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的历史建筑群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例

2022-12-27 13:39王梦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建筑群文旅景区

王梦婷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1100)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为推进经济产业的绿色发展,旅游产业业态多元化的发展迎来了机遇。国家旅游局已设立了旅游项目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文化产业,促进文旅、文创产业融合,完善旅游产业链。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打造文化创意城市,塑造文创IP,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历史建筑群是从历史、审美、科研价值以及人类学角度对存在的历史建筑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8月1日,在第3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近些年来因为游客数量的增加,景区的文化历史建筑资源和接待设施都遭到部分损坏,景区内商业氛围浓厚的现象愈加普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历史建筑带来了机遇和困境。该文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例,结合新的旅游理念探讨如何在困境中更好地发展。

1 “天地之中”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1.1 建筑数量繁多,种类多样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周围,包含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 项优秀历史建筑[1]。从数量上来看,仅在嵩山南麓40 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集中了从汉至民国期间各个时代的历史建筑,共计110 余座,约800 间,囊括了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宗教文化也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比如佛教、道教,这一历史背景使得登封地区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

1.2 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建筑群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据地质学的探测和研究,嵩山最早形成于36 亿年前,是欧亚大陆最早冲出海平面的陆地,具有“万山之祖”的美誉,还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山中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水网发达,使光热、水分、土壤等条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十分利于人类发展。在同一区域内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及动植物,为景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丰富资源。

2 “天地之中”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登封市已拆除嵩阳书院、中岳庙等历史建筑群周围的大量建筑,包括民居1 300 多户、企业15 家、单位25 家、学校7 所,拆迁总面积超过49 万m2。为了改善周边环境,登封市在文化景观大道栽植树木40 万棵,同时加大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的投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后,仍维持各景点的门票价格不变,并在特定时期对外免费赠票。但是随着旅游人群的增加,景区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2.1 开发保护工作不到位

首先是自然原因导致部分景区资源不可再生。塔林景区因为天气的不可控,部分区域出现水土流失和边缘塌陷的情况,所以近段时期未对游客开放。其次,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开发保护措施不到位。人类的旅游活动难免会对景区的地表土壤和动植物产生影响。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将完整的生态地区进行分割,比如地表重新铺设路面、植被的更新、水体的修建。此外,还有人为干扰,比如在景区内野餐、露营、游客进入景区禁入地区随意拍照的情况,都会对景区内旅游资源和植被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都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游客走后留下的垃圾,严重破坏了景区当地的环境。最后,风景名胜区一些古建筑因为常年失修而出现破损。再加上周围有施工设备开山辟路,进行煤矿开采,严重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2.2 管理体系不健全,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完善旅游体系是旅游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2]。《“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但是,文化和旅游部门融合以后,部分部门和人员出现职责不清、人员岗位设置不匹配的问题,在景区管理和监督方面容易出现纰漏。比如会善寺、观星台等景区,因为旅游资源对游客吸引力不强,导致游客人数较少,相对应的就会出现管理人员数量较少、一人多岗等问题。还有少林寺少室山景区,因为景区对其宣传力度不大,部分游客到达此地后,往往因为需交付缆车等交通工具的费用而对其望而却步。

“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以现有的旅游资源为主,但衍生业态发展不完善,配套服务质量不高。首先,住宿和交通设施不完善。在旅游旺季,酒店、交通的压力猛增,提供的旅游服务质量低,导致游客体验感差,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其次,景区内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缺少特色产品。比如饮食,因为游客在少林寺和嵩山景区游玩时间较长,需要就地进餐,但是景区内所能提供的饮食多以泡面、凉皮为主,在其他景区内,因为旅游资源较少,甚至没有设置饮食点。再次,娱乐设施设备较少,大多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低。在少室山景区内,缺少供游客休息的长椅或公共空间,游客到达此目的地之前身体高度疲惫,到达山顶以后仍需要徒步5~6 km 才能完成整条旅游线路。最后,景区内虽然针对婴幼儿提供了推车,但是没有考虑到部分女性需要为婴幼儿提供母乳的情况。

2.3 商业化现象严重,文旅产品体验效果差

历史村镇是人类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它是现代生活在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古街区、古建筑群、城市地段的延续,吸引了大量现代都市游客前往。这些游客想要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想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于是,能够承载游客精神寄托的纪念品店诞生了。但是,部分遗产保护区的过分商业化运作严重误读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破坏了遗产地的真实性。比如,对少林寺景区的过度开发,使得其商业氛围浓厚,而缺少了禅宗佛教文化原有的纯朴、宁静。

文旅产品整合度低,体验感差。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赋予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是发展文旅产品的前提,比如实景演出、民俗故事等。但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文旅融合度较低,除了音乐大典之外,没有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在旅游景区内,缺乏游客参与的体验项目,导致游客对旅游产品满意度不高。游客资源也分布不均,少林寺与少林功夫名气最大,是旅游中的热点,而法王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虽然其文化价值比肩少林寺景区,但是除了旅游旺季,其他时间门可罗雀,游玩时间短、重游率低,无法让游客更深层次地去体验其深藏价值。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旅游产品功能单一。

