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2022-12-27 13:39林语陈婵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法家儒家文化道家

林语,陈婵娟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提供了重要源泉,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思想等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融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理念来影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品质,有效提升学

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受人的意识的影响,但同时也认为人的意识和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具有主观的能动作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是人的意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其中人的意识对教育和学习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的意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消极的意识不仅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还会降低学习质量。因此,要保证教育和学习的正常开展,需要对学生的意识进行纠正和规范,也即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进行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的思想和人格塑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1]。

1.1 儒家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我国发展最繁荣、影响最广阔、中心思想最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始创于春秋时期,创始人为孔子,儒家文化倡导人伦、积极入世、修身明德,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主张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儒家文化贯穿于中国2 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经历了长久发展和变革,是历朝历代当权者和统治阶级推崇的文化。

儒家文化从创立到现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包容性。在儒家学说建立之初,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认为伦理、孝悌是仁爱的基础,主张守礼、亲仁;而后,孟子将仁与义结合,认为仁必有义,提出“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汉朝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文化和学说提升到国学层面,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基础;魏晋时期,儒家文化吸收了部分道家思想,转变为玄学;隋唐时期,儒家文化中掺入了道家、佛家文化;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开始兴盛,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儒家理念,提倡人们遵守纲常;明朝时期,王守仁提出了心学的儒家思想,认为心为一切的根源;清朝时期,儒家文化腐朽严重,加之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遭到批判和打压;近现代时期,儒家文化去粗取精,与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品格结合,开始了新的文化变迁[2]。

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儒家文化对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思想、经济、文化具有直接影响。此外,有学者认为儒家文化促进和启蒙了西方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博爱、理性等思想的衍生,打破了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儒家文化对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儒家文化对鬼神敬而远之,认为人定胜天,打破了神学和迷信的统治,对促进民智开化具有积极作用;其次,儒家文化提倡仁义,主张守礼、守制、守节,对人的思想进行规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混乱的产生;再次,儒家文化提倡积极入世,立功、立德、立言,开拓进取,对人格健全和进取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最后,儒家文化在教育思想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儒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教无类”等教育和学习理念,对人的教育和学习思想具有指导作用。

1.2 法家文化对人思想的影响

法家文化是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学术流派,起源于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期,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著名代表,及至战国末期,韩非将法家学说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法家学说认为刑法是一切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提倡“法无贵贱”“天子犯法与庶人同罪”“依法治国”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从创建到发展经历了长久的过程。在春秋时期,管仲一方面以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支柱,另一方面又以法律治理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战国时期,吴起、李悝、商鞅等为了富国强兵,均进行了变法行为,这些人的行为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其制定的以法治国体系却流传了下来,并对当时和后续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汉时期,秦始皇重法律,轻礼教,以法律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独尊儒术突出了儒家的主导地位,但法家理论依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时期,法家与儒家深度融合,治国之道以儒外法里的形式进行,王安石、朱元璋、朱棣、张居正、雍正帝等人以法、儒两种理念治理国家,取得了较好发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3]。

法家文化对治国和教育思想具有深远影响。法家文化主张法布于众、刑无等级、依法治国等治国思想,对维护社会治安和国家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人的犯罪意识具有严厉的约束和警示作用;在教育方面,法家文化主张学习利于实际生产的学问,如农耕、冶金、军事、法令等学问,反对不切实际的“浮学”,以求达成发展国家经济、富国强兵的作用。

1.3 道家文化对人思想的影响

道家文化历史渊源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而在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道家文化推崇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医学、宗教等领域上影响深远[4]。

道家文化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最初,道家思想启蒙于上古时期,统治阶级带领百姓追求探寻天地真理,向自然学习,对百姓讲究无为而治,但此时并没有系统性的道家思想出现,道家人物往往被神话化,如伏羲、女娲、黄帝、神农等;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撰《道德经》,系统地阐述了天地间的事物发展规律,标志着道家思想的完全成型,其后,庄子、杨朱等道家先贤发展和丰富了道家思想和文化,使其在战国末期、秦汉初期占据了重要影响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逐渐发展成为玄学,老庄思想被全新阐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道家与儒家、佛家、法家等互兼互融,相互影响,成了当时的主流思想文化之一;近代以来,道家思想主要活跃在宗教、文化、哲学等方面,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变化[5]。

道家文化对人的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道家文化对个性的自由发展及个人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其次,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再次,道家文化对人心灵和精神上的修炼和净化具有帮助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和消除人的心灵疲劳和精神紧迫感;最后,道家文化在培养人的科学思维和技术思路上具有重要影响,对科学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注重对人学识的教育,更注重对人品德的培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思想上的影响优势,帮助学校改善对学生道德、品行、人格、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6]。

2.1 儒家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儒家文化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文化,儒家以培养品德高尚的高知识分子为教育目标,在教化民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积淀深厚、包罗万象,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广泛应用,与现代学校教学具有高度的契合和协同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文化提倡人类生命不息,发奋自强,倡导学生对学习时刻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将儒家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古论今,教导学生对知识学习保持热情和活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学习更有激情,更有效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儒家文化倡导人在与他人的接触和交往中发现问题、积极请教,倡导时时刻刻向他人学习,保持谦虚和诚恳的求学态度[7]。在学校教育中,倡导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传承保持积极进取、求知求真的学习热情。

在实践课程中,儒家文化与学校教育高度契合。例如,针对学生课外兴趣和能力培养开设的书法培训课程及书法比赛,针对学生品德修养开设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针对学生语言文字、国家文化等教育开设的识字写字、古诗词鉴赏、阅读理解、写作、历史等课程。因此,教育者应通过实践教育,在行动中渗透儒家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在知书识礼、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学问和品德修养的提升。

2.2 法家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当代社会,国家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法制教育成为全民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将法家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完善法制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全面开展。

现代学校教育中,开设有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该课程主要教育学生学习我国法律的基本知识,如,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介绍我国的基础法律,如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让学生对我国的法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在传统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不全面,对法律缺乏直观印象,学习效果不佳。

法家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应从法律的实际作用出发,以直观的事实和要求告诉学生法律的威严和强制性,使学生对法律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在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上对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严格遵守和维护法律。法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直观体现就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学校的规章规范是维护学校正常管理的必要性制度,规定了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遵守的条令,是保障学校教学和管理秩序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对违反校规校纪的人员进行平等的处理和纠正,是法家文化核心思想的体现。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法制竞赛,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熟悉和认同;通过开展法制辩论赛,在对抗和辩论中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观看法制节目、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在实践和生活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及保持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8]。

2.3 道家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道家文化提倡朴素的唯物主义论,包含对个性的释放和追求、对自由发展的自然理念、对探索自然真理的求知精神等文化精髓,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学习思想、处事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道家文化倡导对人个性的释放和追求,与现代学校教育中提倡的开发学生个性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早熟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盛,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尽量引导和满足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个性突出和张扬。

道家文化对探索自然真理的求知精神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受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医药学、火药、天文、算数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前进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9]。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倡导探索自然真理,寻找自然规律的求知精神,对学生探索科学、发明创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道家文化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开化作用,注重思想和精神的修炼与突破,同时也注重对自然真理的探寻,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思想突破,开拓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结语

中国5 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有些文化已经脱离了时代的步伐,成了时代的糟粕;还有些文化,具备与时俱进的优点,不断变革和发展创新,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学校教育中,我们应祛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使其为现代教育提供强大帮助,为学生的知识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提供有效指导和积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法家儒家文化道家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漫画道家思想
小小书法家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