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建筑,有点美!

2022-12-20 07:01章堃章堃图虫创意
旅游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堂建筑

| 章堃 | 章堃、图虫创意

建筑本身就是美丽的。有人说过,建筑就是一首哲理诗。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在东方,在西方,在乡野,在城市,在远古,在现代,这首诗歌点缀着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

建筑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因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四维空间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

所以,在我旅行的路上,建筑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尤其是那些有历史、有故事的教堂建筑,那种美令人赞叹、无法忘怀。它们气度恢弘,身姿伟岸,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较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券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笔者要带大家一起去看看的教堂有哪些呢?一起去看看吧。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的颜值担当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数千年时间之中,曾经盛极一时但又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得不衰落的帝国数不胜数。而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就是这样的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帝国虽早已灰飞烟灭,但其文化、建筑等历史遗迹却至今犹存。而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现如今保存最完好、意义最为重大的建筑,就是位于现如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罗马帝国初期的建筑,说来是有点年头了,那应该是1500 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首都还叫君士坦丁堡,那时候的罗马帝国十分繁盛,无数的特色建筑拔地而起,这其中就包括了这一座圣索菲亚大教堂,而在之后历史的发展之中,拜占庭帝国不仅延续了整个罗马帝国的建筑风格,更是吸收了来自东方的各种建筑文化,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

作为当时皇家主导的中心项目,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最开始修建的时候是承担君士坦丁堡的一个地标性作用,所以体量足够大,占地面积足足有7500平方米,而且不管是主体建筑还是装饰都十分精美。

进入整个教堂的主体之后,在庞大的大厅之上,可以看到一个如同锅盖一般的穹顶。这个穹顶最大的特点就是绘制了一幅内容和艺术感都非常精美的镶嵌画。面对着这幅歌颂着天堂景象的壁画,无数名人来到这里的时候都不禁为之赞叹。教堂内部悬挂水晶灯,装饰地板、墙壁、廊柱是彩色的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等处有雕花装饰,那些东方式的图案给人以异国情调的神圣和美感。

特别要说的是,它虽然作为一处教堂建筑,但是这里还融合了许多清真寺的风格,因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周围矗起四座高塔。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两种宗教文化的混合体。

现如今,为了缓和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矛盾,早在九十多年前土耳其的统治者就宣布,将这里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博物馆。这个决定可谓是明智的选择,不管是对于这座建筑还是全人类,这都是有益的。

滴血救世主大教堂:被刀光剑影笼罩的俄罗斯建筑

滴血救世主大教堂,相对来说,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建筑,建于1883 至1907 年,历时24 年,纯俄罗斯风格建筑。不过看名字让人有点不寒而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查阅历史我们会发现,1881 年3 月13 日,亚历山大二世乘坐马车经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被激进的民意党人刺杀身亡。当时现场鲜血流了一地,鲜血像盛开的玫瑰一样铺满了地面。1883年,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父亲在此地修建了“滴血救世主教堂”。

话说当时亚历山大二世因寻求俄国近代化改革而遭受到民意党的不满,但亚历山大二世确实为俄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他废除了臭名昭著的农奴制,解放了农奴,为农奴们的生活带来了丝丝光明。亚历山大三世是个孝顺孩子,为了纪念父亲生前的光辉而修建了滴血救世主大教堂。大教堂修建的美轮美奂,此地也成为了后人缅怀亚历山大二世的缅怀之地,现在成了圣彼得堡的一处著名景点。

走近教堂,首先你会看到教堂宛若童话中的梦幻城堡,半球形的圆顶、绚烂的配色设计、镶嵌的金光闪闪的宝石以及贴饰的彩砖和琉璃,你完全想象不到它在阳光的折射下是多么耀眼,让人完全移不开目光。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马赛克艺术,滴血救世主大教堂是俄罗斯马赛克艺术的最大纪念碑,它的藏品被认为是欧洲最大的。马赛克表面面积超过7000 平方米。马赛克是用乌拉尔和阿尔泰手工制作的石头、彩色意大利大理石和成千上万的宝石建造的。可以说极尽奢华,又无比精致大气,置身其中,在吊灯的照射下,甚至有些眩晕,仿佛深处中世纪,俄罗斯中世纪的皇室故事悄然上演。

亚眠大教堂:石头上的百科全书

亚眠,位于法国北部,索姆河河畔,因颇有水城风味,而被称为“北法威尼斯”。亚眠是一座法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中世纪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著名的亚眠大教堂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亚眠大教堂也不怎么年轻了,始建于1152 年,1218 年被雷击摧毁,1220 年开始重建,集中吸取了当时的先进建筑技术,1236 年大教堂正面和主教堂建成,1245 年中央广场建成,1269 年唱诗席和十字回廊细部完工,1366 年南塔完工,1401 年北塔完工。这是法国最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也是法国已完工的大教堂中最高的一座,198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内部由三座殿堂、一个十字厅和一座后殿组成,布局严谨。教堂的墙壁上雕饰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国历代国王的画像,并有著名的宗教题材的雕像,表现各种宗教修行、圣人传记以及创造大地的历史,被称为“石头上的百科全书”。正门的雕塑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一组组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雕刻中的精品。

