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2-12-16 11:28钱静波江苏省靖江市新世纪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31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班级

钱静波 (江苏省靖江市新世纪小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没有城市户口,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少年儿童。由于部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而学生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城市中其他的孩子难以融洽相处,使得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产生归属感,促使其和其他同学融洽相处,进而提升其学习水平。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并进行解读。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从精神关怀到实践活动,采用多元方法,促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给予精神关怀,发展优势潜能

(一)关注个性差异,激发上进动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在学生的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充分地显示和发挥其天赋素质,达到其年龄所能达到的成绩。教师要基于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的优点,并给他们精神关怀,激发他们上进的动机。

一名外省籍学生待人十分热情,对班级的事情也很关心,他有一双巧手,能帮助同学包书,做简单的缝补工作等。但是他对于学习却缺乏兴趣,认为学习并不重要。对此,教师首先肯定了他的热情和勤劳,并当众夸奖他的巧手,展示他为班级所做的贡献。同时,又引导其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提升自己的能力的机会,将来能让他帮助更多的人。此外还要安排他参与班级互助小组中。他帮助同学缝缝补补,同学则帮助他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渐渐地,该学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同时也激发了上进的动机,学习态度有所调整。

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要改变一元化的评估理念,基于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策略进行引导,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能力,要找到问题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他们安慰、鼓励和信任,让他们得到尊重,从而激发进取的动机。

(二)传输目标期待,满足心理需求

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想要融入班集体,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是又怕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嘲笑其做不好,所以做事情畏首畏尾。教师要给这部分学生一定的鼓励,向其传输目标期待,指导其该从哪方面入手努力,这样就能更好地鼓励其尝试,促使其融入集体,激发其心理满足感。

一名外省务工人员子女,想要竞选班干部,但是又担心班级同学不配合自己的工作。于是教师就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对班级同学赋予目标期待,让他们认识到班级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帮助,以有能力者担任班干部;另一方面,也对该外地学生寄予厚望,让他先结合班级情况和自己想要竞选的职位,写一份计划书,再将自己的工作计划说给同学听,让同学感受到自己的才能,说服他们积极配合自己的工作。在该学生担任班干部后,又寄予更多目标期待,希望他能搞好外省学生和本地学生之间的关系,消除小团体思维,构筑大集体理念。这样的目标期待符合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他能得到更大激励,从而努力思考,试着完成该任务。

在目标期待的鼓励下,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受到了他人崇敬的目光,这样他们就能激发新的动力,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良性发展。

(三)搭建展示平台,体验成功愉悦

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觉自己和班级同学融为一体,让他们也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感,他们也会积极带动其他的同学进步,构筑和谐班级。

一名外地学生数学成绩较差,一直都徘徊在班级后十名,但是他的语文成绩却在中游,而且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和表演天赋。于是,教师就利用各种节庆活动的机会,鼓励其担任节目策划小组的组长,将自己的创作才能融入到编写小品、话剧中。这样就给了该学生展现梦想的舞台。此后教师又推荐该学生参与学校话剧社的活动中,在全校艺术节中表演自己设计编排的话剧。该学生被激发了自信后,将经验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成为他人榜样的同时,将其他同学当成自己的榜样,请教适合数学学习的方法。最终,该学生各科成绩都有所进步,还参加了班级学习委员的竞选,更好地融入班级自主管理的工作中。

教师要开辟线上线下多元合作平台,给学生足够的鼓励,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的赞许和认可中增强自信,更满意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更大的精神鼓励。

二、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养成教育

(一)“难忘乡音”,消除语言障碍

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觉难以融入班集体中,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和城市孩子不一样,同时,他们本身也缺乏身份认同感。因此,教师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探究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都市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德行或道德实践中才能养成德行,所以,教师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加强他们交流能力的养成。

教师可以引导其参与到“难忘乡音”的活动中,了解各地方言,并学习普通话,消除语言障碍。首先展示各种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分别用普通话和方言说出叫什么,这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其次,让学生思考普通话的作用,并对比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展开互助活动,由普通话标准的同学,帮助不标准的学生纠正语音,组织学生参与朗诵活动,在字正腔圆的朗诵中,他们激发了自信。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让他们认识到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可以促进交流,和同学快速打成一片,而适当增加乡音能将交流更有趣味感,也是促进沟通的方式。

在“难忘乡音”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普通话能消除各地区民众的语言障碍,而掌握方言则能增强自身的乡土情怀,这样他们不再以自己的乡音而自卑。

