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基于山西工商学院的通才教育模式

2022-12-14 03:45晋苗苗
山西青年 2022年24期
关键词:通才通识学院

晋苗苗

山西工商学院领墒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关于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山西工商学院便已开启了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探索之路。它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纳入通才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学院制”模式进行小面积改革探索。山西工商学院三牛学院便是通才特色人才培养的试验区,多年来践行着“能力为本、人文为魂、通专结合、重在应用”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并逐渐摸索出一套“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能力教育+养成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限于本文主题,仅对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展开分析。

一、学院通识课程概况

本次课程改革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2019)的实施为标志,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采取成果导向的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对现有课程进行模块化整理,形成了内容涵盖“思政教育与人格养成、语言与数理计算、文学艺术与家国情怀、历史文化与文明传承、哲学思辨与认知智慧、科学精神与社会发展”六个模块(具体课程设置如下表表1所示)的通识课程体系。

表1 三牛学院通识课程设置方案

这一设置方案进一步明晰了通识课程的边界,体现出通识课程要建立学生共同的知识基础、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的底层逻辑,凸显了“能力为本、人文为魂、通专结合、重在应用”的通才教育理念中的“能力为本、人文为魂”。

二、通识课程改革中现存的问题

学院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调整,较之以前取得不少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学院的通识课程依然还存在若干问题。

(一)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课程门类的分布来看,课程分布不均,集中于人文社科类。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在八门通识核心必修课程中(详见表1),几乎均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而《世界科学技术史》也仅属于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门综合类学科。在选修课中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只有一门《网络信息安全》为工科类,在自然科学、艺术、心理学、生物学等理工科及跨学科领域的综合类课程都很少。

虽然学院的通识教育是偏重人文素养的教育,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不冲突,前者帮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后者帮助学生认识人与社会、自我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人类认知世界的整体,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人基本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培养目标偏重于经营管理的通才,但培养知识结构健全、能够融通文理的通才更是我们的基本遵循和追求。

(二)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整合

通识课程之间孤立且缺乏整合。通才教育,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通”,体现在课程上就是不同学科门类、不同课程之间的融通。但事实上却“互不问津”,课程之间难以发生有效联接。从本次学生调查问卷中“课程类似,内容有重合,缺乏整合”的现象占100%,并且,在访谈学院院长和部分通识课程教师时,也谈到“课程内容缺乏整合”的问题。课程体系中,概论型、常识型课程居多,基本均为单一科目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没有综合性较高的融合性或广域课程。如,《文学赏析与批评》和《西方文学名作赏析》以及《中外影视作品赏析》是否能在文学素养提升方面进行统整,使其成为一个融合性课程,如此,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为学生在这方面提供更宽阔的视野。

此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代表的隐性通识课程并未整合进学院的显性通识课程体系中。两类课程有机结合程度不足,缺乏统整,常常各自为政,导致实践活动和教学安排难免发生冲突。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唯一客体,有时会面临在同一时间段参加一个以上的活动,这就导致学生在各类课业活动中过于奔波与忙碌,或将无法保证学习质量。

(三)课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识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面向的课程,在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获得启发和思考,提升思维品质,更有理性和智慧,具有更强的捕获幸福、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能力。在调查中发现,教学效果还有待升级,课程承载度不够,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理解性、深刻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随堂听课发现,尽管学院的许多教师在知识传授上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但在教学方法上依然较为陈旧,受长期以来“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课堂教学惯性影响,课堂上对话性和协同性较弱,依然是教师占主导、学生被支配,学生几乎没有真正地主动参与课堂,没有深度学习和交流讨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给学生多元分析、思考和批判问题的机会,使得课程学习更多流于知识表面,过于肤浅,不够通透,尚未能真正从“知识的传授”上升为“智识的增长”。

三、思考与建议

山西工商学院三牛学院在通才教育模式上的通识课程改革,不同于其他高校,它既有其师生对通才理念的认同度较高的相对优势,但也有其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偏低、师资队伍较弱的劣势。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科学地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更要扎根“三牛学院”的现实土地,进一步系统性、针对性地推进通识课程改革。

(一)依托学校通才教研部门,建设通识课程教学共同体

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许多高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其共同之处在于首先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如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等,使其充分发挥指导监督与组织协调作用。三牛学院是继续深化通才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可以突破学校现有管理体制,依托现有通才教研部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行为;设立通识教育专项基金,加强教师培训、提升课程质量,为通识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交流探讨和个人成长创造有利的氛围和条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施的高度分化的专业教育,我们的教师均是在此背景下成长的,真正合乎通识教育理念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通识课程教师寥若星晨。在三牛学院亦是如此。学院须打破学院间壁垒,从全校乃至校外选聘一批不同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精神、机动灵活的模块化通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同时,确立通识课程总负责人和每个模块的负责人,强化责任落实,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整合、校本教材的编写到课程考核与评价,进行全程开发。在这一教学共同体内,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以高度认同通才教育理念为前提,以通识课程教学为纽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与研讨,相互影响、互学互鉴,既能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也能拓展通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二)优化课程设置,开发综合化的通识课程

学院应充分分析论证现开设的所有通识课程,均衡文理,进一步理顺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以整体的眼光布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精确考量不同课程的时间分布。由于三牛学院学生较其他学院学生课业量较大且各类实践活动、项目较多,如,素质拓展、名著阅读等都需要通盘考虑学生的时间分配,并确保给学生留出一部分自主时间让其自由探索和发展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我们已处在一个新的综合时代的边缘,我们需要的是要像一个通晓多门知识的通才而不是某项问题的专家去思考问题。”[1]。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只有通识课程才最适合承担起课程的跨学科、综合化设计的重担。这是有效解决通识课程量多、肤浅、零碎的主要手段,是区别于学科细分逻辑下的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路,也是体现课程开发和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社会现实的主题式的通识课程,必然会突破学科藩篱,聚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通过思维碰撞,从整体上有效开发、整合课程。如此,既能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还能尽可能还原知识的完整性,增强课程的承载度、深度与社会的联结度。于学生而言,不仅能拓宽其视野,还培养其跨界思考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升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无论从教学目的,还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角度看都应有不同的体系。[2]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前者强调“成人”,后者强调“成器”,前者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整体视角、后者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单一视角。而现代大学教学是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跳出专业教育的壁垒,建立一套完全不同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学体系,在短时间内可能还达不到。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改革教学方法,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

在课堂教学中,它更要求师生间的充分和有情感投入的对话,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课堂参与,这就需要从“传授范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学习范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3]目前,可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小班研讨”等形式。由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养成,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学习任务。在课前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任务的完成情况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以强化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学习任务单”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模块和学习进程来制定,主要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反馈、学习反思等内容。它将课前阅读、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课中主题讨论、答疑解惑与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闭环,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全面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与全面的评价,促进教学相长,从而逐步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通才通识学院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通识少年·拿破仑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海盗学院(12)
通才,时代的召唤
海盗学院(7)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