗成本[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扶持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然而24 式简化太极拳动作难度较大,对心肺功能的特异性刺激较少,不利于运动、心肺及平衡等功能障碍人群习练。因此参考中医经络学、中医气功学及相关康复指南等,对24 式简化太极拳调身操作精准化改编并融入调息操作,改编后命名为“太极拳六式”。

1 针对改善心肺功能的太极拳改编意义

伴随老龄化社会与雾霾等环境污染的不期而遇,我国居民疾病谱发生了极大改变,心脑血管[2]、呼吸系统[3]等非传染性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加之后疫情时代,肺功能下降,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以避免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为目的的心肺功能康复十分重要[4]。

心肺功能是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综合体现,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也是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生、发展及康复的预测因素。高水平的心肺功能减低大脑退化速度,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可以保护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5],是脑卒中30 年后生存率的关键影响因素[6]。中低水平的心肺功能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3~6 倍[7];低水平心肺功能人群的癌症死亡风险较中、高心肺功能人群升高20%、45%[8]。心肺功能已成为各类慢性病康复的内在焦点与基础。

心肺康复的方法包括呼吸肌训练、电刺激呼吸、针刺及耳穴等传统中医疗法[9],其中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导引等运动疗法是改善心肺功能的核心内容[10]。太极拳作为一项中国传统身心运动疗法,其以腰为轴,以脚为跟,通过主动习练,使形体、呼吸、意识协调配合,引导内气运行,从而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不同于具有强健体魄的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太极拳更适合慢性病及其功能障碍人群习练。自1956 年国家体育总局参考杨氏太极拳改编而成24 式简化太极拳以来,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对其开展科学研究。帕金森病[11]、纤维肌痛[12]、抑郁症[13]等不同疾病患者习练简化太极拳能够改善平衡能力,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然而恰恰是24 式简化太极拳康复作用的范围甚广,在研究与应用中,其对心、肺等特定脏腑功能的精准化康复被弱化。从24 式简化太极拳中抽取6 式后,根据解剖学、生理学、中医经络学以及各类慢性病康复指南,针对改善心肺功能进行改编。改编后的太极拳命名为“太极拳六式”,其具有疏通气血、改善心肺功能的康复作用。在疫情后老龄化慢性病社会背景下,这有利于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家庭及国家医疗成本。

2 “太极拳六式”改善心肺功能的理论基础

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慢性病患者脏腑功能康复的根本在于调和疏通气血,令其运行调达无碍,从而使机体自发调整至平和的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平和,此之谓也。”从解剖角度而言,心肺同位于上焦,推动布散气血。《灵枢·五味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就五脏属性而言,心肺均为阳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阳主动,主热,主鼓舞,疏者,通也,“疏血气”即为疏导气血运行。因此基于心肺位于上焦的解剖位置与其为阳脏的脏腑属性,心肺在气血运行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肺主宣降,“宣”从“宀”,“宀”指房屋,可引申为覆盖;“宣”为天子发诏之大殿,可引申为布、通、散等意。肺脏作为五脏之“华盖”,通过宣发与肃降的基本运动形式自上而下治理,调节周身气血津液。“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后,肺气宣发将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散布于四肢百骸、头面诸窍,而肺气肃降将水谷精微向下运送至脏腑,正所谓“肺为一身之华盖,张盖周身,肃令气血者也”。气血的疏通既需要肺气的宣降,又需要引导其规律地运行。现代医学认为,心脏瓣膜有规律地开启与闭合能够控制血液方向,使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沿着单一方向流动,发挥了“导”的作用。《黄帝内经·宣明五气论》:“心主血脉。”其中“血”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其运行依赖心气推动,《医学入门》:“人心动,则血行诸经。”所谓“主”指心气对血液运行的主宰与控制。“脉”与心相连,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心之合脉也”;心、血、脉功能上相互协调,解剖上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由心统领及引导血液运行。气血依靠心肺宣发与引导协调完成,气血反哺灌溉心、肺等脏腑以及四肢百骸,使它们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3 “太极拳六式”的改编思路

3.1 “太极拳六式”训练模式改编思路

“太极”为古代哲学名词,指动-静、虚-实、左-右等融合不二状态,而太极拳正是太极之道融入拳法之中的导引术。“导引”源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导引强调肢体动作与呼吸吐纳相结合。然而太极拳应用于现代慢性病康复中,呼吸训练特别是呼吸与肢体的协同交互被忽视。呼吸是通过膈肌、腹肌等呼吸肌群协同完成,自然呼吸时膈肌稍下移,一呼一吸时间约5 s,吸入约500 ml 空气,仅动用了全肺1/5 的肺泡,中下部肺泡处于废用,由此引发肺尖过耗,肺底过滞[14]。通过呼吸训练以及主动地与调身动作协同配合,可将呼吸时间延长,促进肺泡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进而增强气体交换能力,逐步转为全肺呼吸。因此身(形体)与息(呼吸训练)的融合程度是改善心肺功能、宣导气血运行的关键。

