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相似新闻的多模态表意对比分析

2022-12-27 23:09闻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融媒多模态主流媒体

摘要: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进行内容和表达方式创新以吸引受众,如何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权威信息传递功能?文章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依据,采用案例分析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主流媒体融媒体两则相似新闻报道的语言、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表意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表意模态在基于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体各层面选择之下传播效果的细微差异以及各模态之间相互配合的优劣。得出在融媒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内容有效设计应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多模态“话语”表意选择应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导向以及各模态之间应在同一语境下互相配合协同表意的结论。文章建议主流媒体在多模态新闻设计上应以调动受众观看兴趣为设计原则,在同一语境下综合运用各种模态表意技法,注重模态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更好地传递新闻内容,发挥主流媒体功能,传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关键词:融媒;主流媒体;语境;抗疫;多模态;创新表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01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内容的多模态表意分析和创新表达”成果,项目编号:2022-ZDJH-0049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面对新趋势新要求,主流媒体应积极适应媒体的技术革新与新闻业态的重大变革,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技术不断迭代,使传播内容更加新颖,更加吸引人。

在当前话语体系下,主流媒体指官方媒体或者有官方背景的相关媒体。此类媒体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但主流媒体的宣传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程式化問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媒体蓬勃发展,网络去中心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在新技术条件下,舆论主体、客体、本体、载体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主流媒体面临巨大挑战。筑牢舆论主阵地,赢得广大群众青睐成为当下主流媒体的重大课题。这需要改革创新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传播内容以及信息交流方式。本文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两家主流媒体各自融媒体上传播的两则相似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新闻应注意的原则和策略。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和分析框架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把原有的对语言模态的分析拓展到图像和其他模式。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核心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用于分析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1]。因此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当下融媒体多模态话语新闻是合适的。

根据张德禄教授对多模态理论的研究,他认为该系统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分别是: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媒体层面。各个层面侧重解决不同的问题[2]。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影响下,语言学家克瑞斯和勒文在《阅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和《解读视觉叙事》中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奠定了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模式。因此张德禄的五大系统以及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可分别作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

对主流媒体而言,新闻的多模态表达可从这五个层面宏观考虑。首先文化层面的顶层设计。在融媒时代,媒体首先要考虑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涉及意识形态和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式或结构潜势。其次要考虑媒体信息传递的具体语境。传递不同的信息,要遵循特定的交际模式来实现对应的体裁。明确语境层面的内容,就会约束并指导第三层意义功能的实现。最后,融媒体的多模态表意还需要考虑不同模态间的互相配合,合力实现交际意图。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明确了上述顶层设计后,融媒体新闻在多模态表意的微观层面,如何呈现的积极表意效果和模态之间的配合。

二、主流融媒体相似新闻的多模态对比分析

为了使分析具象化,本文分别在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融媒体平台各选了一则相似新闻事件来进行多模态对比分析。视频新闻1: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发布的《你们,温暖2021》;视频新闻2:河南日报旗下大河网客户端发布的《谢谢每一个守护平安的你》(以下简称视频1和视频2)。

这是两家主流媒体报道2021年抗击疫情的短视频。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五个系统来看,在文化层面,两个视频的内涵是一致的。从语境层面来看,两个视频有所差异:视频1着眼于全国各个抗疫场景中医护人员的表现,凸显专业人员的奋斗精神,视频2主要聚焦河南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抗疫表现。从意义构建、形式表征层面以及媒体的语用方面,两个视频都综合运用了图像、音乐、文字、画外音和同期声等多种表意模式,但在实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构建的效果上各有侧重和优劣。

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对比分析两个视频在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上各模态表意特征、模态配合以及呈现效果。

