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路径浅析

2022-12-23 03:54
新农民 2022年31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江西省院校

付 琳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抓手和总战略,涉农人才就被摆在了首位。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任务使命,如何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特色院校将成为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新机遇。本文以江西省农业产业发展态势为基点,分析江西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瓶颈,探究当前江西省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路径。

1 江西农业产业发展态势

“十三五”时期,江西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加速转变。2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019.87亿元,到了2020年增至3820.74亿元,可见从2016年~2020年,江西省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现阶段,江西省紧扣“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总要求,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质增效工程,将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主导产业产能效益。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实现产业链完善、供应链稳定、价值链提升、创新链拓展。江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伴随着运行模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提升、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不断动态的提高,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类型、数量、素质等方面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

2 江西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瓶颈

2.1 学生层面

2.1.1 思想偏差,学农不爱农

“人才下不去,下去了留不住”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生动写照。据江西省2022年发布的《2022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高职毕业生,从事第一产业的学生仅有2.12%,而从事第二产业的学生有21.93%、从事第三产业的学生有75.95%。涉农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不愿从事所学专业,抗拒到回到农村就业,这种供需错配的人才流动方式是导致基层涉农人才欠缺的一个重大因素。造成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思想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思想中,人们普遍认为学农没有出路,被“学而优则仕”是传统思想支配,希望能在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打拼,认为回农村就业代表着大学白读了,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

2.1.2 技能薄弱,学农不强农

江西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设置上大都摆脱不了专业设置滞后、设施设备陈旧的困境,落后于农业发展现代化、信息化以及专业化的现实需要[1]。2022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显示,在江西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涉农专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如畜牧兽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新兴的涉农专业如种子生产与经营、烟草栽培与加工等专业并未设置。江西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也形成了独有的渔业区域,但在64所高职院校中,只有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其余院校均未设置渔业类专业。同时,涉农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体系里仍然倾向学术化,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与农业产业相脱离,致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未能得到足够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不能实现上岗即工作,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需要。

2.1.3 招生困难,轻农歧农

供给侧质量决定了需求侧的满足程度,招生人数的缺失是导致乡村振兴下人才队伍稀缺的主要因素。从招生人数、就读农林牧渔专业的人数来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招生上困难重重。从2016年2.522%到2020年4.514%,高职院校中就读农林牧渔专业的女生虽然在比例上逐年增加,但总占比非常小。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进行就读,如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及能源与材料制作大类等具有广阔就业岗位的专业。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农业有着轻视、歧视的态度,在入学时大多避免选择农林牧渔专业,且有部分学生尽管选择了农林牧渔专业,也有中途退学或转专业的现象发生。

2.2 学校层面

2.2.1 传统专业趋同,新兴专业缺乏

涉农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于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和国家战略等宏观层面是适应新时代教育目的的积极转变。从江西省目前已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来看,几乎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传统专业。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江西省在“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规划中指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在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上,江西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电商运营人才;在推进产业园区融合化发展上,江西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农业职业经理人和乡村管理人才等,以及环境治理、教育和医疗人才等。各高职院校忽视自己办学特色,盲目重复开设传统涉农专业以获得政府支持难以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涉农人才。

2.2.2 校农合作深度不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策略一向是我国为促进教育资源与区域战略发展相融合的策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在目前的涉农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学校不够主动,企业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对校企合作产生抗拒心理。如江西农业工程学院在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校农合作政策过程中,与企业开展的合作都停留在表面如与江西仁和药业共同举办技能大赛等,校农合作停留在“合作”的层面,并未与企业共同育人,尝试现代学徒制等新兴模式。

2.3 政府层面

2.3.1 财政投入不足

涉农专业设施设备的更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在资金实力这块难以支撑。政府的财政投入是高职院校发展涉农专业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目前江西省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现状下,明显对农林牧渔专业投入不足。2016年江西省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8.5%,2017年江西省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7.7%,2018年江西省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5.8%,2019年江西省农林水支出占15.5%,2020年江西省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8.3%。农林水的财政支出在近五年有较小的波动,但是总体占比较小。由此可知,江西省政府对于农林牧渔不够重视,对高职院校农林牧渔专业投入资金不足。

