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研究
——以“聚焦疫情 宪法先行”为例

2022-12-16 11:28曹洁张晓娟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31期
关键词:社会化法治法律

曹洁 张晓娟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制定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大纲》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近年来,在新时代法治教育方针的引领下,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建成昆山市青少年宪法主题馆、安环体验馆、模拟法庭、法治微电影基地等十大法治教育阵地,并以上述法治教育阵地为主要教学课堂,开展小学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研究,有效践行了社会化实践课堂的育人理念,实现了小学法制教育育人使命的达成。

一、体验社会化,落实法治教育指向生活

法治教育社会化应当成为一种具有协同价值的法治实践。小学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以社会化为导向,凸显情境社会化、问题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为学生营造有强烈实用性的情境体验感。

(一)情境社会化

小学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是由不同的、目标鲜明的社会法治情境贯穿而成的课堂,每一个主题情境都取材于社会热点话题,均来自学生生活实际中与法有关的社会见闻。依托社会真实情境创造教育背景,宏观上体现了法治教育服务法治社会的理念,微观上使法治课堂摆脱局限于传统书面教材的枯燥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法热情,强化了学生的法治体验感,提高了学生的用法能力。

社会事件是研究中取之不尽的情境资源。本次研究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法种深耕——疫情流言四起,律法息谣维权”“法理服人——疫情冲突升级,律法排难维稳”“法眼躬行——疫情利益驱使,律法濯污扬清”三则社会化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法治实践探究。

情境一:法种深耕——针对流言,律法息谣维权

出示社会事件:疫情期间,高某居家隔离因为无聊,把朋友李某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用修图软件制作成阳性报告,并发给和李某同小区的王某,想要吓唬王某,王某信以为真,不经查实,直接发在了小区业主群。该小区居民看到阳性报告,非常恐慌,纷纷在群里指责王某,并把这一消息继续转发给各自的亲朋好友。李某得知后,找高某理论,高某觉得自己只是开玩笑,责任在王某,是他传播出去的。几次争论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李某只能报警处理。

“隔离”“阳性报告”“报警”等具有高度社会性的词语即刻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境再现了当前疫情下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法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各种冲突中,人为一念之差所做的选择导致的必然后果,极具真实矛盾的情境设置为学生创造了非常立体的法治教育平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拉近学生与法律的距离感。

(二)问题社会化

情境社会化自然推动问题社会化,围绕情境中或具有争议或是非分明的法律行为,引出社会化问题任务,引导学生从事件的不同当事人角度全面再现矛盾原委,从“社区调解员”“民警”“法治宣传员”“法律顾问”等角度思考如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问题社会化是学生个体基于法治学习的目标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而实现发展自我、改变自我的起点。如本次研究中设置的情境二,会让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情境二:法理服人——处理冲突,律法排难维稳

出示社会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张大爷居住的小区已经被划为封控区,小区居民不得出小区。但是张大爷担心即将种成的菜会枯死,执意要出去。保安苦口婆心地劝说,两人僵持了很久,最终张大爷虽然往回走了,但是很不情愿。他思来想去,越想越不甘心,晚上带着工具来到小区围墙边。他悄悄爬上围墙,剪断电子围栏,就要翻墙而出。这时,正在值班的保安看到后,立刻阻止,于是两人发生了争吵,还引发了肢体冲突,周围的居民发现事情越来越严重,就报警了。民警来到现场.......

师:同学们,此时如果你是张大爷,面对民警的询问,你会怎么说?面对推卸责任的张大爷,如果你是保安,你又会怎么跟民警说?听到两人各执一词,如果你是民警,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针对上述情境二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化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投身情境,根据生活经验和既有的道德观念,思考其中的社会关系、道德因果,体验不同的社会人物的语言表达。此时,法律的种子虽然尚未在学生心中萌芽,但在用道德和情理明辨是非中,学生发现“此路不通”,为后面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埋下伏笔。在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中,情境渗透问题,问题指向社会,法治教育润化无声。

(三)角色社会化

角色体验是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社会化情境和社会化问题,也直接决定了学生体验的角色社会化。角色社会化让法治教育的体验过程更加全面完整、真实有效。

在本次研究中,角色社会化助力法治思维的成长。学生针对情境二的社会矛盾,先以不同角色的视角进行充分地讨论,再分角色体验矛盾解决的过程。此为初次体验,矛盾未解,学生以角色为切入点,感同身受,进一步思考问题未解的根本原因,思考情、理、法三者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和区别,从而突出表现“法”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使法律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

从情境到问题,再至角色的社会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渐趋滋长,法治教育的实用性愈发显现,教育过程体现了学生个体融入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

二、模式实践化,尽显法治教育主体作用

更新育人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是社会化法治教育课堂的理念之一。实践活动课程是切实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实现学习法律与践行法治的有机融合。实践也是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的主要活动载体,在实践中,学生是将社会化情境进行实践再现的探索者,是将角色体验实践引进法治课堂的研究者,更是在实践中历练法治素养的发展者。

