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走班制度下的分组教学策略

2022-12-27 13:19河北衡水中学郭春雨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分组积极性学科

■ 河北衡水中学 郭春雨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河北省于2020年进入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阶段。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课程方面的选择。高中阶段根据学科的不同安排学生在不同教室中流动上课,于是出现了走班制度。与原始固定班级的学生相比,走班学生差异较大,已有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级管理难度增大,任课教师只能在课堂和自习中见到学生;学生数量有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得?这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做到整体推进。在走班制度下,开展分组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分组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明确学生职责分工,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推动课堂有序高效进行。

教学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运用对开展教育教学作用明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走班制度下的分组教学策略。

一、小组的划分原则、人数及成员构成

分组教学需要依托小组活动来完成,而学生小组的划分,有班级固定和学科小组两种形式,原则上要求“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也就是“小组平衡、优势互补”,同时要兼顾成绩高低、性格和性别等因素。在走班制度下,一般分组按照学科小组进行划分更为合理高效,也便于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分组教学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组内人数和成员构成要合理。根据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全班按照每组5~8人进行分组最为合理,少于5人时,优势互补、思维碰撞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大于8人时会出现部分学生积极性、参与度降低的问题;分组时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各组学生推选两位组长,一正一副,其职责是结合组内成员的特点对小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调控管理组内学生围绕任务进行思考、讨论和汇报,充分发挥组员的积极性,若教师上课组织小组间比赛,组长要研究比赛规则,最大限度调动组内学生积极性,争取带领小组在比赛中胜出。

二、小组学习内容的合理分配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本班级学生各小组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小组学习内容,也可以采用任务申领制。学生结合学案和教师提供的素材做好预习,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对任务进行预思考。教师通过课前合理有效的安排,避免出现部分学生不思考只附和,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也要避免课堂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场”。小组任务相同时,教师可考虑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设立小组量化表和个人量化表,对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量化加分,任务完成优秀的小组进行等级加分,定期进行优秀个人及团队的评比,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能够实现人人发言、人人参与。

三、教师设计问题的要求

教师设计问题的质量是影响分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各学科学习任务多,知识面广,而且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设计讨论价值高、合作意义强、难易适当、具有较为复杂的学科逻辑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创设小组合作的良好情境。同时在问题梯度的设计上教师也要下足功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都有机会参与课堂。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通过引导,小组讨论能得以解决。

四、分组教学的实施过程

课堂上,教师可按照预设组织小组活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走到小组中间,了解各组情况,观察各组同学的表现,及时调控小组合作进程,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保证小组活动有序顺利进行。

小组活动实施时,要注意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发现个体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让学生之间的讨论更有价值、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为有效,教师要先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若是教师给出问题后马上就开始讨论,部分学生容易被思维较快、善于表达、性格外向的学生的意见所左右,不能很好地锻炼思维,也就无法从讨论中提升素养、锻炼能力,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优者更优,弱者更差,有些同学的积极性降低,出现偏科的现象。只有给个体充足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小组讨论时才能各抒己见,实现思维碰撞,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五、分组教学课堂评价的形式

分组教学的课堂评价主要是针对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形式。教师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效果、探究与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可分为语言类评价或得分、积分类评价。语言类评价主要是“面向过程的评价”,能及时反映学习真实情况,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用适时恰当的语言评价,对错误的及时纠正、正确的予以肯定,进而激发学习热情,以评促学,形成良性互动。得分、积分类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在比赛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需要教师提前设定好比赛规则,最后可以用奖品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前者往往更侧重精神层面,利于学生学科兴趣的长久保持;后者往往有分数作为依据,更加规范,而且这些小奖品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分组教学创设的情境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潜能,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使合作探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成功的合作使学生学会交流、倾听、尊重他人,既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会不断地摸索、尝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细化分组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分组积极性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超学科”来啦
分组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