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徽州竹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2-12-27 13:39王齐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徽州技艺文化

王齐玥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9)

1 徽州竹雕概况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重繁荣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目标聚焦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1],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代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技艺、经验和精神[3]。竹雕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又名竹刻,是以竹子为原材料制成器物,并在上面雕刻图案或文字,同时,也包含用竹根刻成各类装饰品的手工技艺[4]。徽州竹雕是中国竹雕一个重要流派,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将多种雕刻技艺融于一体的手工技艺,更是徽州文化山水景致和人文风采凝聚而成的一种民间特色工艺语言。徽州竹雕的技艺特点是以刀代笔、因材施艺,擅长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绘出山水花鸟或人文传说,题材广泛,成品精美,盛誉一时[5]。竹刻笔筒曾一度成为徽州文人雅士追捧的高雅文房用具。徽州竹雕艺术在古代拥有众多的代表人物,其中,明末著名的“嘉定四先生”,徽州就占据两席。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徽州竹雕技艺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已濒临失传,生存与发展存在诸多桎梏。

2 徽州竹雕的发展困境

2.1 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足

在思想意识上,社会总体精神文化需求虽在增加,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仍比较落后;在措施上,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导致徽州竹雕的市场壁垒不断升高,手艺人的知识产权被侵权现象频发;在宣传上,平台的缺失导致竹雕技艺没有正式公开的对外宣发渠道,品牌形象无处生根;在资金上,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现象,政府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机械化产业,而手工艺产业得到的资金扶持力度较小。

2.2 生产模式缺陷

如今,黄山市徽州区内竹雕生产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但从质量上看,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家庭式或个体的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下的企业不仅规模小、设备弱、产量小、产值低,且生产者之间联系较少,协作性较差,自身也缺乏进一步探究改进的意识,创新力不足,导致生产仅着重于生产本身,忽视竹雕工艺的文化艺术属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手工与机械的对立使传统工艺面临着新的挑战:以手工雕刻为主的生产模式,保留了传统雕刻手艺,但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小批量产出,导致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以机械化为主的生产模式,冲淡了珍贵的工艺品文化艺术价值,使廉价同质的电脑雕刻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冲击着传统手工工艺,致使传统工艺失去特色,陷入新的困境。

2.3 风格单一、创新不足

徽州竹雕艺术成品风格相对单一。从内容上看,所制成品仅是在毛竹上进行刻画,且多模仿古人的作品,对徽州文化历史的挖掘力度不够,全新的创作品较少,而且与当地民俗文化和旅游特色结合的并不紧密,地域特色有所欠缺,不能与时俱进地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从种类上看,成品形式单一,多数集中在如笔筒、竹尺之类的小摆件儿,费时耗力的大型展品鲜有问世,且作品趋于同质化;从技艺手段上看,徽州竹雕的创作目前纯手工精品较少,电脑雕刻作品充斥市场,体现高浮雕技艺的山水画作品被大批量的复制品所取代,艺术创新精神涣散,匠心作品极少[6]。

2.4 传承后继无人

现阶段,徽州竹雕工艺绝大部分采取的是传统的师徒传承和父子传承这两种传承手段。近年来,有关部门正在尝试增加职业教育学习和雇佣式学习两种传承方式,但仍处在起步阶段,且收效甚微[7]。第一种师徒承艺的典型模式,一般为三年学徒合同期,优势是学徒能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得到真才实学,但是精通一门手艺往往需要七八年,迫于生活压力,学徒们大多在学习两年之后便自立门户,由此造成徽州竹雕技艺欠缺火候,粗制传播,另有一些更是另谋他路,终止传承。第二种父子传承是徽州地区的常见模式,子承父业有利于文化习性的从小培育和精湛技艺的传习,然而,此种传承方式受后辈天赋的影响较大,天赋差异极易造成家艺无人以继的现象。这两种传承模式极易造成当代手艺人日渐稀缺,传承人洪建华先生就曾感叹:“能沉下来学这门手艺的人太少了”,真正感兴趣并持之以恒的年轻人匮乏,是当前技艺类非遗传承存在的共同问题。

