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2021年高考命题分析及模拟试题评价探究

2022-12-27 07:01广东邹志华郑粟壬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江州琵琶行司马

广东 邹志华 郑粟壬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与实施,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大范围使用和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的高中教育进入新阶段。2021年高考有10个省市使用了新高考卷。新高考卷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又如何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精神?这对教学与考试命题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试以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期待方家指正。

一、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分析

(一)真题重现

(2021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二)命题分析

1.从文本内容看,《寄江州白司马》写出作者杨巨源对被贬江州的友人白居易十分关切,委婉劝告友人不要因被贬谪而消沉,应该豁达乐观,鼓励他要坚信今后一定会青云直上。所选文本与教材中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有机关联,构建了真实、具体的学科认知情境,这个情境中蕴含的关爱友人、鼓励友人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激发考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并联系相关的文学作品、社会生活情境解答试题。总之,《寄江州白司马》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的要求。

2.从题目任务来看,《寄江州白司马》以文本为情境的载体,考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内容。客观题注重综合考查,既有对创作背景、诗句内容的理解,也有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鉴赏;主观题注重对诗歌整体的理解与赏析,设问时常限定诗句范围,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来看,《寄江州白司马》蕴含的重视友情、鼓励友人上进的思想感情,紧扣“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的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二级指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命题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及合理的区分度,体现了“服务选才”的核心功能;《寄江州白司马》与教材中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的有机关联彰显了“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三)答题分析

下面就《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和“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该题的选项进行具体分析。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此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联系教材中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从“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可知,《琵琶行》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寄江州白司马》标题中的“江州司马”与之对应。此外,诗歌颔联中“湓浦曾闻似衣带”与《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中描述的地点一致,皆为湓江,据此可推测本诗的写作时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选项分析正确。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主要为对经典背诵篇目写作背景和文本内容的准确识记;关键能力主要为能够做到将课内知识运用于课外的迁移能力;学科素养主要体现为对“江州司马”“湓浦”“湓江地低湿”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及联想思维等。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此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第三句中“似衣带”容易让人联想到“一衣带水”的典故,而且作者与友人江州司马的确是有天涯之隔,如果不细读诗歌,容易产生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感。那么,“似衣带”该如何理解?此处是否运用了“一衣带水”的典故呢?这里关键是要理解什么是“似衣带”,一定要结合诗句来解读。根据律诗第二联对仗的特点,“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中“湓浦”与“庐峰”一样是地名,从偏旁“氵”来推断,“湓浦”应该是“河流”或“湖泊”;“曾闻”也可以与“见说”结合起来,理解为“曾经听说”;“似衣带”也可以与“胜香炉”结合起来,理解为“像衣带一样”。于是不难理解诗人将“湓浦”比作“衣带”了,这是对朋友所处之地景物的描绘,以表现对美景的赞美,并以此宽慰朋友。所以该句中并未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来表现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选项分析错误。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主要有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上下句对应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短语结构一致和用典手法相关知识;关键能力主要有运用对仗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根据形声字的形旁表意特点、句子成分分析法等推断关键词的词性、词义的能力;学科素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此项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颈联描绘了白居易如今的处境:岁末题诗想送给友人以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孤身在江州,隔着重重山水遥望长安宫阙。作者以“病鹤”代指白居易,描写其对长安城的怀念,既突出了友人当下的艰难处境,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选项分析正确。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是对颈联“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中相关词语如“岁晏”“离鸿断”“望阙”的理解;关键能力是能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诗歌的情境来解读颈联的内容,从而理解到“病鹤”这个意象代指的就是白居易,“望阙”就是遥望京城的宫阙;核心素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此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尾联借助“青云”“前途”等词语,劝诫友人虽然眼下因为贬谪而处境艰难,但不要受眼前境遇的拘束而沉溺于求佛问道,心中仍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最终定会仕途通达,作者以此再次安慰和勉励友人。选项分析正确。从“四层”来看,必备知识是对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中“拘牵”“青云”等词语的理解;关键能力是能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诗歌的情境解读尾联的内容,从而理解作者对友人的规劝与勉励;核心素养主要为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上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第二句”指出考查范围,“怎样理解”指出考查内容,“委婉劝告”暗示答题的两个要点——劝告什么?如何体现委婉?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整首诗分析该句所表现的委婉劝告之意及其作用。本诗写作目的是劝慰仕途失意的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关切及劝慰之情。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道出“不要沉迷于佛道而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首联写“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可见“惠远东林住得无”设问中饱含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深切关爱。表面问的是白居易到江州之后是否住过高僧慧远的东林寺,实际传达的思想是不希望朋友去那里,因为去过的话便意味着白居易有可能厌倦仕途、向往归隐。东林寺的雨花社是佛教讲经集会之地,所以结合尾联可知第二句暗含作者对友人的规劝和鼓励,希望白居易即使身处困厄也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厄就放弃初心,忘却了曾经的远大抱负。

