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以例代析,探寻“思维渐进性”在高考写作中的应用路径

2022-12-27 07:01河南刘志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河南 刘志远

笔者参与高考语文评卷多年,发现许多考生在写作中常出现思维渐进性不够,导致思维断层的问题。因此,在平时复习备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展示行文思维动态,即体现思维渐进性的能力。下面,笔者以例代析来探寻“思维渐进性”在高考写作的六种行文结构中的应用路径。

一、并列分论式结构

如2021年全国乙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用美德与勇毅,助力美梦成真》(注意画横线的句子,下同):

……的确,青春应有梦,且青春之梦的实现离不开美德与勇毅。

青春有梦想,如耀眼灯塔指引方向。青春的梦想,是“五四运动”时“还我河山”的呐喊……汉代扬雄说“立义以为的”,为国为民是“义”,求得真善美亦是“义”……

青春有美德,若铁铸船体扛风斗雨。修业先修德,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也是实现理想的基础……

青春有勇毅,似钢劲双桨劈波斩浪。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唯有充满毅力,满怀实干精神,才能实现理想……

……青年朋友们,请别在生命拔节的季节忘记修身,更别在应该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的生活。让我们选择奋斗,因为有梦不觉天涯远,美德勇毅助成真!

由例文可知,并列分论式结构的“思维渐进性”呈现如下应用路径:

浓缩材料后提出自我的观点:“青春应有梦,且青春之梦的实现离不开美德与勇毅。”接着以并列的方式提出三个分论点:“青春有梦想,如耀眼灯塔指引方向。”“青春有美德,若铁铸船体扛风斗雨。”“青春有勇毅,似钢劲双桨劈波斩浪。”然后分别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和发出号召。

三个分论点是从同一主题或同一观点中提炼,形成三个角度,在进行不同层面的论证后,必须统一于一个中心——“用美德与勇毅,助力美梦成真”。这种结构,也被称为“总—分—总”结构。

这是“思维渐进性”的显性的并列分论式结构,还有一种隐性的。如2020年全国卷Ⅱ,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时代青年,携手共赢》: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青年朋友:

你们好!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世界人民凝心聚力,携手共赢。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人性的呼唤。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偌大的中华大地上,当我耳闻目睹或亲身体验自然灾难带来的破坏力时,无数年轻人依然怀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之光增辉日月”的心志,让我更能深切体会多难兴邦的内涵。……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毕也。”正如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话道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长河里闪耀的魅力。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言“我们是同一片海的海浪,同一棵树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诚哉斯言……

……吾辈青年愿携世界之手,发光发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例文运用名言、警句、诗歌等作为分论点,语言亮丽,尤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二、层层递进式结构

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疫情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联系却从来没有缺席。

疫情无情,人们用科技传达爱。……

疫情无情,社会用善意传达爱。……

疫情无情,国家用政策传达爱。……

疫情无情,国际用互助传达爱。……

……在大难面前,爱与温暖从来不会缺席!

由例文可知,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思维渐进性”呈现如下应用路径:

提出论点——“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联系却从来没有缺席”,然后分别从人们、社会、国家、国际等不同层面,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深入阐述,思维层层递进,最后得出结论——“在大难面前,爱与温暖从来不会缺席”。

三、关键词语式结构

如一考生的高分作文《道阻且长,用什么铸就我人生辉煌》:

此际,我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与彷徨。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人生路漫漫,道阻且长,我该用什么来铸就我人生的辉煌?

首先,我想用奋斗。世界就如浩瀚的星空,唯有奋斗可以让你在璀璨的星河里闪闪发光……

接着,我想用坚持。水滴石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懈敲击;积水成渊,绵绵不断,一点一滴地努力汇聚。每天坚持一点点,今天的你就会比昨天的你更加优秀……

然而,现实的繁弦急管,生活的眼花缭乱,让我们对奋斗与坚持产生了怀疑。但只有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强大的奋斗动力和坚持毅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4年驻守在农田里,只为研究一颗“稻”;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走遍西南,只为了一个“坑”。

因此,我要静下心来,用知识灌溉灵魂,用博学升华人格,用专注去打造生活,用沉淀铸就辉煌!

由例文可知,关键词语式结构的“思维渐进性”呈现如下应用路径:

采用某些逻辑性的链接词,把行文的段落进行连接,使之通畅、清晰、有条理。如例文中“此际”一词,还有表先后顺序的词语——“首先”“接着”“然而”“因此”等。另外,表达一定内在逻辑的词语,如“因为……所以……”“尚且……”“或许……”“尽管如此……但是……”等关联词语,也是该结构的常用词语。

