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拍摄的节奏形式与情感表达

2022-12-29 02:46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专题片节奏感节奏

田 征

(作者单位:南阳广播电视台)

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电视艺术,电视专题片凭借自身更加生动的表达形式得到了观众的广泛青睐。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加上观众鉴赏能力的提升,对专题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怎样把握电视专题片拍摄的节奏、从哪些方面来优化情感表达,从而获得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好评,是相关工作者现阶段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对于一部电视专题片来讲,只有真正把握好拍摄节奏,自然地进行情感表达,才能够引起更多观众的情感共鸣。

1 电视专题片的节奏特点

第一,就对节奏的把握而言,创作者始终都将观众的感受视为重要前提。对于一个专题片来讲,影片内在情感本身,对电影语言的变化幅度、速度的交替有着直接影响,观众原有的心理状态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一部专题片的节奏除了影片自身具有的节奏之外,观众的情绪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一些作品可能会选择以音乐节奏来引导观众调整情绪,还有一些作品对于时空质感、真挚的感情,可能更倾向于以时间自然流逝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第二,形式变化产生节奏。影片气氛能够对观众的期待产生一种控制作用,从而给观众的情绪带来直接影响。很多创作者在处理一些较为激烈的场景时,会通过短镜头、快节奏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感。通过悬念设定的方式,为观众制造诸多期待,然后再实现这些期待。从某一层面来讲,期待是一种会给人造成紧张感的形式,观众若可以如愿以偿地观看到期待的结果,那么至少能够获得短暂的放松[1]。

第三,内容与节奏密切联系。就像是儿女情长与短兵相接交织在一起的一些场景,其节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时候,节奏也需要进行某个或多个单位的重复,同时,这些内容也会被细分成不同的组、不同的节,就像是乐谱中的一些小节一样,拍节的长短、各拍之间距离的长短会导致节奏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对节奏的不断重复,其韵律、距离的展现会发生一些改变,但不会脱离核心情调,反而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就像音乐中每个乐段之间的间隔一样,能够使观众的情绪得到有效舒缓。

第四,作品总体节奏的速度不同。每一部作品在整体上都会大致呈现出某种效果,通常都是以合理的镜头或者是人物、物体的运动速度来实现对作品整体节奏的把控。不同作品的节奏速度有着一定区别,有的可能较为缓慢,有的则非常快速,其表达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为更好地表达情感,创作者对节奏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2],只有充分把握节奏,才能保证专题片的整体质量,将更好的节目带给观众,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

2 镜头移动节奏的几种形式

第一,摄像机运动构成的节奏。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像机运动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有些事物原本可能是静态的,但通过摄像机的运动能够产生动感,从不同角度来展现动态对象发生的运动变化,在这一复合运动形势下所产生的节奏被称之为运动节奏。简单来讲,就是结合实际需求对摄像机的机位做出合理移动,或者是通过调整镜头的光轴、镜头焦距等方式来完成拍摄,基于这一方式拍摄到的画面便是人们经常看到的运动画面,具有丰富的动感。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讲,要想拍摄得更加完美,就必须将若干个镜头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感,但仅通过单个镜头是难以将作品的节奏感展示出来的[3]。如在拍摄教学类的专题片时,创作者就要考虑怎样实现对镜头长短、节奏快慢的巧妙结合,若是交代态势,拍摄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全景的中长镜头,以此为下一组镜头的拍摄做好铺垫;若是对技术细节的介绍,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中近景的镜头,这样观看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便于学习。

第二,镜头变化产生的节奏。创作者通过对镜头的急推能够赋予专题片紧张的气氛,在产生一定力量、营造悬念的同时,这段内容的节奏感也会相对急促;通过对镜头的慢推,可以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具有层次感,一些变化也会更加含蓄,节奏感会相对舒缓一些。此外,镜头的急拉给观众带来的节奏感通常更加强烈,可以通过对焦点进行虚实变换来巧妙改变画面中的主体、客体关系,进而快速转移观众注意力。其中,甩镜头就是从一个拍摄对象向另一个拍摄对象快速急甩,又或是连续甩,通过从实到虚,再从虚到实的变化来呈现更强的节奏感。以拍摄运动员训练为例,创作者可以采用甩镜头的形式来进行拍摄,从一个运动员身上“甩”到另一个运动员身上,这样既可以充分展示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也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运动员的精湛技巧[4]。

第三,特技镜头进行快慢运动的节奏。对于快动作特技来讲,除了能够实现对时间的压缩,节奏也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通过加快原本正常的动作速度,会导致动作失去常态,进而产生比较滑稽的感受,既可以营造出紧张气氛,也能够增加画面趣味性。慢动作特技的巧妙引用能够使被摄对象在短时间内的动作变化实现延缓,以相对缓慢的节奏来让观众的心理感受发生变化,进而给观众带来深刻印象。

第四,以镜头的组接产生节奏。长短、景别存在一定差异的镜头,通过合理的组接,展现出的节奏感也是不同的。只要运动形式相同,两个以上的镜头通过有效的组接便可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此外,可以通过重复镜头的景别来形成一定的节奏。比如,在对毕业生班级获奖留念情形的拍摄中,最开始可以对一个奖杯进行特写拍摄,再慢慢拉开镜头,将班级全景展现出来,让每个人都能够清晰地出现在画面中。最后组接这两组镜头,便可以形成一种将各班的获奖留念依次展现出来的节奏。