从“四翼”来看,这两道试题涉及的内容如下:

基础性:涉及的基础知识有文言相关字词,《琵琶行》课文相关内容,佛教避世思想与儒家进取精神,诗歌文体基础知识,对仗、用典手法等。

综合性:对诗歌意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等考点的综合考查。

应用性: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学科方法来解决问题。

创新性:16题“委婉劝告”因文设题,融语句赏析、内容理解、情感把握于一体,设问巧妙、指向明确、不落窠臼。

二、古代诗歌鉴赏模拟题评价分析

笔者根据以上对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分析,试着对下面的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进行评价分析。

(一)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冬夜即事

曾 巩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仓廪实,邑尨①无警里闾安。
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霿凇寒③。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注]①尨(mánɡ):毛多色杂的狗。②氍(qú)毹(shū),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③谚曰:“霿凇重霿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作者理罢公事,收起官印,顿感轻松,因为自己免于尸位素餐而欣喜。

B.颔联写粮食充足、里闾安定,透露出作者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

C.颈联由室内写到室外,霿凇兆年丰,虚实相生,诗韵趣味俱存,境界由小及大。

D.颈联通过“清”与“淡”的对比,寄情于物,借景抒怀,突出国泰民安的景象。

16.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离不开细节描写。请结合诗歌的尾联对此简要赏析。

(二)命题评析

1.命题材料分析

《冬夜即事》是宋代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首联写诗人作为官员处理好公事,收起官印,因为自己能恪尽职守而欣慰;颔联写市场和官仓均粮食充足,冬夜里县闾人民平安;颈联写室内作者自己披毯卧榻身暖心安,户外淡月照着千家万户,呈现丰年之兆;尾联写作者听说丰年从现在开始,不禁欣喜地提着灯笼卷起风帘向外看去。诗歌塑造了一个恪尽职守、为国泰民安而欣喜的官员形象,从思想性来看,指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品德修养”“责任担当”等指标。从文学性来看,这首律诗章法有度、语言精彩、含意丰富,在补充注释下较为适合考查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魅力、思想感情等。

2.答案与解析

15.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项中,“‘清’与‘淡’的对比”错误。“清”与“淡”为近义词,不构成对比。

16.①尾联写作者感到丰年的征兆,不禁起身挑灯卷帘向外望去。②这个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心系国家人民的官员形象。

3.试题分析

第15题,A项侧重考查对首联中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判断本项时,对“素餐”一词的理解较为重要,结合语境,很容易判断A项正确,但也可能存在对这一词语理解错误导致答题失误的情况。B项考查对颔联诗句意思和思想情感的分析。结合“仓廪实”“里闾安”,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出该项为正确项。C项考查对颈联艺术手法的鉴赏。前一句实写自己的居室内“氍毹暖”,后一句虚写由“霿淞寒”可见的丰年之兆,而且由自己想到百姓,由小及大,可见作者的格局。D项再次指向颈联的艺术手法,同时包含了对抒情手法的分析。仔细辨析选项中“清”与“淡”两个字,会发现两者词义之间并不构成“对比”,所以该项错误。

猜你喜欢
江州琵琶行司马
吕楠作品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朋友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本不是姓
“司马”原来是官名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男孩,男孩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