四、正反辩证式结构

如2020年江苏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文明应“声”,理性求“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意义也不可小觑。它是形成合力、共克时艰的心理基础。……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期间,千万网友争当“云监工”,他们在直播间的留言区玩成语接龙、编写小说、科普建筑知识,这是何等正能量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但是并非所有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都有正面意义,都是正义和真理的化身,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部分外国政客借此污蔑中国,散布“新型冠状病毒是武汉制造的”“武汉封城侵犯人权”等不实的言论,腔调如此一致,也可算是“同声相应”。不过,这种“同声”和“同气”的实质是典型的党同伐异:我们是一伙的,不对也对;你跟我们不是一伙的,对也不对。

再如2016年全国卷Ⅰ,一考生高分作文《陟罚臧否可异同》:

李煜,倘若与开辟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等明君对比,他不是一个明主,而是一个声色犬马、歌舞升平的亡国之君。难道他对中国历史一点积极影响都没有吗?非也!他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词人,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词句依旧是中国文坛闪烁的名句。

由上述两处例文可知,正反辩证式结构的“思维渐进性”呈现如下应用路径:

两个事物或人物等进行一正一反对比(因有了“参照物”,事物本质便更加清晰),然后进行辩证性的分析,使作者的观点主张或情感倾向更鲜明。第一处例文,第一自然段赞扬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积极意义,然后用“但是”一词进行反面论述,分析了外国政客抹黑中国的丑恶行径,并揭露其险恶的本质:党同伐异,丧失人性。通过对比,突出了外国政客行径的卑劣、本质的险恶。第二处例文把李煜与李世民进行对比,客观公正地表达了对李煜的辩证看法,有力地论证了“陟罚臧否可异同”的观点。

五、观点段首式结构

如2016年全国卷Ⅰ,一考生的高分作文《牛奶何必特仑苏》:

……二者的分差仍然很大,结果却大相径庭,当家长的为何一定要逼孩子做到最好?犯点错误应当被允许,过于苛刻地要求孩子的做法不可取。

牛奶何必特仑苏,孩子犯错误,家长应当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牛奶何必特仑苏,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应一味地惩罚,而是要找到错误的根源认真分析……

牛奶何必特仑苏,孩子犯错误后,家长也不应只看到错误本身去惩罚孩子,苛刻地要求孩子怎样做到完美,而应看到在发现错误后孩子可以学到的经验。……

……

牛奶何必特仑苏。

由例文可知,观点段首式结构的“思维渐进性”呈现如下应用路径:

把文章的观点“牛奶何必特仑苏”作为题目,并且把观点放置在行文段落的段首,极其醒目。

六、批判思维式结构

如2019年全国卷Ⅰ,一考生的高分作文《修好劳动这门课》:

……

也有同学认为,科技有进步,社会有分工,劳动之事大可以交由科技去解决,或交由他人去完成。斯言大谬!科技进步了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类劳动吗?自己应做的事可以完全交给他人吗?维特根斯坦说:“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时至今日,劳动的意义已经不止于创造财富,更在于让我们产生成就感与满足感。人类科技越发达,文明越昌盛,我们就越需要劳动来充实我们的灵魂。那种劳碌过后才会产生的“健康的疲惫”,要远比科技包办一切更能让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

在分析语段“思维渐进性”所呈现的应用路径之前,必须弄清何为“批判性思维”?一般定义为:批判性思维,不断质疑、深度分析、严谨求证、审慎断言——对判断的再判断。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与反驳的思维。但是,这种质疑与反驳首先是“理性”的,它不以肯定或否定为目的,而以合理的判断为宗旨,以建构与发展为方向。因此,这种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与逻辑、自我反思与理性自治的批判。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审慎概括了其过程:阅读—理解—思考—质疑—批判—判断。下面,笔者以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对批判思维式结构的“思维渐进性”通常呈现的应用路径进行具体阐释:

阅读:细读高考试题给出的写作材料。

理解:材料共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劳动的历史意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第二部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劳动的错误认知——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其中,还有三种错误看法: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

思考: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关劳动的箴言或警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与现实社会中一些人对劳动的错误观念进行鲜明对比,让考生在对比选择中“立德”。命题者之“树人”用心可谓“良苦”:引导青年学子深入思考劳动的现实意义,自觉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期望社会上能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尤其是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

质疑:既然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那么,为什么当今社会还是会有一些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发生?这种不良倾向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如何改变这种“不劳”的错误思想?对此,是一味的指责或讽刺,还是“感同身受”地全盘接受或赞同?

批判:可以指责或讽刺,但不要一味地指责或讽刺。随着科技发达,社会分工明确,部分劳动或许可以交给科技,但是科技取代不了人类劳动。这是因为自己的事情不能完全交给别人,并且劳动的意义已经不止于创造财富,还意味着对自身的提升,今天人们更需要用劳动来充实灵魂。

判断:修好劳动这门课。

综上分析,虽然以上六种“思维渐进性”仅仅是文章的外在形式,但在高考评卷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在阅卷者审美疲劳的情形下,如果形式与内容统一,以上六种清晰的思维痕迹,就容易形成强烈的视野冲击,使阅卷者能迅速抓住文章结构,及时把握文章主旨,在分秒间界定文章品位,使文章更易于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