2.3.2 政策指向性不强

涉农人才作为乡村振兴下人才振兴策略的主力军,理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然而在农村基层为这些涉农人才开设的工作岗位却缺乏细致的分类。甚至有些岗位的技术含量抑或是准入门槛低,涉农人才无法在其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技能,造成倦怠感。其次,国家为鼓励大学生支援农村,下发了许多利生政策,但这些政策只能维持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三到五年,服务期一结束,这些大学生仍可凭支农加分政策参与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只有极其少数的毕业生自愿留在农村发光发热。农村相比城镇来说,条件较为艰苦,国家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政策倾斜不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就读等制度仍不完善,保障制度不健全,极大地挫伤了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江西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3.1 强化思想教育,培养爱农情怀

为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趋势,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应深度挖掘三农特色,凝聚三农思政元素。一是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爱农思想的助力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原则,为学生重点讲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作用。二是借助专业课程,挖掘三农元素,开展课程思政。结合江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路径,将涉农专业与现有的“三农”问题相结合,构建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桥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所学知识在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农村缺少的正是涉农专业的技术人才。从而激发涉农专业学生的爱农情怀,导向其今后的工作方向。三是用活农业产业素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农业产业现代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先进励志的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思想上更加笃定,立志强农兴农。

3.2 规范课程设置,提升强农技能

根据涉农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各专业围绕乡村人才振兴的要求“爱农民爱农村懂农业善经营”,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基础课程,提升实践环节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全面完善教学大纲,及时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将现代的农业产业知识及新兴的农业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中,体现课程的新颖性和时效性。最后要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建设涉农专业的相关培训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

3.3 立足产业结构,提高专业适切性

涉农专业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高契合度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本要求。涉农高职专业设置要充分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预见性,考虑当地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能够匹配衔接。江西省涉农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本省农业产业转型的要求,在传统涉农专业的基础上,对接新兴农业,迎合各地区发展需求,分析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扩大涉农专业设置范围,提高涉农专业区域的适配性,避免专业设置的重复化和盲目性[2]。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马家柚等优势橘柚产区,统筹建设茶叶产区,推进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培育省、市龙头茶企,开创茶叶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道地药材,稳步扩大优势区中药材规模。

3.4 坚持多元统筹,构建校农合作平台

涉农高职要充分依托理论研究优势,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搭建校农合作平台,从而推动涉农人才培养。首先要重建育人机制,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二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3]。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如四段式。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在企业实习、第三年回学校再次学习、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中进行交替学习,达到杜威先生所提倡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境界。三是试图探索新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专业设置上的弊病一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学校和企业可试图探索开展三模块式课程,即开展公共文化课、专业技能课程和企业特色课程,让学生不仅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最后,可尝试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双主体评价体系。在以往的学生评价中,大多是以学校为主,以课业成绩为主。学校可与企业共同探索学生双重身份制即现代学徒制,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建立课程与岗位考核、学习成绩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综合学业评价体系。

3.5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增强人才培养能力

一是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多元投入机制。江西省政府应与县、镇等地方政府设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主要用作涉农人才培养的教育培养,设立专门的涉农人才培养基地[4]。二是改善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工作条件。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设备,优化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加涉农专业人才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三是加大涉农专业人才的专项培养投入,支持涉农高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引进优秀的学科专业,建设高技术高质量师资队伍,加大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实习实训的投入力度。四是建立涉农专业人才到乡村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针对涉农专业人才职位分配、医疗、养老保险、子女就读等,完善涉农专业人才社会保障的管理,消解其后顾之忧。五是建立健全涉农人才激励奖励制度,对优秀的涉农专业人才和教师团队进行物质奖励,并重点选拔,充实基层干部队伍。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江西省院校
模拟成真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考了个大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