2.4 储备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文化为内涵,包含历史文物景观的修复和保护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本身前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有后续的宣传推广的费用。“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文化旅游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资金的流向却不单单只有旅游部门,还有教育、医疗、房地产等产业。“天地之中”也是登封市旅游资源的核心旅游开发项目,然而,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业状态,潜在的旅游者数量大幅度下降,旅游业收入也是急剧下滑。此外,政府财政收入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税收,但因为近两年自然灾害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有所衰减,对于文旅产业资金的投入也受到了影响。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和社区居民团体对于“天地之中”景区参与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3 “天地之中”旅游发展建议对策

3.1 利用科技手段修复、创新文创产品

首先,可利用3D 技术对遭到破损的文物进行修复[3]。3D 打印技术目前在旅游业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获取空间、产品和场景的三维数据,通过建模实现文物的展示、保护和修复工作,比如旅游景区的三维模型、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等。VR、AR 和人机交互等科技手段也可以对不可再建和稀有度高的旅游资源进行复现。同时,合理运用科学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记录、定期检测和日常维护,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并以此来确定科学的保护方法和保护技术。

其次,创新文物文创衍生品。文物文创衍生品开发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之一[4]。打造传统文化IP 是迎合当今旅游市场大众消费者需求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文化景区开始依托旅游载体去弘扬文化的内涵,比如,故宫文创IP的打造,从综艺节目到淘宝店铺,文创产品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涉及的消费群体也覆盖各个年龄阶层,受众广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2 明确开发重点,延伸文旅产业链

明确开发重点,塑造核心旅游产品。同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常存在竞争的现象,为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现象,必须要明确旅游区功能定位,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首先,建立合理的“联票机制”,将那些能够做大做强,容易形成旅游产业的精英文化、遗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选择出来,进行深度开发,打造成核心旅游资源,由此带动边缘化的旅游景区,以提高整体文化产业的效益。

其次,完善文旅产业链,促进文旅服务智慧化。比如在交通方面,“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内各个旅游单位距离较远,交通通达度不高,可以通过开设旅游公交线路,加强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在停车场方面,受旅游淡、旺季的影响,淡季停车场的数量充足,旺季则供不应求。为此,可以在旺季临时征用附近加油站或者公共场所的停车场。在景区公共空间布局方面,休息场所的公共空间设置要合理。结合景区内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合理摆放休息长椅,针对哺乳期女性修建哺乳室,从细微处着手体现人性化。

3.3 利用“互联网+”,深度开发旅游资源

数字经济时代更加丰富了旅游者可选择的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自从“一部手机游云南”进入市场以后,多个省份也纷纷推出了“一机游”系列产品,借助数字技术将政府(A 端)、企业(B 端)、用户(C 端)紧密联系在一起[5]。从旅游者展开旅游活动之前的信息查询、网上预订,到旅游过程中的线路查询、景区导览、景区航拍,以及旅游活动结束后的结束评价等,皆可利用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实现。在此背景下,旅游景区就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预测出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加强沉浸式旅游体验。体验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目前,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急需引入体验的理念来解决。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若是让参观者在观光的同时,还能亲身体验佛教禅修文化、观看功夫展示,必能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

开发“微旅游”和“云旅游”。这两种旅游方式都是旅游业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管理的产物,主要是以短程旅游线路为主,线上与线下旅游资源相结合,旅游区域多在近郊、本地或者是周边的旅游景区,出游时间短、距离近、频率较高,已成为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参与的主体也更加多元化,比如地方政府团体、旅游团体和个人等,有效缓解了旅游行业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时,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更加倾向于体验感较强、非远距离的旅游活动,这两点将成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有鉴于此,景区可借助Vlog 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对景区进行宣传,或者是让游客通过线上的方式实现景区游览。

3.4 创新投融资渠道,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创建、创新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引领作用,给予优惠政策和部分红利,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旅游企业申请直接融资,支持资质较高的旅游企业上市,开放多类型的债务融资平台,允许农村集体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联合开办旅游企业。

从资源、技术、功能、界域和区域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6]。在资源方面,景区可以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热点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在技术层面,利用新科技手段创新原有的旅游产品,避免同质化现象;在功能层面,旅游配套服务与设施也要迎合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提高利用率;在界域和区域层面,要打破区域壁垒,统筹兼顾,实现与周围地、市旅游资源的联动发展,实现全域旅游。

4 结语

时代在发展,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对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迎合旅游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历史建筑群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景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积极响应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结合当地特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我们作为中华儿女,面对祖先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开发与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建筑群文旅景区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摘牌』
“摘牌”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