(一)语言模态的对比分析

1.概念功能的实现效果有差异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原理,概念功能主要体现在及物性上[2]。对比两个视频,视频1的语言强化抗疫人员的主体行为,以第一人称视角来阐释所行所思所想,向受众客观地传递主体自身感受,这样的表述方式能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视频2的语言侧重于从第三人称视角客观描述抗疫人员行为,语言冷静、客观,给人身处局外的感觉,情感效果弱于视频1。

2.情态系统表达不同

视频1采用了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气表达方面感情色彩浓厚,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距离,让观众感同身受。而视频2多采用直陈句表达客观现实,没有和观众构建人际关系。视频2的同期声语言表述大多采用低中情态值的词,如“希望”“加油”等口号式词语,这样的表述略显程式化。

3.在语篇衔接上的差异大

视频1通过讲述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刻画志愿者的群像,语言很少使用人称代词,配合画面,直接呈现动作的主体,具备“凸显”和“锚定”画面意义的作用。而视频2 则大量出现“他们”这样的代词,虽有强化第三方认可的效果,但显得评价意味浓厚。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权威感和话语权,不利于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二)图像模态的对比分析

1.叙事意义的再现差异

图像也有叙事结构,大致分为“过程”和“情景”。两个视频都以抗疫人员为主体,凸显叙事的主体特征,但又有所区别。视频1中主要呈现动作过程,而视频2主要是反映过程。“情景”又细分为背景、手段和陪伴。在这两个视频中,呈现的过程分别是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工作的片段,整个情景设计突出温馨和脉脉温情等。

2.互动意义的再现差异

图像可造成观众和图像中的世界之间特定的关系:它们和观众互动,提示观众对所再现的景物应持有的态度。在进行意义互动时,有三要素:距离、接触和视点。它们共同作用,创造出观众和再现内容之间的关系[3]。

(1)接触:图像里的人若直接看着观众,与之“接触”从而建立想象中的关系,称为“索取”类图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则图像主要是为观众“提供”信息。视频1中几乎没有任何“索取”画面。所有的画面均侧重“提供”信息,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更关注主体的活动。而视频2的后半段内容,则主要是各地志愿者面对镜头喊口号。这时的画面虽转向“索取”,但这种索取没有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因为主体已经把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展示出来了,这时的画面就显得信息冗余,有强加于观众之嫌。

(2)距离:图像既可以使观众靠近人物、地点和事件,也可以使观众和人物、地点、事件保持一定距离。对画面人物和画面的把握,在近景的人和物应该属于观众的圈子,而远景则是抽离与观众视角的非个人关系[4]。在视频1中,近景镜头比较多,与观众建立了一种比较亲密的社会关系,视频制作者希望观众近距离感受画面人物的表情和细节。而在视频2中,远景和全景镜头比较多,体现了一种较为冷静和疏远的社会关系。在视频1中,当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时,镜头拉得极近,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湿透了的头发和拧得出水的衣服,带给观众震撼,激发观众的同理心。而视频2几乎没有这样的镜头,过于冷静,缺乏人情味儿。

(3)视点:我们会对画面中的物体和人基于不同视角产生平等或者不平等,以及不同程度的介入。这两个视頻都采用了平视或仰视的镜头,凸显了视频制作者内心对于抗疫人员的尊重,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凸显平凡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有差异的地方在于视频1的视点具有多样化特征,有不同角度的镜头呈现。视频2的镜头模式比较固定,绝大部分画面都是平视镜头,画面缺乏灵动感,从观众审美角度而言,效果不够理想。

3.构图意义的呈现差异

构图意义的呈现差异具体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信息值,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放置的位置来实现的,在克瑞斯和勒文看来,从左到右的放置造成了“已知—新信息”的结构。放在左边的是已知信息,放在右边的是新信息[5]。在视频1中,图像和文字分别在两边呈对称的效果,文字会对图像的表意发挥“锚定”的作用,它会进一步说明和强化图像表意。而视频2中文字和图像并没有呈现对应关系,而是出现在图像左下角,它也并没有发挥解释图像的作用,而是进行第三方评价。对比而言,显然视频1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并凸显了画面中人物的主体地位。其次是显著性,它指元素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基于不同的鲜明度来呈现。视频1通过视角的切换和镜头的远近调节,丰富了不同场景讲述时的显著性,能够有效调动观众跟随镜头去体会这些抗疫人员的辛苦,代入感强。而视频2中镜头的位置相对固定,尺寸和色调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镜头语言不够生动,在调动观众注意力方面明显不如视频1。