(一)实践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社会化实践课堂的实践活动以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和教育内容特点为落脚点,无论是模拟法庭、法治微电影还是法治电视台专栏节目,均由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支配下进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践履求真,用法实践是本次研究的主旋律。在情境二“法理服人——疫情冲突升级,律法排难维稳”环节中,一共安排三次角色体验实践。第一次实践:学生根据固有的道德思维和常识积累体验民警解决张大爷和保安的矛盾,尚未涉及法律知识,问题也悬而未决。在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后,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通过角色体验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中体现学生的法律意识尚未健全、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很浅显,因此引出第三次实践体验:角色运用法律知识顺利解决问题。三次活动过程是学生把法律知识内化为个体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深化理解“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这一意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用法律思维解决社会矛盾这一法治素养的过程。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法治课堂的主人,是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的先行者。

(二)实践运用发挥主体作用

实践的目的是把法治知识能力转化为法治运用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本次研究立足学生在体验社会化情境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分析和遇到的问题,分别在情境一和情境二提供相关法律知识,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强化课堂主人翁意识、提升法治知识实践运用的信心和能力,而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机助力学生登上高一阶学习任务的拐杖。以下是情境二活动中,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法律知识后,学生进行的第三次角色体验实践:

实践三:法眼躬行——明辨得失,律法濯污扬清

老大爷:我爬墙还不是因为你白天不让我出去给菜地浇水,我好不容易种的菜枯死了,你让我吃什么?

物业:大爷,我们保安的职责就是严格把控小区的人员进出,在疫情期间更要保护小区的安全,您也要理解理解我们啊!

民警:大爷,我刚刚看了视频,您黑灯瞎火爬墙,多不安全,万一摔伤了,太不值得了。物业严格执行防疫要求,也是为大家的安全着想。您为了给菜浇水还损坏公物,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啦。

老大爷:我只是想出去给菜地浇水,能有多大的事儿!

民警:您现在剪断围栏、损坏公物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要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您还违反防疫规定,坚持出小区,如果出去后真的感染病毒,造成疫情严重传播,不仅给防疫工作增加难度,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得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你看,还好保安把你拦了下来,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老大爷:原来问题这么严重啊,还要罚款、拘留,啊呀!民警同志,是我糊涂了,以后一定遵纪守法。

事后,民警同志主动为大爷的菜地浇水,解决了大爷的烦恼。

通过实践运用,学生切身感知一切社会行为都有法可依,守法用法,才能恰当地解决社会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常见的法律法规,再次被学生以角色学以致用,一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引入一部法规,一部法规适用各种社会实践,小学法治教育的深远意义在社会化实践课堂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遇到问题——问题转化——模拟情景——角色体验——进行讨论——克服难点——反思总结——延续拓展”这一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模式,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法治素养得以螺旋生长。

三、课堂生动化,链接法治教育多元互动

小学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区别于传统法治课堂较为明显的特点是生动的课堂呈现方式促进教育多元互动。课堂实践活动有效整合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生活实践、学生与课堂知识、不同学科之间、学生与法治能力之间的互通共融。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齐心协力研究更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努力转变法治教育课堂中存在的形式单一、简单生硬的教学样态,将法治教育和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着力构建生活气息凸显的、生动的、立体的、全面的法治教育课堂。

(一)课堂组织方式多元

法治教育实践课堂突破传统道法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交流讨论、自由分组、角色体验、互换角色、观看视频、听教学音频、社会调查研究、评价反思等多元组织形式,调动学习者实践热情,优化学习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法治课堂的主角,成为法治教育的践行者。

(二)课堂时空选择多元

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一改传统课堂的固有学习氛围,打破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固定的距离感,甚至突破了老师这一角色设定。上课伊始,学生身处宪法主题馆,跟随尚法小先锋的娓娓介绍,参观别具特色的法治展区,回眸已学宪法与法律知识。尚法小先锋化身导游边走边介绍,学生则是可以自由参观、讨论的研学旅行者。青少年宪法馆是目前我省第一个建立在学校的法治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本次研究善用这一法治教育资源,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鲜明的社会法治情境资源与宪法馆的底蕴相得益彰。宪法馆这个具有法治文化氛围和法治实践条件的环境,化教室于无形,不受时间的拘泥,是社会的缩影,是实践的舞台,社会化实践活动的时空安排也呈现多元选择。

(三)课堂学习支架多元

法律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远的概念,学生对于社会事件的认知往往停留在道德和情理层面,需要老师搭建多元支架以供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道德和法治的关系。在本次研究中,老师创设社会情境,巧妙提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恰逢时机出示法律知识,设置角色进入角色体验问题解决,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老师提供新的社会化情境,学生已经能够基于情境一和情境二树立的法律意识进行简单分析,此时老师逐渐撤去支架,课后由学生小组合作查阅法律知识、自行进行角色体验实践。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老师根据不同的学习环节、任务目标提供多元学习支架,以适应学生的法治教育学习需求和法治研究能力循序上升。

四、力量一体化,促成法治教育综合育人

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融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于课堂,综合性的课堂也促成法治教育内容综合化。法治课堂并非单一的学法课堂,学生在体验社会化情境中关注社会问题,在用个体语言尝试解决问题时丰富道德修养,在小组合作中提升交流协作能力、在学习法律法规中充实知识储备、在拓展延伸中培养实践科研能力。无论是育人内容还是育人目标,都具有强烈的综合性,也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小学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需要不断整合校内外法治教育资源,探索多元的、综合的、实用的法治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法治素养沿着“建设法治社会”的路径蓬勃生长。本次实践研究,既是小学法治教育社会化实践课堂的初步创新,也为进一步探究指明方向,实践模式在升级,法治教育也在深入。

猜你喜欢
社会化法治法律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让人死亡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