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用语趋势下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2022-12-28 04:50
文化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用语民众词语

石 弦

新媒体用语本身具有相对“浓烈”的网络文化融合特征,其现阶段应用的主要价值在于提炼信息传递要素,强化信息形式对民众浏览兴趣的吸引程度。在新时代环境下追求文字信息传递的推陈出新,直面信息技术引导信息高效传递趋势所带来的文化发展利弊,本身便是当代民众及新媒体从业者需秉承的行事及待事的开明原则。但在新媒体用语逐渐形成应用趋势的大环境下,其本身娱乐性及流行性较强的特性所促成的文化思想影响度,不容国人有所忽视。当下,中国语言文化发展与新媒体用语潮流趋势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交错”,于此进行后者对前者影响的分析,相对必要。

一、新媒体用语基础特性及艺术特色分析

(一)新媒体用语基础特性分析

新媒体语言共分为“个体语言”“公共类语言”及“自媒体语言”三大类,且各类语言均存有属于自己的特性。

个体语言的应用主体相对独立,这也造就了个体语言形式的差异性及新奇性。此类语言的普及应用由网民自发推行,应用普及度会随着用语相关话题热度的提升而产生明显的变化。在社交类网络平台中,随着大数据技术对用户个人阅览信息种类的把控,不同内容特性的个体语言也会在各类小圈子逐步蔓延,进而依存于各圈子热点发展的不确定性,延展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其主要具备以下特性:首先具备一定鲜活性。个体语言的应用为网民自发,带有强烈的个人思想感情。在形成较强影响前,个体语言仅代表网友个人发表意见[1]。在时代流行文化的刺激下,每名网民的奇思妙想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潮流引领潜力,这也是个体语言生生不息且相关应用为人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其次,具备差异性。个体语言应用的推行来自志同道合者对自身文化素养共性的展示,这也是其优先促成小圈子范围应用普及,而后才因自身的独特性逐步向外蔓延实现更为广泛应用的理由。独特引导的差异是近似“南辕北辙”的存在,这也就能使不同身份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以多元的视角看待个体语言的应用。最后,是引导性。这也是个体语言能持续创新得出的原因之一。且大众存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其会主动吸收部分能引起自身思想共鸣的人及事物,将其识别感受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进而形成词语应用思维惯性。其实抛开新媒体时代用语,人们本身也会存有一定“应用过往听过‘金句’‘妙词’形容经历”的叙述习惯。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的交流也会极大程度受到具有独特魅力的个人语言所引导,促成个别用词的应用风潮[2]。

公共类语言则与个体语言相反,为多数公共媒体常用的语言,此类语言通俗易懂,且具有一定逻辑性,能在整体新媒体用语文化潮流发展中占据稳固地位,更能给予媒体平台以更多切实影响,甚至促使正向发展结果的得出。此外,公共类语言的吸引力较强,能令网民给予更多关注,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受众组成结构。

自媒体语言则依存于近年新兴媒体产业发展之中,促成此类语言应用的组织及个体多为网站视频博主、微信公众号团队等。此类语言形成的风格受信息传播受众需求及喜好所影响。其相关特性为风格灵活多变,对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精加工,在标题中应用会存有一定“夸大”的应用实效。相较于前两者,自媒体语言在风格塑造上不仅追求多样化,也会兼顾到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需求,力求在时代发展中展现自身的应用价值[3]。

公共类语言和自媒体语言的应用存有利益关联,需追求一定商业价值,而个人语言内容、形式多变,更能代表当代民众在网络中信息获取及交流的倾向,更能代表一个时代民众文化探究的倾向及喜好。

二、新媒体用语发展现状分析

(一)舆论影响较大,但整体监管不完善

新媒体用语构成中网络流行语成分较多,部分流行语本身词义或相对粗俗,但因对当代部分问题情况或现实常态进行了相对精准的评价,因此广受民众喜爱,形成了普遍应用之势,并延展到新媒体信息传播层面进行应用。但作为媒体行业,相关人员应秉承正能量传递及不良信息筛除的办事原则,在重视新式用语能带来的发展优化影响外,还应关注此类词语是否会形成不良社会导向,杜绝借助自身传播影响力将本身存有不良舆论导向的网络流行语传播至更多地方。分析时下国内网络环境管理境况,尽管新媒体发展正如火如荼,且受到多方关注,但相关信息发布的语言应用却缺少规范及管理约束,这也给予部分心术不正的人以“钻空子”的机会,利用自身言论扰乱社会秩序[4]。