第五,结合实际拍摄需求,可以将推、拉、摇、移、跟、升降等两个以上的运动方式有效组合在一起,这样拍摄出的画面称之为综合运动镜头。比如,一些比较大型的晚会在开场时若有集体舞表演,升降镜头便会从低机位升起,同时摇镜头,再从小景别拉到大景别,这样拍摄出的画面可以让观众产生规模浩大的现场感,并且通过高度变化、对视点的灵活转换,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更丰富的视觉体验。此外,一些特殊镜头拍摄出的效果也会更加特殊,比如,通过倒拍能够形成神话般的景象;定格会让事物的运动瞬间停止,从而形成节奏感。

受到民族审美心理、生活节奏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电视专题片展现出的节奏也是各不相同的。生活悠闲且比较安定的地区,拍摄出的电视专题片一般都会展现出舒缓、欢快的节奏;社会竞争激烈、人口较多、生活压力较大的一些地区,拍摄出的电视专题片一般都会展现出紧张的节奏。比如,美国电视专题片的节奏一般都比较快,而欧洲的电视专题片展现的节奏大多缓慢。另外,电视片的节奏快慢有时候也会通过单个镜头的平均时长或者是镜头总数来进行直观反映。新时代,电视专题片的拍摄节奏一定要做到与社会节奏相符,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为观众传递丰富的信息,从而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

3 电视专题片的情感表达

3.1 注重对主题的理性思考

在电视专题片拍摄过程中,要想做到对情感的合理表达,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专题片的主题内涵,为专题片的情感表达提供一定保障。这里强调的主题是指电视专题片在实际创作中想要展现的思想,创作者若能够实现对专题片主题的准确把握,就能够在后面的拍摄中明确围绕这一主题表达情感[6]。

以《汉南丰碑》为例,该作品主要是反映谷城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属于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对于这一专题片来讲,创作者主要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第一个层次是展现谷城人民身处水深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依然具备不屈的精神;第二个层次是展现高如松、李亚声等革命先烈在面对酷刑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情怀。这些情感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爱国情,而爱国情便是这一部电视专题片的 主题。

3.2 使用有效的表达手段

情感是抽象的,因此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载体来表达。在拍摄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创作者应重视表达手段的灵活应用。

第一,捕捉极具感染力的细节。创作者在专题片中通过巧妙的细节展现,可以让观众从不同层面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对人物特点有更准确的把握。比如,创作者在拍摄《汉南丰碑》时就非常重视细节,其中有一个片段展现的是烈士遗孀用自己枯槁的双手去抚摸一张烈士年轻时的照片,在拍摄时对烈士的脸部光泽和遗孀的手部皱纹进行了细节特写,形成鲜明的反差。通过这一巧妙处理,最终呈现出的画面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7]。

第二,巧用空镜头表达情感。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讲,恰当应用空镜头能够实现对情感的有效宣泄。任何专题片的情感都不可能一直处于非常松弛或者紧绷的状态,创作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将两种状态合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向观众展现专题片的艺术美。若创作者在拍摄专题片过程中能够巧妙应用空镜头,就能够让专题片的情感表达处于张弛有度的状态。比如,《汉南丰碑》对于空镜头的运用就非常合理,如奔流不息的汉水、高耸入云的松柏等,都可以充分表达后人对烈士的怀念之情。

第三,善于用特写镜头“放大”情感世界。适时应用特写镜头能让观众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汉南丰碑》这一专题片为例,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就通过某些特写镜头将人物的情感世界适时“放大”,如放大烈士就义时坚定的眼神,展现出烈士甘愿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

第四,重视长镜头的合理性应用。在电视专题片中,长镜头发挥的作用是长时间关注人物,使其情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出来。同时,观众在观看时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专题片传递的思想情感也会更自然地接收。以《汉南丰碑》为例,白发苍苍的儿子回到故里去寻找亲人的遗骸时,创作者用了长达30秒的镜头特写儿子远去的背影,以此更完整地表达人物的情感[8]。

3.3 合理调动被采访者的感情

在拍摄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创作者会对相关人员或者是了解实际情况的群众进行采访。在实际采访中,采访者若可以充分调动被采访者的情绪,从专题片的情感表达角度来说,该专题片就已经取得成功。在此环节中,采访者要充分重视调动被采访者的情感,为专题片的拍摄创设更浓厚的情感氛围。

3.4 寻找更适合的动情点

电视专题片要想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与认可,使观众在观看时能产生情感共鸣,其创作者就要坚持真诚的工作态度,认真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走近广大群众,通过更深入的生活体验来明确更适合的动情点,从而制作出更多高品质的电视专题片,获得更多观众的好评。

3.5 恰当渲染配音员的情感

播音员的配音在电视专题片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配音是指播音员在准确把握作品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艺术的有效加工从而升华作品主题的过程。不论是娓娓道来,还是铿锵有力,只要在专题片中应用恰当,就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让观众在观看中更好地融入专题片人物的情感世界,进而产生情感 共鸣。

4 结语

创作者通过灵活把握拍摄节奏,可以更鲜明地呈现出专题片的主题内容,也可以让观众对专题片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同时,情感表达是否自然、恰当也决定该专题片能否获得更多观众的关注与认可。因此,为了拍出更多高品质的电视专题片,创作者要基于对声音、景别的特点分析,运用镜头技法来实现对拍摄节奏的灵活把握,从而呈现出专题片的节奏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专题片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专题片节奏感节奏
浅论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轻快漫舞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