2.5 市场结合浅,营销方式固化

营销艺术品是对徽州竹雕进行推广传播的有力手段,然反响甚微,无法与竹雕在收藏界的价值和黄山市旅游带来的潜在市场力相匹配。主要表现在对相关艺术产品生产的市场调研不足,无法与时俱进地跟随大众的审美需求,适时转变营销模式。从经营思维模式看,竹雕生产依然停留在主观单一的从生产到销售的模式,即我生产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的固化思维,此销售模式前期缺乏对顾客文化心理的探析,后期又没有正确的反馈机制,容易造成生产商局限在传统花鸟鱼虫的刻画里,使产品逐渐被市场束之高阁。在销售思路上,竹雕工艺品销售渠道单一,传统的线下销售市场狭小,仅局限于古徽州地区人群,受众面窄,区域内真正对竹雕工艺感兴趣的收藏家、购买者更是凤毛麟角。

3 徽州竹雕的发展策略

3.1 完善政府扶持、行业协会监管制度

地方政府在大力保护竹雕技艺的工作中应秉持公共文化理念,在政绩考核方面适当引入传统文化保护指标,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倾向。首先,要提供资金保障,设置学徒工资补助、生活保障金等专项文化补贴,以保障手工艺人的生存问题;其次,要完善行业制度,规定在技艺从习过程中企业、师傅和徒弟间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照技艺标准和规定年限,保证传承的稳定性;最后,要制定金融和财政政策,通过企业税收优惠和人才发展基金的设立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文化艺术创新人才、提升企业品质。

建立、壮大竹雕行业协会,加快内部企业协调运转。首先,从专业角度给竹雕工艺提供技术鉴定,评估从艺人员作品的价值,确保竹雕艺术品的收藏、拍卖市场的真实性。其次,从规范角度提供监督与管理,一方面,要对整个竹雕工艺的生产业态进行监督,及时反映企业困境;另一方面,要对传承人的培养进行监管,既要时刻关注学徒的生活状况又要明确工艺标准和行业规范。最后,组建专业性较高的培养中心,为热爱竹雕的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学艺平台,严禁未达到艺术要求和年限的学徒出师从业,以此来优化竹雕业态。

3.2 丰富种类,创新式样

传承人朱伟曾明确提出非遗文化传承要与市场相结合的观点,徽州竹雕也要“老树开新花”。一是,创新内容,不断挖掘徽州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于题材、花纹上下功夫,例如,可结合安徽境内的西递、宏村民居村落景观,勾勒出徽派民居形态;结合黄山迎客松、猴子捞月等景致,描绘地方自然风光;还可结合民间风俗、传说故事等增添文化内容,如麻姑献寿、范进中举等。二是,创新种类、造型样式,家居装饰中采用竹制品不仅能给人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还能展现“不可居无竹”的文化意蕴,如香筒、文房用具、竹雕杯等摆件,应按照种类差异设计出各种造型的作品。例如,在选用安徽古建筑作为题材时,可以根据地域、类型打造同款不同系列的产品以增加选择性。三是,要因地制宜地创新,在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保留传统的同时注重兼收并蓄。传承人朱伟表示,其在将自己的产品销往美国、法国等国家时,会主动根据不同国家人群的喜好修改作品。例如欧洲国家更偏好简约浪漫,他便将海浪等元素融合进竹雕中,以此带动产品的畅销。

3.3 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

一方面,要坚持并完善传统的父子传承和师徒传承这两种模式。在此前提下,一是解决资金问题,设置人才补贴基金和根据学龄分级的工资制度,保证传承人无顾虑地投身于艺术创作中;二是建立传承人考核制度,以行业协会为监督,师傅考核为主导,对学徒进行阶段性考核和终期考核,以颁发合格证书的形式整顿培养体系;三是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学徒制,对于违反承诺、中途放弃者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保证培养的稳定性;四是规范课程培养体系,除雕刻实践教学外,还要对传承人开设文化课和艺术课,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摒弃雕刻只是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的低端想法。

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模式,大力推行职业学校学艺和雇工学艺两种模式。职业学校可以在学校设置相应课程和教学基地,聘请竹雕大师担任特聘教师,定期授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作品,在此基础上发掘有意向的可塑性人才,及时签订深造意向书。雇工学艺则是按照招聘就业的形式培养竹雕手艺人,如每月给单位职工依合同发放工资,按照企业晋升标准给予资金奖励和头衔晋升,实现用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约束力,达到持续培养的目的。