(二)质量参差不齐,传播发展过快

新媒体用语的形成多来自生活,但网络中进行社交及信息交流未存有身份限制,人们或会仅因语言充满趣味性及新奇性而广泛应用,或不会仔细辨别语言质量的优劣。不同新媒体及网络社交平台中各年龄阶层的人群分布均存有一定差异,难以保证每位浏览用语应用作品的网民均存有正确的三观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部分未成年人在浏览新媒体发布信息时,会刻意改变自身喜好,逐步加深此类新媒体用语的了解,以期望成为身边人眼中的潮流人士,而其自身并不能很好地分辨此类信息的质量。此类情况下,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或会受到新媒体文化潮流影响,其思想情感发展质量也将难以保证。但网络时代各类信息传播速率较快,结合部分平台发布内容审核机制的不完善,部分情况下,些许不良信息已沿着新媒体网络用语的传播而悄然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即使在形成文化潮流前及时对其进行质量及影响性质的分辨,其对部分未成年人的个人思想塑成所形成的影响或将留下一定痕迹,此类问题也不容忽视。

三、新媒体用语趋势对中国语言文化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新媒体用语发展趋势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积极影响

1.语法结构的创新

从整体角度分析,新媒体用语发展趋势确乎为中国语言文化形成了一定积极影响。在创新探索方面,新媒体用语提出较为新颖的语法结构。诸如“被下岗”“被就业”等新式词语便改变了此类动词在语句中的应用规律,从侧面展现了当代人在时代背景下“身不由己”的现状理解状态,也展现了一定“苦中作乐”的积极面对思想,及在逆境中力求发展平衡的坚毅精神。在常规语言叙述中,人们的诉求与行为是相对一致的。即使是违背自身意愿的行为,也会在前段有所说明。而“被下岗”“被就业”等新媒体用语则洞悉了当代人身处特殊社会环境之中所呈现的复杂心态,不仅在针砭时事层面起到了“一针见血”及“刺破现实”的应用效果,更给予了身处困境中人们以纾解负面情绪的新思路。

语言应用的价值,在于传递人们的所思所想。而网络技术在带给民众以信息传递速率较高及畅所欲言的环境后,促生了新媒体行业从业者自身洞悉眼光于时下生活中的探索。尽管其在提升语言文化内涵发展层次并未能给予有效助力,但在提升时事及时代发展境况形容生动性层面,其依旧给予了当代人更多乐观向上,转换事物分析视角的正向引导。

2.词语的延展应用

新媒体用语对部分词语的延伸应用则更为精妙。如“社会人”这一词语的应用,其本身含义解答形式较多——其可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也可为“社会中打拼的人”,更可为“存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但此类用语在新媒体环境的应用发展背景下,最终为一种带有一丝“戏谑”成分,但又渗透出一种“看尽世间人生百态”人物的相关形容词。此类词义延展效果的呈现,展现的便是当下社会发展对民众常态娱乐重点关注内容的选取。在当前快节奏社会环境中,人们忙碌于工作之中,对于自由随性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对“社会人”这一词语的广泛应用。往往民众在应用“社会人”这一词语时,其本身的身份或与其完全不沾边。此类词语的应用却能给予民众以别样的社交感受。当其广泛应用于新媒体信息传递之中时,民众对相关信息中所关注的便是描述对象行事风格。随着词语应用的积累,“社会人”这一词语对应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起来。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这一词的含义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充。

3.词语的混合应用

新媒体用语同样在符号应用及英文应用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诸如知名的团体“音阙诗听”,本身便是英文“Interesting”的谐音译名。此类应用一定程度拓展了国内不同教育层次及年龄层次民众对新式潮流文化的认知及了解,更令民众协同意识到词语混合应用所带来的国内外文化融合应用的魅力。且混合应用词语能一定程度刺激民众思想“脱离事物表象看本质”,从更加多元的视角看待身边蓬勃发展的各类行业,以及行业中新兴内容的发展。

