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2-12-29 14:55宗四弟樊纪亮彭一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志浙江省

宗四弟,樊纪亮,彭一文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3)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是当前我国农产品重要公共品牌,对振兴历史经典农产品、推动农业绿色标准化生产和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1-4]。近年来,浙江省紧紧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新“三品一标”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总量规模、优化产品结构、主攻供给质量、创新发展动能”的工作方针,探索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下称“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一定经验[5-7]。现将浙江省探索的“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总结梳理,以便共同探讨。

1 浙江省“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省“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始于2018年,截至目前,全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16个,创建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35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达到1 899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38个,绿色优质农产品监测面积92.35万hm2,主要食用农产品中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到56%,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总量居全国前列,近两年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梯队,“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8]。

1.1 突出特色产业,着力搭建集群发展平台

聚焦全省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力推进“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出台《浙江省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办法》《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创建办法》《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着力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提档升级。以县域为单位整建制推进绿色食品集中环境检测、集中现场检查、整体申请认定的发展模式,创建安吉白茶等35个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4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集群化发展,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

1.2 突出绿色优质,着力创新质量监管载体

坚持维护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国家公共品牌形象,执行更高标准,提出更严要求,实施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风险监测,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续展产品质量抽检全覆盖,着力管控和评估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组织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制修订、绿色优质农产品团体标准建设。通过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规范提质百日专项行动,形成交叉检查机制,强化结果运用,近两年累计查处假冒用标产品4个,撤销绿色食品标志3家。专门开发浙江省绿色优质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推动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无纸化申报、信息化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化“智慧监管APP”建设,全省实现2.3万家主体可追溯,45个县(市、区)建成“智慧监管APP”。

1.3 突出品牌塑造,着力加强营销宣传推介

举办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创设“浙江精品绿色农产品”微信公众号,组织参展中国国际农交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展示展览会,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进机关、进社区、进超市活动,着力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的公众认知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优质优价。近两年,加强与浙江公共新闻频道战略合作,累计拍摄播出《翠花牵线》专题节目42期,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210多篇,推介特色农产品376个,着力擦亮浙江省绿色优质农产品“乡字号”“土字号”金字招牌。

1.4 突出队伍建设,着力强化业务能力提升

组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专家库,切实强化顶层设计、政策创设和技术支撑。分层分类举办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检查员、监管员、核查员培训班,指导各市举办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内检员培训班,每年培训500余人次,目前全省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检查员、标志监管员、农产品地理标志核查员共674人。聚焦基层需求,组织力量专门编写了简明、操作性强的《绿色食品工作指南》、《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指南》等工作丛书,规范工作程序,让基层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标准中解放出来,切实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2 主要问题与几点启示

2.1 主要问题

在推进“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短板,主要有:一是内生动力不够强。多数地方“一标一品”工作靠奖补政策驱动、考核评比倒逼等方式推进,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产标准化体系以及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湖州、杭州、宁波、台州、丽水5个市通过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产品质量认定的农产品数量较多,占全省的65%;舟山、温州、衢州相对较少,仅占8%。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绿色食品前三位的产品类型依次为果品类、蔬菜类、茶叶类,合计约占70%;水产类、畜牧类比较少,合计仅占1.5%。这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2.2 几点启示

总结梳理浙江近些年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有3点启示:一是要彻底转变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工作重认定轻管理的思维惯性。不但要关注申请了几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和认定了几个绿色产品,而且要把“一标一品”放在乡村振兴大局中去谋划。“一标一品”是国家打造的公共品牌,是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的重要载体。“一标一品”要做品牌强农的重要推动者。二是要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全产业链中推行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绿色食品是农业农村部以“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标准、最终产品标准、包装与标签标准、贮藏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的综合标准体系,可以整体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一标一品”要做质量兴农的重要推动者。三是要运用集群化思维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浙江省无论是创建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还是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都旨在构建一个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性平台,便于形成不同生产经营主体间的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形成抱团发展的集聚合力。“一标一品”要做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者。

3 进一步推动“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浙江省应当努力践行“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局,突出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构建“一标一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技术标准、生产经营、质量管控和品牌推广支撑体系,进一步促进“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9-11]。

3.1 全面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资金投入,大力挖掘一批有产业规模、发展潜力、农耕文化基础、历史传承的区域特色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开展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全产业推广应用绿色食品标准,促进“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择优创建一批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3.2 全面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进一步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专家智库建设,选择一批优势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区域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制修订,发布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团体标准。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区大力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落地工程,组织力量制定一批特色产业绿色食品标准模式图,切实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

3.3 全面构建生产经营体系

大力推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内规模生产主体开展绿色食品培育与认定,力争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区内80%以上的规模生产主体获得绿色食品认定,绿色食品监测面积占比30%以上。加快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畜产品、水产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3.4 全面构建质量管控体系

建立健全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主体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管理,做到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全覆盖。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依法打击不规范、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行为。率先试点运行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提高质量认定和监管效率。加强监管队伍培训,切实提升队伍能力素质。

3.5 全面构建品牌推广体系

依法依规加强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授权使用管理。进一步强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运用,加强与浙江电视新闻频道合作,运营“浙江精品绿色农产品”微信公众号,积极参展国内外重要展览展销活动,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文化,传播绿色食品生产消费理念,合力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探索优质优价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标志浙江省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当代标志设计的创意构思和发展趋势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什么是绿色食品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