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传承中的艺术创新探究

2022-12-27 13:39付亚楠申青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唐宫博物院中原

付亚楠,申青冉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艺术创新四个字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二字,当创新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时,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新”不仅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也要符合大部分人群的人文素养。只有将想要传递的内容和思想以一种更贴近大众生活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1]。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基本支撑和集中体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因此,传播中原传统文化、黄河文化不仅对提升河南文化、中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对夯实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凝聚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传统文化中的“美”用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表达出来时,艺术创新带来的传播效果和传统文化内容便会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欢。

1 中原文化传承中的艺术创新优秀案例分析

2021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了一篇《光明日报》的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中写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文章中还写道:“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文章中点名表扬了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气象、体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其中就包含了2021年河南卫视的 “出圈节目”——《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祈)》。而这两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是在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生活、审美契合点之上,用艺术创新赋予了中原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节目中领略到了中原传统文化之美;在全国观众面前点亮了河南文化、中原文化的名片,提升了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和感召力。

1.1 经典案例《唐宫夜宴》

1.1.1 让文物“活起来”

“唐宫小姐姐”原型为河南省博物院主展馆内的一组弹着乐器的唐俑。这一组唐俑彰显了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唐宫夜宴》的最大成功就是用艺术创新的手段,将这一组躺在博物院里冷冰冰的“文物”幻化成有血有肉、和现代年轻人的性情相通的一群真实形象。节目中舞蹈演员俏皮的表情、可爱的肢体动作,让观众们,尤其是年轻观众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自己小姐妹在一起嬉戏打闹、恶作剧、日常“互怼”;在水边照镜子梳妆打扮的场景,像极了现在年轻人“逢反光必照镜子”的举动;听到宫廷音乐响起时非常专业地进行演奏,和年轻人工作时的一本正经一模一样。也正是因为这些行为动作以及性情上的相同点,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性情,也将此时的我们带入到了节目中的 “唐宫小姐姐”身上,让观众和节目之间产生了共鸣。这个艺术创新是创作者理念的创新,将传统的古典舞形式结合了新时代的气象,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情感,使他们对这个节目产生了极大兴趣,也为进一步挖掘节目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探究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精髓做了铺垫。

1.1.2 年轻化的节目细节

笔者在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为《音乐鉴赏》,课上在带领大家欣赏这部作品时,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在这个节目中看到了什么传统文化? 在同学们的反馈中,发现大家最想了解的内容有“唐宫小姐姐”的妆容、发型、服饰等。作为节目制作者,当观众有了对节目内容更深一层的了解欲望时,这个节目就成功了。《唐宫夜宴》找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人们生活的交叉点和连接点,在引起观众共情之后,将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了节目中。这不仅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了国民的教育中。

舞蹈演员身上色彩艳丽、飘逸的服饰是唐代的齐胸襦裙,服装颜色的搭配使用的是“唐三彩”中最主要的黄、绿、白三色。齐胸襦裙的形制不仅显示了唐朝女性超高的审美眼光,比如:腰线靠上不仅使下半身视觉效果拉长,也能为以胖为美的唐代女性提供比较舒适的穿着体验,更能体现出胡人文化在当时对唐朝文化的影响,即男女平等,没有男女尊卑之分。再加上唐朝经济文化大繁荣,女性自信、开放,也形成了唐朝女性服饰胸部以上留白较多的特点。

舞蹈演员高高的发髻也体现出了初唐时期高发髻的流行。初唐时期,女性的发髻以高为美,这也是在很多古书、壁画当中可以看到的景象。

舞蹈演员侧脸鲜艳的一道“斜红妆”、眉心的“花钿”,都引起了观众朋友的极大兴趣。登上了各网络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有关唐妆妆容特点的解析,甚至还引起了一阵仿妆热潮。这种由一个节目带起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的情景,不仅说明了现代人们对繁荣的唐文化的喜爱和认同,也说明了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骨子里的热爱以及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印记。

1.1.3 真实的科技感

除了节目中舞蹈演员的妆容、服饰等带来的“传统文化热”以外,节目中的背景也引起了观众朋友们的赞叹。“唐朝乐师们穿梭在古代的千里江山、台亭楼阁和“莲鹤方壶”、“妇好鸮尊”、“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中。将‘穿越’这一现代性叙事情节编织进古代的宫廷背景中,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了我国文化艺术遗产的古风韵致。”[3]而这正是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的结合。首先,通过5G+AR 技术,让整个舞台既真实,又科技感十足;其次,科技感的舞台结合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舞蹈演员穿梭在“真实”的博物馆中,有着博物馆奇妙夜的既视感。这种新科技加上新理念、新形式及新创意,让传统文化真正地走进了现代观众的心里,真正地“活起来”[4]。

1.1.4 不刻意的中原文化输入

《唐宫夜宴》通过科技手段,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 等国宝展现给观众,其中不乏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但这些文物并没有以一种主角的形式出现在节目中,反而以一种“配角”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这种不刻意的展示,反而出现了超乎寻常的输出和传播效果。表明在当今时代,中华文化的魅力只要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传播,依然能带来强大的文化力量。

例如:节目背景中出现的莲鹤方壶展现了春秋时期超高铸铜技术,在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莲鹤方壶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于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作为河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商代妇好鸮尊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其造型生动有趣,构思巧妙,利用鸮下垂的尾部与两足构成坚固的三点支撑,成了青铜器中的精品。其出土时为一对,现在分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省博物院。

