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研究

2022-12-27 13:39卢阳倩易佳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卢阳倩,易佳仪

(长沙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和“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需内生力量的源泉和基石。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体现了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青年是现代社会运行发展下的特有产物,是指在一个阶级内部能够推动阶级文化、政治与社会变革步伐的新生力量群体[1]。然而,在多元文化发生碰撞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冲击,该文研究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旨在为增强文化认同,加强文化自信提供借鉴。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传播、网络文化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青年思想多元化,单凭文化灌输已无法满足于当前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因此,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当代青年,增强其文化认同,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 有利于引导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领域因西方文化的渗透与网络文化的传播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点。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低俗极端思想易扭曲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影响其心理健康。青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后者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准则能够引导青年正确为人处事。通过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能提高当代青年对文化的辨识能力,增强其抵御机制,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着当代青年的 “三观”,对当代青年的成人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通过分析当代青年的文化认同现状和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不难发现,当代青年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向,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来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1.3 有利于探究增强当代青年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途径

通过该文的研究,有利于引导教师等多方教学者利用多媒体的时代背景开创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通过借助短视频等各种流媒体,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革新其教育模式,增强其感染力。在青年主动参与、教师引导的氛围下,促使当代青年主动学习和自觉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2 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4]。当代中国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途径,让我国数以亿计的青年正确应对各种文化认同挑战,增强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接过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力棒,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2.1 当代青年是发扬传统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我国富有蓬勃朝气的当代青年而言,正是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关键时期。但在对外开放、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当代青年文化分辨能力较差,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他们没有民族的与世界的两个明确的界限,以致于在多元文化面前缺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极易动摇和改变。

一些青年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和当局,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当代青年将他国文化当作追崇的对象,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逼迫到了“死胡同”:讲英文是精英,讲汉语是俗气;吃西餐是高档,吃中餐是没品位,越来越多的青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看美剧[5]。当代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他们的思考方式、价值理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强烈影响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2 文化认同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向心力的催化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一直被强调,党的十八大继续倡导提高文化软实力,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必要性不可忽视。

离开了文化认同的支撑,一个国家即使有再繁荣的经济,其强国地位也难以巩固。文化认同是国家稳定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全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6]。

总之,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问题。没有了民族文化,就失去了民族存在的依据和根基,没有一代代健康发展的、有着民族文化基因的青年,就不会有国家和民族美好的未来。

3 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障碍

3.1 认知认同障碍

第一,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指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历史基础和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领会其政治文化意蕴和价值导向意蕴[7]。要增强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治根治本才是关键。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了解是青年对其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与前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不仅横跨上下五千年,且覆盖多重领域,这使得青年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其所有知识成为一大难事。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惯用的文言文表述与当代文化常用的汉语表述存在差异,语言障碍阻滞了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当代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内容脱节,与现代传播途径融合不够,导致其失去了教育体系的讲授与传承。

3.2 情感认同障碍

情感认同是在深入了解、深入感知的基础上,在情感上形成的一种满意、喜爱及肯定态度[8]。这是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认同,以认知为前提,反之促进其深化。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情感认同障碍,除主观上对文化了解不够之外,也存在一些客观影响因素。

第一,时代变更日新月异,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潮流文化,青年普遍难以增强认同感。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成为落后和封闭的代表,并逐渐被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所取代,而青年恰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故而对其缺乏好感[9]。

第二,传统的定式思维对当代青年存在遗留影响。当代青年将“传统”“保守”等词汇看作贬义词,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服务的政治型思维影响的延续,此种定式思维对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反对色彩。

3.3 行为认同障碍

行为认同是指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将理念、信念和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指导自身实际行动的一种认同方式,即“理论外化”。对于大多当代青年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陌生,且距离遥远,所以,其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也就难以建立。

第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逐渐被边缘化,这直接削弱了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力。青年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发生改变,对风俗习惯不再尊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趋于平淡化。

第二,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落后价值观思想引发了青年的厌恶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如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流于低俗甚至危险的婚闹风俗等,都阻碍了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认同。

4 加强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途径

认同是一个具有多变性的长远过程,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障碍,是三方面原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要加强当代青年的文化认同,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深化,就必须立足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点,以学校、政府、社会三大主体为抓手,探寻加强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合理适用途径。

4.1 加强认知认同

要消除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障碍,就必须引导青年了解传统文化,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加强认知认同。

第一,学校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设置为必修课,也可在大学开设相关公共课,组织各种教育讲座和知识竞赛,并根据学生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学社团或协会。

第二,书籍是当代青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媒介。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经典读物往往以文言文形式呈现,这容易使青年产生理解困难并渐渐失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因此,政府应督促、推选并引导当代青年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读物。

第三,自媒体时代悄然来临,增强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也理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宽。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社会可以协助建设一大批传播、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微信公众号或网络订阅号,以此慢慢消解青年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同障碍。

无论是设置必修课、推选合适读物,还是网络拓宽渠道等,都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重点提取传统文化中适合当代青年进修并能吸引青年兴趣的内容,展开传播和宣讲,尽量减少宣传落后、封建、低俗的传统文化糟粕现象的出现。

4.2 加强情感认同

加强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转变青年思考态度是关键。

第一,学校应将时政内容择优纳入课程学习中,带领当代青年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调整其思维方式,摆脱政治型思维的束缚,使其感受到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对我国文化建设甚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的重要性,引导当代青年用更开放、更客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消弭当代青年对其产生的厌恶感。

第二,政府与社会应从各高校、各教育机构等中择优挑选出本领出众的文化教育工作者,资助搭建名师讲解平台,支持开设宣讲课程,引导青年主动学习,增强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4.3 加强行为认同

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像以前一样,能直接渗透到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传统政治体制和教育机制逐渐瓦解和崩溃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才可以在自由中获得新生。

第一,学校应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当代青年观看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演出或举行不同类别的文化竞赛,使他们尽可能地多接触传统文化现象,引导当代青年积极思考,最终完成青年对传统文化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

第二,政府应继续推动国家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教育的科学性与民族性齐头并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科学融入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以达到指导青年实践行为的目的。

第三,社会应重视民间力量,积极创造民间文化交流空间,利用社会合力广泛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和学习活动,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健全文化监督和净化机制,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官方和民间互动的良性文化学习氛围。

5 结语

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振兴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兴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融入我们内心世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当代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从认知、理解到认同的每一步都与国家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该文通过探究当代青年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当代青年在文化认同过程中存在的三类阻碍,相应地提出了三类改进建议。面对碎片化信息和文化冲击,教育者应探寻增强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合适途径,不断提升当代青年的文化归属感,使其坚定文化自信,为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