(三)各模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视频1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在图像处理方面,整体编排都要优于视频2。这种呈现效果验证了多模态表意的基本原则,就是意义潜势下“选择”的重要性。可见,要实现多模态信息的有效表达,就要掌握多种表意方式的综合使用技巧,通过模态之间的强化、补充、调节、协调有效再现新闻传播者的意图,达到吸引受众并充分表意的目的。

1.要注意模态之间的强化关系

在视频1中,画面和文字基本上对等出现。文字部分对画面起到强化作用。而在视频2中,文字部分和图像关联不大,没有起到强化作用,仅为信息的扩展,这容易导致观众注意力的转移,造成主题信息传递不清晰。

2.要注意模态之间的补充关系

这两个视频都运用了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了氛围,使听觉信息和画面信息呈现互为补充的关系。选择的歌曲无论是在旋律上还是在歌词上,都跟抗疫精神相匹配。两种模态在协调中共同作用来表达意义,能使观众产生临场感。

3.要注意模态之间的调节关系

在视觉语法中,语言表述和图像构图互相配合:图像语法对语言语法起到辅助作用,使其更加形象具体。听觉语法提供情景信息,使人产生声情并茂的联想[6]。两个视频都采用了同期声,但视频1的同期声以人物角色发声,更能展现当事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语境,便于把观众拉进特定的语境之中,而视频2则只是第三方讲述,画面人物不发声,受众容易产生被动接收信息的感觉。

4.各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

在多种模态组织的表达中,文字、图像和声音必须保持语境一致性。为了实现同一交际意图,各模态表意虽各有侧重,但必须服务同一个交际目的。两个视频都较好地把握了主题,各元素统一在特定的主题之下:视频1通过突出抗疫人员个体事迹来展示群像,以小见大,充满人文关怀,温情而富有感染力。视频2突出红色主题,以权威评价的方式来展示抗疫人员的辛苦和所承担的风险,观点鲜明,但就传播效果而言,其在调动观众观看兴趣和激发同理心方面表现相对弱势[7]。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两则主流媒体相似抗疫新闻的多模态分析,可以看出在新闻多模态表达中,基于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体不同层次下模态“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各模态之间配合的优劣。在上述两则新闻的实际传播效果方面,视频1要远远好于视频2。尽管视频2做得传统、标准、合规,但在多模态人际意义构建上,要弱于视频1。因此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工作必须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在多模态话语传播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换言之,融媒时代要求主流媒体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考虑信息传播效果和接受度,以调动受众观看新闻报道的兴趣为设计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模态表意技法,注重模态之间的协调配合,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3] 冯梅玲,陈奇妍.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科普信息传播的价值与途径:基于传播平台、科研机构及科普网红的实证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5):30-32.

[4] 吴华清,张璟璟.在场,才能变“广场”为“主场”: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坚守主阵地的思考[J].传媒评论,2021(3):56-58.

[5] 何伟,魏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1-20.

[6] 蒲丽霞.《主播说联播》:融媒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的范式创新[J].北方传媒研究,2020(4):51-54,57.

[7] 郑越,杨晓玲.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应用及舆论引导探究:以央视台网融合为例[J].电视研究,2014(9):14-16.

作者简介 闻华,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猜你喜欢
融媒多模态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
别逃啊,霍金!——一次跨越时间的融媒采编行动
以融媒之势扩大主题报道传播力——以嘉兴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实践为例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报业融媒要巧借“东风”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