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欧洲学策展

2022-12-13 01:19范一骥
看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布鲁塞尔策展移民

范一骥

作者在布鲁塞尔的移民博物馆参与策展工作

“策展人”一词英文为Curator,原意为监护、看管和管理。16世纪起,这个词有了博物馆、画廊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含义。时代在发展,策展人成为了文化领域的新兴职业。

今天,若你在博物馆布置灯光和墙壁,你为展览制作宣传海报、编写文案,或者你拍照摄影、走访街头然后把搜集起来的资料交给博物馆,都可以被称为策展。

去年10月,带着对艺术的追求、对欧洲的向往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憧憬,我参加了安特卫普大学组织的文化策展人项目。该项目分两个学期,前一个学期是文化知识课程,后一个学期则是实习。

虽然名为课堂,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有学分要求,但是用“寓教于乐”来形容我们的课程并不为过。尽管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坐在教室里,听教授讲解一个个冗长生僻的艺术词汇,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有机会和比利时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进行交流。

来自斯哈尔贝克的“疯子”王子赫尔伯格在教室吹爱尔兰锡哨

在课堂上,有布鲁塞尔舞蹈学校校长为我们讲解政治对于艺术活动的影响,有走遍全球的摄影师告诉我们摄影小技巧,有图书出版商向我们解密21世纪纸质图书如何吸引大众,也有大英博物馆一线策展人告诉我们如何写出一份抓人眼球的艺术品介绍。

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属根特一家拍卖行的创始人蒂姆。他告诉我们,无论是从事拍卖还是策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谦卑的心、一种对艺术品的热忱,以及一种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图书出版商布鲁诺向我们讲解了材质、设计、颜色对于图书出版的影响,他的梦想是用自己出版的图书为比利时的艺术发展作出贡献。除了为我们送上精彩的演讲,布鲁诺还送给班里每人一本自己新出版的图书。许多课堂嘉宾都是如此,我的书架上早已摆满了大牛们送的画册、影集乃至价值70欧以上的高档图书。

艺术是理性和感性的桥梁,除了字字珠玑的讲座,课堂上也不乏创意十足的表演。来自斯哈尔贝克的“疯子”王子赫尔伯格在教室里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吹着爱尔兰锡哨,一边用演唱的方式讲述着自己从美国堪萨斯来到布鲁塞尔的艺术之旅,自居“全领域艺术家”的他将课堂变成了艺术集市。

与众不同的课程也要求了别出心裁的作业。如何为未来的博物馆设计一堵墙?如何让视觉有障碍的残疾人能够感受到一件画作?除了展览,博物馆的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职能?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一次次的团队合作,一次次的艰难挑战,一次次的思想解放,通过作业,老师带领大家不断发掘策展人的全新含义。

比起娱乐性质很浓的课堂,实习是相对严格的。

课堂之外,导师会带领大家参观博物馆等艺术场所,带大家从不同维度零距离接触艺术。

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战乱与饥荒,很多欧洲人背井离乡前往美洲。其中一条颇为著名的航线是红星线(Red Star Line),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很多人,都搭乘红星线公司的轮船前往美洲新大陆。如今在安特卫普,当年的码头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移民主题博物馆。该博物馆除了展现当年的故事,也会面向未來,组织“移民融入”主题活动,将新移民的故事记录在博物馆内。

课堂之外,导师会带领大家参观博物馆等艺术场所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博物馆,则是非洲博物馆。在历史上,比利时是刚果的宗主国,因此馆内有大量殖民时期的展品。这一曾经饱受争议的博物馆,如今从logo设计到展品再到纪念品都力求去殖民化。众多特点鲜明的博物馆让我们大开眼界,和博物馆工作者们的接触也不断刷新我对于策展人和博物馆的理解。

寓教于乐的课程结束了,令人期待的实习开始了。大家或是自行寻找或是被导师分配,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有的同学和日本陶艺师一起工作,有的同学远赴德国参加中国近代画作策展,有的同学去废弃的地铁站进行摄影,有的同学策划时下新兴的网络展览。

有着社会学和人类学背景的我,被老师安排到了布鲁塞尔的移民博物馆。

移民博物馆位于布鲁塞尔莫伦贝克区,其灵感来自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不同于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这类博物馆侧重于展现单位个人的生活细节。作为世界性都会,布鲁塞尔的移民博物馆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故事。