3.4 加强文化宣传,结合学校教育

对于非遗的保护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引导普通大众提高自身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一方面,要强化自身宣传;另一方面,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徽州竹雕的宣传工作,首先,应围绕发展脉络、工艺流程、精巧成品打造一部彰显徽州文化的宣传短片;其次,应积极联系央视资源、地方卫视、媒体渠道,在这些主流平台打造的系列文化遗产纪录片中争取一单元的介绍机遇[8];最后,应提升公众自觉维护公共文化的意识,地方媒体在盈利广告外应适当增加公益宣传,或以“文化+商业”的形式呈现,竹雕艺术者也可在日常定期开展社区展览、教学活动,提高艺术普及率。

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青年一代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还有利于结合学校这块创新土壤,将创新思维在与时俱进中真正落实。首先,可以整理出徽州竹雕相关知识信息,与高校文化部门合作,定期开展现场文化宣讲活动;其次,可以邀请竹雕非遗传承大师和民间匠人录制视频或者进行实时网络授课;最后,高等院校可设置竹雕工艺选修课,学校与当地行业协会开展定向合作,聘请传承人为客座专家进行教学,使学生于亲身体验中发掘徽州竹雕的文化内核。

3.5 搭建艺术平台,积极走出去

利用艺术品收藏扩大交流。由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出的清朝雕刻大师顾珏的竹雕笔筒,曾以一千多万港币的高价成交,徽州竹刻大师洪建华的《竹林七贤》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圣人泛舟》和竹艺轩选送的《兰亭集雅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佳品雕刻难度大、耗时久,且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利用竹雕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带动行业的纵深延展成为发展竹雕工艺的突破口之一,徽州竹雕应多关注行业在收藏市场的动向,加强同金陵、嘉庆等派别的艺术、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跻身知名收藏、竞拍协会的平台中,争取由中端拍品向中高端上升,同时,徽州竹雕工艺内部也要促进收藏民间化,邀请业内专家、艺术家、收藏家参与雕刻艺术的评估、鉴定、竞拍活动,活跃业态经济。

利用展示,展览促进交流。成功的展览带来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竹雕艺术产业的推动还须将艺术大众化、普及化,充分利用展示、展览的形式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汇聚艺术交流氛围,让艺术鉴赏家、普通文化爱好者都有机会欣赏到竹雕艺术,真正感受竹雕艺术的魅力。

3.6 转变销售思路、拓宽销售渠道

非遗文化的传承必须紧跟市场的运作模式。一方面,要延伸线下营销。一要与文化展示相结合,支持扩大徽州竹雕博物馆、保护基地和传习基地建设,以展示传统竹刻为主题,以雕刻艺术为着力点,形成一批以展示传统雕刻工艺和弘扬竹雕文化为己任的综合窗口;二要与民俗旅游相结合,利用黄山、歙县等旅游景区客流量大的优势,与景区达成合作,利用景区开展民俗活态展演等活动,举办徽刻技艺展览和现场制作等互动,让游客切实体验文化传承;三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生产性保护,大力支持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等龙头文化企业的发展,利用先进带动后进,解决小微企业问题。

另一方面,要拓展线上渠道,创新营销路径。一是要完善线上数字竹雕博物馆、经营平台建设,吸收省内各类竹雕艺术家、企业入驻,发挥整体营销效应;二是利用新平台,充分借助数字化媒介转化,完成渠道转型和品牌宣传,细分徽州文化图案元素、竹刻造型样式,带动小程序用户自主设计的发展,转变卖方供给什么买方消费什么的模式;三是要创新销售模式,徽州竹雕产品可利用盲盒销售模式,推出不同主题、不同样式、不同花纹的系列作品,结合线下文化展示和线上小程序经营售卖,让年轻人主动去探索中国文化。盲盒现象也许是阶段性产物,但是,这种利用市场猎奇心理的销售思路需要徽州竹雕企业学习,只有保持市场敏锐度,才能真正与时俱进,不被市场淘汰。

4 结语

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传承出来的,徽州竹雕作为竹雕工艺的重要传承流派之一,是徽州文化与徽州民间工匠技艺相互融合的集中展现,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在众多非遗技艺几近失传的今天,对于徽州竹雕的保护、传承工作亟待一以贯之,只有各方秉持传承竹雕艺术、发扬竹雕产业的理念,传统雕刻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在现代社会延续,焕发新生机。

猜你喜欢
徽州技艺文化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徽州人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谁远谁近?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