(二)新媒体用语发展区属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负面影响

1.影响学校教学及人才文学素养培养

新媒体用语因发展环境存于网络环境当中,其内容过于直白,且存在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因新媒体本身存有信息传播速率较快的特性,其对当代人思想发展影响或为间接性,但于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浏览成为生活常态,最终形成的负面影响便不可忽视。文化创作本身为思想情感的抒发,但新媒体用语本身存在的轻佻感,缺少常规文字叙述应有的庄重。因此,此类语言的应用或明显影响在校学生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的思想塑成。一般来说,校内语文教学会一定程度监督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接纳程度及文学用语的常态应用习惯。在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对于部分含有低级趣味但是“洗脑”程度较高的用语,其或无法有效分辨是否为内容粗俗,质量低下的信息内容。这也给予校内教师较为繁重的用语纠正及思想教育强化任务。

不同阶段形成的网络流行文化均会给予一代人思想发展层面的影响。尽管其负面影响会在他人纠正后而逐渐削弱,但此类不良经历所留下的痕迹或会导致学生对社会中的某些事物形成错误理解,进而影响其未来成长发展的推行轨迹。

2.影响大众审美及网络文学发展

同时,此类用语本身内涵度不足,较易造成审美疲劳。尽管自媒体从业者及各大企业均在新媒体时代尝试探索新媒体用语促生的利益获取之道,各类新式用语引导的文化潮流也在不断更迭,但其多为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文字内容。且受互联网环境影响,新媒体用语多简练、直白,大概率规避了我国语言文化应有的含蓄、中庸之美。且近年短视频平台兴起,部分民众的审美跟随其中大热内容定位在相对不高的阶层,协同大量网络文学及免费小说APP营造的网络文学消费常态,致使我国部分民众时下自身文学素养被动提升的发展受限。

网文创作行为本身涵盖强烈的盈利目的,受众的审美将一定程度引导网文作者积极选用网络讨论热点相关的用语吸引读者眼球。由此反观新媒体用语趋势的形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网络环境的信息传递及文学创作本身需要长期的严管及整治。在各平台未能切实树立管控机制,明确管控范围前,新媒体用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负面影响,便会始终徘徊于冲击学生正确三观及良好思想塑造、降低文化发展水平的层面。

四、新媒体用语应用规划

网络环境给予新媒体用语应用发展的空间,从艺术角度分析,此类语言的形态不仅局限于文字的应用,文字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本身的含义,令国内民众再次意识到语言文化的创新魅力。在新媒体用语相关文化潮流及用语本身应用传播趋势形成期间,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思想碰撞后形成的火花,才是其艺术价值的判定对象。在此基础之上,其艺术特色的分析从某种角度考量,也是对当代民众生活常态放大后的表象进行探索及评价,更不难看出其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核心特性。

新媒体用语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对我国语言文化发展存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从阶段性发展角度观之,信息传递的高效之势也会促成热点的高频交换。换言之,即无有固定用语对整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但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及整体网络环境维护形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从语言文化发展角度考量,新媒体用语于文学创作领域及校内教育的约束应提上探索日程。不仅校内语文教师应从信息素养及文学素养全面培养层次展开教育规划思考,国内网文及常规文学作品创作审核、出版相关人员更应重视并优化国内文学创作者对新媒体用语商业利益关注思想塑成,通过合理引导,令其重新意识到我国语言文化沉淀千百年传承至今的魅力。

五、结语

总的来说,新媒体用语趋势下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应受到国人的关注。当前,国人对文学艺术及语言文化发展的关注不及新闻热点,这与新媒体时代短视频阅览促成的信息获取习惯有一定关联。尽管此类信息提供服务十分便利,国人也重新更新自身语言应用规范,避免时下流行词语及新媒体用语对自身行事及思考形成过多影响。须知,无论何种年龄阶层及受教育阶层,国人均应适当提升自身对新媒体用语质量优劣的识别,以此促进自身文化思想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用语民众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找词语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礼貌用语大家学!
一枚词语一门静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