历史上,移民博物馆是布鲁塞尔郊区的工厂,第一批布鲁塞尔移民就住在这里。他们不是土耳其人不是摩洛哥人,更不是法国人或者是荷兰人,而是随着工业化浪潮来到布鲁塞尔生活的比利时农民工人。博物馆馆长也是大有来头,他是鲁汶大学的教授,更是比利时移民部门的幕僚,名叫约翰·勒芒(John Leman)。实习的第一天,馆长说了他对我的工作要求。

年底会有一场布鲁塞尔移民企业家主题展,他希望我能走街串巷、深入“田野”,去了解、收集布鲁塞尔华人移民企业家的故事。就这样,带着合同和任务,我的策展人生涯正式开启了。

居于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唐人街规模不大,但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美味的餐馆而备受游客们欢迎。为了完成博物馆的任务,我也不断走进华人的寿司店、理发店和超市,去获得符合要求的华人企业家故事。制作海报、亲赴现场、利用人际网络,历时三个月,我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比起娱乐性质很浓的课堂,实习是相对严格的。虽然不需要996式的打卡,但也需要时常和馆长交流意见。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故事的我,所要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其更好地展现给观众。欧洲新一代博物馆的普遍特点是,博物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展品”的陈列室,而是一个能够吸引参观者并且与其产生互动的空间。

正因为具备公益性质,移民博物馆的大部分工作人员是没有工资的。

作者在布鲁塞尔移民博物馆的简易咖啡屋

勒芒先生告诉我,人们走进博物馆并没有太多时间看那些絮絮叨叨的文字,博物馆应该有的,是抓人眼球的图片、是别具一格的展品、是引人入胜的语音故事,甚至可以是流连忘返的气味。在欧洲的博物馆,策展人总是力图展示独特的思维。

别具一格的布展并不容易,为了获得更多灵感,我也不时加入布展。

在这里,我摆放过北马其顿艺术家的画作,搬运过巴勒斯坦艺术家的雕塑,也和波兰艺术家有过畅谈。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如今都生活在布魯塞尔。与艺术家们的零距离接触令人激动,参与策展更是很多文化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因此,博物馆从来不缺应聘者。

霍尔曼来自挪威,人类学硕士毕业的他曾为了生活不得不低头,当了一名程序员。多年以后,攒足物质资本的他毅然放弃自己的旧工作,成为了移民博物馆的讲解员兼布展人。爱丽丝来自加拿大魁北克,机缘巧合下她得知博物馆招聘装卸工人。她就来到了移民博物馆,带着梯子、胶布和锤子,享受着在博物馆工作的快乐。

移民博物馆的赞助者是比利时的民间组织“Foyer”,该组织长期致力于布鲁塞尔移民的融入工作。正因为具备公益性质,移民博物馆的大部分工作人员是没有工资的。即使如此,仍然有排着长队的人等着在博物馆实习。

移民博物馆虽然不大,却很温馨。简易的咖啡屋是我们的最爱。由于是移民主题的博物馆,我们咖啡屋的饮品也颇为多元。土耳其红茶、中国普洱茶、锡兰红茶、南美咖啡、非洲咖啡、亚洲咖啡,这里应有尽有。正如布鲁塞尔的马赛克城市文化一样,博物馆中的饮品也是海纳百川。

匆匆的实习很快结束,同学们也有着各自的收获。在实习汇报上,大家也是各显神通,展现着自己在实习中的感悟、体验与收获。有的同学为展览制作了宣传手册和视频,有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描绘了自己的全部实习经历,有的同学骄傲地告诉大家自己负责设计了展览海报中的字体,有的同学则探讨了作为策展人如何平衡博物馆要求、艺术家作品和策展人职责。

而我,则以故事收集者的身份,让大家从另一个视角认知了布鲁塞尔的华人,也认知了策展人的其他职能。策展人,是一个职业,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享受,更是一份责任。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

猜你喜欢
布鲁塞尔策展移民
布鲁塞尔大广场
关于策展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2017 艺术策展人
布鲁塞尔当代收藏设计展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