进入亚眠大教堂,立刻被眼前高大的殿堂震撼了,大殿中央唱诗席的4000 个圣像人物雕刻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蓝色的玻璃神秘而又深邃,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科尔多瓦主教座堂:一个有故事的建筑

科尔多瓦大教堂,大名叫科尔多瓦主教座堂,别名叫科尔多瓦清真寺,被认为是摩尔式建筑的最佳代表。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这座教堂是从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中走过来的,它展示了整个西班牙的历史变迁。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科尔多瓦位于莫雷纳山麓和瓜达尔基维尔河畔,自古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最早曾是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的古城,公元前2 世纪时成为古罗马人的殖民地;公元6 世纪,西哥特人的入侵破坏了这里的大部分建筑;公元8—11 世纪,作为伊斯兰世界哈里发王朝的都城,在10 世纪时达到鼎盛,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浩瀚的阿拉伯文明在此生根发芽,文化灿烂盛极一时;1236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斐迪南三世又赶走了摩尔人。

两千年来,迦太基人、腓尼基人、罗马人、摩尔人等多个民族先后在此定居,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西方历史上占据特殊地位的一个城市。基督教与阿拉伯文明完美交汇于此,既是“西班牙的耶路撒冷”,也是穆斯林朝圣者的精神家园。

而科尔多瓦大教堂是这些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公元756 年,第一位摩尔国王定都科尔多瓦,为了宣扬自己的宗教,将一座罗马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后经不断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千余根精美昂贵的大理石柱托起沉重的屋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治,天主教徒们顽强抗争,12 世纪终于收复失地。他们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异教徒的建筑,16 世纪开始进行大规模改建,却引起了当政的查理五世国王不满,他向改建者们怒吼道:“你们破坏了天下独一无二的建筑,只是为了建一个随处可见的东西!”于是,国王挽救了这座神圣的殿堂,天主教人仅将正殿的大理石柱和心脏部位捣毁,重建起一座文艺复兴式的教堂,包括主教座堂、小礼拜堂、唱诗班等部分。18 世纪将宣礼塔改建为巴洛克风格的塔楼,使其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伊斯兰教与天主教“混血”的完美建筑,更是两种“不共戴天”宗教融合并存的典范之作。

所以不论曾经的战争有多么残酷,人类文明终将在人类所特有的包容精神中不断发展和前进。

热罗尼姆修道院:花掉70 公斤黄金历时100 年才建成的建筑

位于葡萄牙里斯本入海港附近的热罗尼姆修道院修建于1501 年,由当时的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提议修建,正值葡萄牙全盛时期这个时间节点,又以皇室为目的用户,使得这所修道院变成了葡萄牙最华丽也最雄伟的修道院建筑,据说修建费用相当于70 公斤黄金。

门面宽超过300 米这个体量就能感受到它极为庞大的占地面积,融合了哥特式与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多少能看到一些之前提到的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影子,修建了100 年之久才得以竣工,被后世称为曼努埃尔式建筑的“珍宝”,也是无法被超越和抄袭的,在1983 年,修道院与不远处的贝伦塔一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葡萄牙七大奇迹之一。需要提及一下的是,著名的航海家达伽马就长眠于此。

人骨教堂:另类的惊艳建筑

人骨教堂,一听这名字就让人毛骨悚然,但真的身临其境,却并不觉得怎样,反而有点另类惊艳的感觉。

这座“人骨教堂”位于捷克布拉格以东约70公里的库特纳霍拉小镇,建于14 世纪,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筑造型,但内部的装饰却都是用人骨做成的,因此这里与其说是教堂,倒不如说是“人骨博物馆”。

库特纳霍拉小镇是随银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14 世纪时,这里是一座皇城,城中的许多建筑都代表了其曾经的繁荣兴盛。小镇的老城区在1995年被选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两座较为知名的教堂建筑:拥有巨大网状肋梁结构且归类于波西米亚哥特式建筑典范的圣芭芭拉教堂,以及惊世骇俗令人过目难忘的塞得莱兹圣母玛利亚教堂——俗称“人骨教堂”。

1278 年,一名曾到耶路撒冷朝圣的修道院院长把带回来的泥土撒在了修道院墓地,自此,名门望族都以身后能葬于此地为荣。14 世纪的一场黑死病和15 世纪的战争,令这片3500 平方米的空地上,竟出现了3 万多个坟墓!16 世纪时有教士开始把骸骨搬进教堂,并堆成金字塔状,由于骸骨实在太多,后来有人索性把骨头充当装饰素材,造就了人骨教堂的诞生。教堂里的天花板、墙壁上尽是人骨串成的装饰品。据统计,这些饰品大约用掉一万具尸骨。

这座教堂平时警戒森严并不对外开放,只在每年11 月20 日(相当中国的鬼节),才让一般民众入内祈福。

猜你喜欢
教堂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教堂之夜》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天然大理石教堂
教堂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