3.2 “太极拳六式”调息操作改编思路

“气”在气血运行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身(形体)与息(呼吸训练)的融合过程中,更关注通过呼吸训练实现对内气的调控,《服气经》:“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现代研究也表明呼吸运动对脏腑生理功能的影响更明显。呼吸训练对气血运行的影响是通过腹部运动来实现。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少阴心经之经筋“循臂,下于脐系”。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任脉“起于中极以下,上入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腹部位于人体正中,任督二脉分布于此,通过腹部有规律地运动可以调节奇经八脉与脏腑之气血。因此在以改善心肺功能的太极拳改编中,将涉及脐部及小腹的腹式呼吸作为呼吸训练的方法。有研究显示腹式呼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脑卒中后[16]康复等慢性病患者的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同时也对心血管系统[17]具有调节作用。顺腹式呼吸操作难度较低,因此“太极拳六式”参考《中医气功实训教程》[18]调息内容,选用顺腹式呼吸作为呼吸训练的方法。

3.3 “太极拳六式”调身操作改编思路

由于慢性病如脑卒中患者运动、平衡、心肺等诸多功能受限,难以达到身息相随的训练状态。因此“太极拳六式”首先简化了调身操作难度,以方便在训练过程中容易达到身息相随状态;其次参考中医气功学、中医经络学以及各类康复指南,在“太极拳六式”中加入能够刺激呼吸肌群、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等区域的精准化操作。

3.3.1 首式:起势 由于慢性病患者长期卧床缺乏运动,且易出现胸部蜷缩、耸肩等体态。这种持续性静态力形成胸廓收缩,胸部肌肉退化及膈肌萎缩,从而使肺通气量、最大摄氧量下降[19],导致发生肺循环障碍。“太极拳六式”的起势增加“吸气托掌”与“呼气按掌”调身操作。重点刺激横向牵拉胸大肌[20]、肱三头肌、肱二头肌、桡侧腕长伸肌、尺侧腕屈肌,旨在打开胸腔,增强肺循环,同时为后续胸部及上肢训练做准备。

3.3.2 第二式:云手 心与肺同居于上焦,“肺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心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根据经络循行规律,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循行分布于肩肘部。参考Brunnstrom 疗法中Ⅳ期与Ⅴ期康复方法[21],在简化太极拳云手后增加“肩肘后拉”操作,重点牵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肩部内侧肌群,使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一方面促进肩、肘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和水肿吸收;另一方面同步刺激心经与肺经,可增强“心主血脉”与“肺司呼吸”的协同作用。

3.3.3 第三式:倒卷肱 心肺功能下降则气血运行动力不足,气滞血瘀状态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而这正是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诸多慢性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颈动脉由于自身解剖特点,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易形成涡流,导致斑块以及管腔狭窄[22]。“太极拳六式”倒卷肱参考《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3],融入了颈部康复内容(侧身托掌),重点牵拉颈椎肌肉群(胸锁乳突肌、颈阔肌等),松解痉挛粘连的颈部肌肉和覆盖其下的血管神经,颈动脉血管扩张,增加脑血管灌注,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缺血状态,促进建立侧支循环。五输穴起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水流由小至大喻经气渐盛的过程;原穴为脏腑之气经过和留止之处。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阴肺经的输穴与原穴重叠,它们在解剖上两经输穴分布于手腕关节后的腕横纹中。参考《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类风湿关节炎》[24]中关节运动疗法,改编后倒卷肱增加了腕关节离心性伸展、手腕环形等操作内容,有助于刺激肺、心两经输穴和原穴,激发心肺脏腑功能。

3.3.4 第四式:野马分鬃 《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下肢属中医“四末”范畴,右心功能不全等心肺功能下降,易发生下肢心源性水肿,相反水肿同样易增加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腰为肾之府,“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若腰部行动不便则会影响肾的气化与水液代谢功能,从而形成水肿。“太极拳六式”野马分鬃训练过程中有节律地牵拉收缩腓肠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等下肢肌群,配合以腰为轴的躯干旋转,依次切换双腿重心,从而反复鼓荡下肢气血,促进下肢动脉灌注与静脉回流和周身水液代谢,可有效防治下肢水肿[25]。

3.3.5 第五式:手挥琵琶 呼吸运动中,膈肌可提供约75%的吸气动力[26]。膈肌萎缩缺血时,易发生“窃流现象”,即机体将原本运送四肢骨骼的血液灌注膈肌,以保证呼吸运动维持正常。膈肌训练不仅有助于增加呼吸功能,也有助于维持脊柱平衡[27]。中医认为,膈肌为气血贯穿胸腔与腹腔之间的关卡,有诸多经脉通过,如肺经“上膈属肺”,心经“下膈入小肠”,小肠经“循咽下膈”,大肠经“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膈肌痉挛则增加经络气血运行阻力。因此参考脑卒中后膈肌训练的方法[28],增加膈肌上下运动范围,从而提高呼吸能力。

3.3.6 第六式:收势 收势过程中意识逐步下移至小腹,全身肌肉放松。收势作为“太极拳六式”的尾势,整体呈现下沉收缩的状态,旨在引导患者从练功状态过渡到生活状态。

4 小结

太极拳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小区公园随处可见太极拳习练者,且成本低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功法,因此选用太极拳作为基础功法,针对其心肺功能进行精细化改编,既可满足运动、心肺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患者实际需要,又可提升传统功法在国际康复领域中的影响力。“太极拳六式”具有宽胸散结、摩穴通经、理气活血、宁神益志的功效,重点增强训练者心肺功能,兼顾提高运动与平衡功能。然而“太极拳六式”对心肺功能的康复作用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暂未有科学数据支撑其康复作用。目前正在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验证“太极拳六式”对心肺功能的康复作用,为太极拳精准化改编效果提供高质量证据。

猜你喜欢
心肺太极拳慢性病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