1.2 案例《洛神水赋(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出自曹植的《洛神赋》,八个字形象地表达了洛神的美。而这八个字在2021年更多地被用在了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中的《洛神水赋(祈)》这个节目中。节目用不到两分钟的水下视角,为人们呈现了存在于想象中的女神——洛神,其高超的审美视角和画面甚至跨越了国界,收获了全世界网友的点赞和喜爱。外国网友纷纷表示“令人震惊”“美的难以忘怀”。

据对节目团队的采访得知,此视频虽然只有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但整个拍摄却长达26 小时。因为长时间在水中受到水的压迫,包括演员在内的工作人员全部眼睛布满血丝,其中最严重的出现了耳朵出血的症状。一分多钟的视频在后期通过灯、光、影的运用,剪辑的精细加工,配合水下的高清摄影,最终呈现出这么一部美轮美奂的作品。作品的创作者用创新的理念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在熟知的神话人物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洛神”的幻想。

这部作品能得到世界网友的赞誉,说明创作者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理念,打通了一条符合国内外网友审美的艺术途径。这个途径具有世界人民公认的审美标准,用这种审美标准打造出的新的视觉奇观,直接将节目内容深入所有人的内心。这种视觉冲突带来的美感激发起更多的想象,让人们在感叹美的同时,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洛神水赋(祈)》 这部令世人惊叹中国美的作品,并没有用传统的表演模式,而是用了一种艺术创新的演出形式——水下表演,结合高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节目并没有过多地附加文化气息,却用世人都认可的美的标准为大家展示了中原文化,展示了中国形象。所以,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加入新的元素,用艺术创新展现我们中原文化,有助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人展现我们五千年的优秀历史和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以艺术创新提升中原文化认同感和感召力的路径与方向

河南卫视从2021年春晚、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到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再到端午奇妙游,这四档节目的平均得分为9.9 分。可以说这四档节目四次播出,四次“出圈”,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四档节目以一种艺术创新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以往的以气氛为重的节目相比,这些节目立足文化本身的精髓,运用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创新意识,打造出了令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

作为河南人,艺术创新聚焦华夏文明,发扬黄河文化,打造出彩河南,将中原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是我们所有河南人的希望[5]。从2021年河南卫视“出圈”节目来看,只要节目能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并且将传统文化以一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展示出来,就能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

2.1 利用艺术创新的年轻化特点展示中原文化

年轻化的艺术手段是一种艺术创新形式,从文中分析的几例用艺术创新展现中原文化的优秀案例来看,运用艺术创新形式的年轻化特点创作出的作品,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比如《唐宫夜宴》中的反古典舞形式,赋予舞者各种形态,穿梭在古画、古文物之间,饱满的性格色彩,打破了人们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诙谐轻松,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抑或是将古人、古物拟人化,不仅接地气,也通过与现代人相近的性格色彩,拉近“新”与“古”的距离。

2.2 利用传播力高的网络平台大力宣传

现如今,网络传播是所有传播途径中最快的一种形式。众多的网络平台已经渗透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比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种软件平台。将中原文化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并配上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精美的视觉效果,以及幽默有趣又吸引人眼球的话题,能够快速吸引大众视线。例如曾上过微博热搜的话题——“苏妲己是河南人”,就利用话题度很高的古人为宣传点,激起大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更深一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把中原文化输出给群众。

2.3 邀请优秀模范代表,增强榜样效应

可以通过邀请优秀模范代表来录制与中原文化相关的节目,以此宣传河南文化。与以往不同的是,要减少流量明星的使用,可以更多地选择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心灵震撼和力量的模范优秀代表。2021年河南春晚中《白衣执甲》就是很好的例子,节目本质是一个豫剧联唱节目,但由于戏曲节目通常并不太受年轻观众喜爱,这就不利于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抗疫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参与其中的一场战役,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白衣执甲》节目邀请了人民群众熟悉的抗疫战士们与豫剧表演艺术家们一起表演,唱着经典的豫剧片段,感受着豫剧选段与抗疫故事的相通,使很多年轻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豫剧中的魅力和力量,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使人民大众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深了一层。

2.4 打造中原文化品牌节目

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火爆了整个网络,成了2021年河南卫视的招牌系列节目,也成为河南中原文化输出的经典节目。相比大家熟知的《梨园春》和《武林风》节目,奇妙游系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艺术创新。艺术创新即加入新的科技手段,并结合创新理念,让节目相比之下显得更接地气,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更容易和观众之间产生共情。再加上播出途径以网络为主,在这个网络文化快速传播的时代,让节目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提到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就会使人民群众想到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而使得他们对河南文化、中原文化产生很好的认同感。因此,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是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的关键点。中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子是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的根本。优秀的中原文化品牌也必将给河南人带来更多的自信和力量,提升其自豪感[6]。

2.5 全民参与,创作中原文化艺术作品

随着河南传播中原文化节目的播出,我们也看到了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强大。《唐宫夜宴》节目播出后,仅一星期内,河南博物院的游客人数就达到了5 万人次,日均达到8 000 人次。除此之外,隋唐城遗址、殷墟、洛阳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点,游客数量也大幅度提升。不仅如此,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 上线半个月销量将近两万份。“唐宫小姐姐”的形象深入人心,河南博物院也被广大网友催促推出相关文创产品。而河南博物院采取的行动则是面向广大网友开展唐宫夜宴手绘大赛,让广大网友再次参与进来,从而选出大家最喜爱的形象,再由河南博物院进行打造,出盲盒,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可以更多地开展全民参与的中原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以充分调动社会民众主动投身“中原文化”宣传工作的积极性。

3 结语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源头。作为黄河儿女,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用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时代特点的艺术形式来展现中原文化,更好地传播中原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郑州的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猜你喜欢
唐宫博物院中原
博物院寻兔记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沁园春·赞中原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山西博物院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鉴赏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