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2022-12-28 04:50
文化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融合

王 雷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思想源泉,独具育人价值。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厚植高校文化底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培育质量,在推动时代发展、教育教学和培育人才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库。有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辉映万古的华夏民族文化,涵盖了民俗风情、语言文字、思想精神等多方面内容,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库。比如,在思想教育层面,以厚德载物、尊师重道、公正无私、尊长爱幼、精忠报国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多样的教育素材;在美学教育层面,剪纸、刺绣、绘画等多种文化艺术,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感与创作活力,在提升师生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文化教育层面,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学荟萃,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在滋养师生心灵、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明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学校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即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办学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华夏儿女优秀的民族习惯、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精神与道德品质,能够有效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厚德载物、仁爱正义等思想,累积了炎黄子孙的处事哲学,对历代人们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与思想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科学吸收、良性发展与有力创新。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关键效能

高校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与弘扬的生力军。大学生与教师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构成主体,前者是助推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后者是文化知识的核心传播者,因而高校师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高校师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认知深度及传播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均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传承持续力。因此,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调动师生承继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更广范围的传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传与展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极为丰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不但能够增强高校校园的文化气息,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宣传和集中展示。[1]比如,目前不少高校在校风建设方面推崇以古为鉴,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在校园环境打造方面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强调以物言志;在校园人际关系建设方面,重视和谐、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校园活动、学生社团等方面,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等。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有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在育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属于特殊的一门“课堂”,能够在无形中对师生产生影响与塑造功能。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文化精神注入的核心载体,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感化和熏陶师生,促使其形成特定的处理方法、生活哲学、思维方法与心理定式等,而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刻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正确导向

新时代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校歌、校训等方面,如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等,这一系列校训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与目标予以了简要概括,同时也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2]综合来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期,其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还未定型,但同时又具有比较独立、自由、成熟的思想,此阶段如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则易于让大学生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滋生消极情绪,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等各种负面思想的形成提供可乘之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儿女精神文明的沉淀,如果能够充分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则能够有效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篱笆,助其建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其文化自信,从而成为国家建设的优秀的后备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面临的现实困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内容较为匮乏

一些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内容简单地视为硬件设施或环境的构筑,造成两者的融合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3]同时,由于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理论功底较为薄弱,加之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讲授,对人文精神的提升缺乏深刻认知,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较为乏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想意识仍处于滞后状态,认为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是学校的主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仅仅是副业。在这种片面思想的影响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工作缺乏足够重视,相关机制建设也较为薄弱,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融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安排,随意化及碎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比较常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方式缺乏创新性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随之显著增强,陈旧的、单一的高校校园文化形式与活动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例如,目前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依然以学校环境、学生社团、课堂教学等老模式为主,对现代化的大数据、信息网络等新技术的利用明显不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一)融合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内容要全域化辐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精神文化内容相融合。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功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教材、入课程、入心入脑;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着力构筑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新格局,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使其逐步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与重要价值,并从中学习、消化与吸收更多的“正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物质文化内容相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高校校园的设施建设中,积极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的教学环境。[4]比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区的装饰素材;设立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书籍专栏等等。建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活动区环境,如在食堂中合理张贴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等提示图画;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宿舍楼、校内道路等命名。设置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像教材库和文字教材库,及时创作、借鉴、储存、补充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素材,为涵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提供强劲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行为文化内容相融合。高校行为文化指的是具有高校自身特性的体育文化和教学科研行为活动,以及从中彰显出的行为操守与精神状态。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与关键载体,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但能够赋予各项行为文化活动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而且有助于形成优良的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环境,促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融合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机制要全方位保障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专业的、健全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基础保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应对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意义有着清晰明确且独到深刻的见解,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有价值的育人资源,并能够创造性地应用于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工作中。[5]例如,高校可以尝试“引、聘、选、挂”多元化的人才聘用方式,最大限度地补充人才队伍;定期组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持续强化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力度,保持人才队伍的先进性,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展现时代特色。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建设教学制度方面,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健全课程内容与教材体系,实现其覆盖面的有效延伸,开设特色选修课,最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制度方面,科学评估实施效果,高质高效解决各项问题,及时汇总活动经验;在创新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方面,积极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体系与发展体系,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与维护的校园文化环境,推动高尚儒雅、积极向上、井然有序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三)融合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要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

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实际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现阶段,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四媒体”已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高校亦是如此,特别是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例如,高校可以创设多样化的社交媒体账号平台与校园网络平台,并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短视频或科普文章等,以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更快、更广传播。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深挖高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内涵,持续吸纳适合本校文化建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师生对院校的认同感。比如,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之际举办校史教学活动,也可以在校园中创办师生文化阅览室、校史馆等。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团体的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力度。例如,高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民间音乐欣赏、民间手工技艺学习、民间绘画艺术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应重视校园内部社团建设,支持与鼓励大学生创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社团,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各方面的资源性支持,鼓励其借助现代化方式举行层次丰富、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实现通过社团活动传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6]。比如,高校可以指导学生成立诗词社团、国学社团、太极社团、戏曲社团等,并定期组织大型文艺表演活动,也可以定期到当地的敬老院、孤儿院、社区等进行义演活动,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能够直接带动社会的持续前进,文化水平的提升可以优化人们的行动与思维,引导人们通过道德方式不断规范自身行为,进而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核心基地,也是我国储备人才的主阵地,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对我国的整体发展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其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因此,高校应立足自身需求与特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立足两者之间的互助互进、共同发展,依托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培育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底,并使其成为传承、发扬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融合》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