(二)“感受巨变”,敢于挑战自我

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农村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对这些学生,要利用积极心理学,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其自豪感,此后再让他们勇敢挑战自我,思考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寒暑假期间回到家乡,用照片、绘画、文字等形式记录下家乡的变化,并采访一下家乡人,了解他们发家致富的契机是什么,体会他们的勤劳勇敢,最后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并在文章中写一下自己有什么学习计划,将来打算如何回报家乡。如有学生提出自己将来想当促销员,给他人介绍家乡的农产品,但是他的口才很差,而且还有些“口吃”,所以担心将来无法实现理想。教师便鼓励其大胆挑战自我,设定计划,先从有感情地诵读开始,逐步过渡到多与同学口语交流,最后尝试演讲、辩论,一步步提升口语能力,勇敢地挑战自我,将来也能更好地为家乡贡献力量。

在“感受巨变”类主题活动中,学生在实践中激发了自豪和骄傲感,不用反复说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哪怕在异乡,他们也不会自卑,而是会勇敢地说出自己来自哪里,给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样同学们也会体会到他们的积极情感,班级关系会更融洽。

(三)“人物访谈”,尝试创新解题

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后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和城市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感。针对这种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人物访谈”活动中,让他们采访其他社会人群,了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并结合自身问题,找到创新的解答方案。

有的学生觉得城市居民都比较“冷漠”,因此很少和邻居交流,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人沟通。首先,教师便组织他们参与到“人物访谈”的活动中,大胆地采访自己的邻居,告诉其自己是一名外地务工人员的孩子,想要了解如何能与邻居和谐相处。学生发现大多数被采访者都很热情地招待了他们,而且还向其推送了小区业主群,邀请他一家人加入其中,先试着和邻居在网络互动。其次,教师推荐他们参与早锻炼、社区活动室的活动,这样也能接触到更多的人,搞好邻里关系。不少同样在异乡务工的人,他们现身说法,介绍了如何能融入社区大家庭。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各种观点,设计创新方法,如有学生提出组织社区团购,认为这是一种融入集体的好方法。

在访谈活动中,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提升,他们也认识到遇到问题不要担心,可以积极和他人联系沟通,寻求帮助,可以靠班集体的力量找到创新的解答。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提升。

三、建设班级文化,端正行为方式

(一)布置环境,树立理想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为了消除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隔膜感,让他们彻底融入班级生活,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教师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引导他们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布置环境等方法提升审美情趣,调整生活态度和思维方法。

少数学生认为自己最终要回到农村,始终是城市中的过客,所以即使不融入班集体也没有关系。针对此问题,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到班级环境布置的活动中,围绕“未来建设”主题,选择一些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绘制图片,撰写文字,展示在文化角中。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人,都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那么,这些人物中,有没有你的榜样呢,你的理想是什么呢?”通过活动,学生树立了理想信念,也感受到了自己是班级的一员,为班级文化建设付出了力量。

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理想信念的相关内容融入进去,让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理想。若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就能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在精神文化层面起到激励作用。

(二)制定公约,指导人际融合

班级文化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制定班级公约能端正学生的行为,融合人际关系,也属于班级文化的重要范围。很多农村学生有自卑心理,故意将自己边缘化处理,被动接受班级管理。教师要引导他们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班级公约的制定中,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一名外地孩子比较文静,但是很少参与班级管理中,喜欢置身事外,认为和自己无关。教师发现她喜欢阅读,而且做事情很有条理,于是便鼓励其参与班级图书管理公约的制定中,并试着竞选图书管理员。“你做事情很有条理,想问题也很周到,老师听过你对有人刻意破坏书籍提出自己的看法,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你没和全部同学交流,他们无法了解你的巧思。大胆地向同学阐述你的想法吧,相信他们都会认同你的看法。”该学生得到了激励,大胆地融入公约制定和班级自主管理中,和他人的交流也更频繁了。

除了教室环境这样的物质文化层面以外,班级制度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层面。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与制定公约,能提升他们的班级认同感,使得他们以主人翁的心态融入自主管理中,消除负面情绪。

(三)形成班风,挑战价值取向

班风属于班级文化的精神层面。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促进融合,如果班级学生能形成相同的价值观、世界观,那么自然能强化融合,改善班级成员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教师围绕班级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热门事件,引导学生探讨,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有的外来务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争吵打闹,究其原因是因为城市子女“看不起”农村的孩子。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班会活动,围绕该突发事件讨论,说说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如何看待“新产业工人”这个新称呼,思考有哪些人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学生认识到有些称呼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容易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要尊重所有为城市建设付出辛劳的人,并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城市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偏见伤害了同学,需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就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班级中也逐步拥有了不分彼此、和谐相处的班风。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展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在沟通中了解他人的想法,进而端正自己的认知。这样能形成一股合力,优化班风。

利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引导学生用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促使他们激发内在积极力量,形成优秀品德。这样就能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除隔膜感,融入班集体中,产生归属感,进而激发个人潜能,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就能充分解决班级学生构成复杂、流动性强、行为习惯差、心理问题复杂等问题,促使他们得到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子女班级
班级“无课日”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班级“四小怪”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班级英雄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