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诊治新进展和热点

2022-12-21 16:52沈暘
关键词:变应性过敏原表型

沈暘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所导致的危害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医学和经济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该疾病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在欧洲,丹麦成人AR患病率在过去30年里从19%逐渐增加到32%[1];在亚洲,中国成人AR患病率在最近6年增加了6.5%,其中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季节花粉浓度较高,花粉诱导的AR自报患病率高达32.4%;在日本,2005至2015年期间对儿童进行的三次全国性横断面调查也显示,鼻结膜炎的发病率持续上升。AR的高发病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疾病管理产生的直接和间接费用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影响。在如此沉重的负担下,AR的危险因素、潜在的免疫机制、相应的诊断策略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都值得进一步评估[2]。

1 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是AR的危险因素

环境暴露、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逐渐被认为是AR的危险因素[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增加了AR的患病率。气候因素的变化,如温度、风速、湿度、雷暴、沙尘等,可以延长花粉季的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室内时间增加、使用抗生素、消耗加工食品和减少与农场动物和宠物的接触、对环境过敏原的接触有限等也被认为是影响AR患病率的重要因素。此外,新型烟草产品的使用,如电子烟和加热烟草产品,可增加吸烟对青少年罹患AR的风险。饮食的变化也影响着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粪便中高水平丁酸和丙酸的1岁儿童,在3至6岁时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显著降低;肥胖或超重与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有直接联系[4]。

2 AR患者局部2型炎症反应

“双重AR”(dual AR,AR),一种新的 AR 表型于2015年首次被定义。患者表现出常年性和季节性过敏原相关的鼻部症状,但他们的皮肤点刺实验仅对季节性过敏原呈阳性,表明这些患者的局部炎症可能不同于全身炎症状态,提示检测局部炎症的重要性[5]。有必要进一步研究AR患者局部变应原介导的细胞机制,探讨ILC2s、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在其免疫调控网络中的作用。

3 局部精准诊断

鼻黏膜激发试验一直被认为是诊断AR和局部AR有效的手段,并可用于免疫治疗的随访监测[6]。目前,基于表型/内在型的分类方法被推荐用于鼻炎领域的分层和个性化治疗。成分分解诊断(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is,CRD)可用于区分原发性致敏性或交叉反应性,特别是对于多重过敏或免疫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

4 AIT的免疫效应

AIT被认为是治疗AR最有效的治疗方式。AIT致鼻黏膜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和浆细胞中蛋白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谱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产生持久的保护效果[7]。但在AIT早期,症状的减轻与Th2效应因子和IL- 2/Treg免疫调控网络的作用有关,基因表达没有重大的定量改变。AIT过程中ILC2s持续减少,ILC1s持续增加,单核细胞从促炎表型转变为抗炎表型,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CD141+髓系树突状细胞(DCs)表达上调。CD23在CD19+CD20+CD27+IgD-开关记忆B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强,并且与抗原特异性lgE水平、症状得分和Tfh2/Tf细胞比例相关,12个月的AIT治疗后,AR患者开关记忆B细胞的CD23表达下调,且与疾病减轻正相关。在AR患者中,CD23表达搭建的T-B细胞相关作用在疾病病理和AIT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ILC2s、单核细胞和DCs)在AIT中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的了解目前仍然相对不足。

5 真实世界证据-定向指南

患者护理的主要重点已转向提高疾病控制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提高预防性干预措施的有效性。AR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取决于年龄、症状严重程度、AR的控制、患者偏好和成本等因素。

6 COVID-19与AR

2019 (COVID-19)大流行,给世界卫生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过敏不是COVID-19发生、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的危险因素。COVID-19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在研究观察中,如何对COVID-19感染的AR患者进行恰当的管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EAACI最近制定的关于在感染COVID-19的AR和哮喘患者中使用鼻内皮质类固醇的专家共识中声明,建议应按推荐剂量继续使用INS,因为停用INS会增加打喷嚏并导致病毒更广泛的传播[8]。

猜你喜欢
变应性过敏原表型
自拟苍玉君子汤结合针刺治疗肺脾气虚兼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过敏原检测靠谱吗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表型及特征分析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