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2-12-29 23:39闫鑫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疫情

闫鑫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8)

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的民族情怀和道义担当。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更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更要整合社会力量、挖掘思政元素,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氛围。

1 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的流行性传染疾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核心密码”。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执政目标。新冠肺炎传播速度快且病毒潜藏期久的特点决定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巨大。疫情暴发初期,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迅速作出反应,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计成本的救治病患,封闭城市进出通道,以防止疫情事态的加速蔓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深入基层指导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不断坚定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疫情大考中,不少基层工作者、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冲锋在抗疫一线,认真负责每一项工作,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事实与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1.2 中国精神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思想土壤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精神是中华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伟大抗疫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是对中国精神的深刻表达和集中体现。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面临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全国一盘棋,积极响应号召,积极主动投身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来,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次疫情首先发生在武汉,武汉人民没有被病毒所吓倒,识大体、顾大局成为了武汉人民的代名词,他们在疫情阻击战中展现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武汉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书写了中国抗疫的历史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制度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原先制度的延续和承接,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粘贴复制,而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元素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立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大大依托于党的组织能力、政府的执行能力以及人民的拥护程度,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同交出了“疫情大考”的合格答卷。伟大抗疫精神蕴含于中国制度,中国制度是抗疫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效果,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孕育出伟大抗疫精神,最终将融汇成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2 伟大抗疫精神的育人价值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使命、责任的担当。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人物事迹为思政课堂提供了生动真实的应用案例,使课程教学具有了强大的针对性和说服力。高校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利于丰富思政元素,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1 伟大抗疫精神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价值引领

理想信念是“钙”,理想信念匮乏就会导致精神缺钙。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位华夏儿女个人的梦。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高校学生只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统一,把个人的理想目标融入到祖国的奋斗目标中,人生才会有价值、有意义。抗击疫情期间,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举国同心,其中“90 后”“00后”成为了抗疫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危急时刻,舍生忘死,利用所学知识救死扶伤,共同谱写了新时代的英雄篇章。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为当代青年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模范,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坚定立志报国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中。

2.2 伟大抗疫精神为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供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革命年代表现为抗击敌寇、保卫中华的民族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新时代表现为坚持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为特征的国家富强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凝聚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立志报国的勇气与担当,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家国同构的英雄本色。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抗击疫情,开创了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的新方式。疫情发生后,中国人民迅速响应国家的号召,各行各业有序开展工作,从城市到农村都积极加入到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来。此外,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纷纷捐款捐物,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抗疫合力,汇集起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力量。伟大抗疫精神所展现的举国同心、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思政课教师将真实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推动学生将爱国之志转变为报国之行。

2.3 伟大抗疫精神为大学生加强道德文化修养提供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就必须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用实际行动凝练和升华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英雄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浓缩着一代人的身影。一个国家只有崇尚人民英雄,学习时代楷模,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疫情来袭,无数个平凡英雄挺身而出,“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他们是逆行者、坚守者和奉献者,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价值。高校学生作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组成力量,更应该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主动承担起民族和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推动个人品格的不断完善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面对生死考验,中国人民表现出了不被困难所压倒的顽强精神、不惧生死的大无畏精神和攻坚克难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华儿女在“时代大考”中孕育了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了一个民族、国家和时代的深刻记忆。全民抗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素材,将鲜活案例转变为恰当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思政课程成为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3.1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中

将抗疫精神写进课本,完善课程体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教材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基本载体,也是课程教学的根本参考资料。及时更新课本内容,将抗疫案例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各层面,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教师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主力军,因此要准确寻找抗疫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切合点,有效依托校内外资源,充分挖掘好抗疫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运用好抗疫素材,充分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在疫情防控中发生的真人真事,将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体系中。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讲解外,还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设计与管理中来,不断深化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高校教师要讲好抗疫故事,必须转变教育思维和授课习惯,把握教育规律、创新工作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和地方特色,分群体、分情况、分层次地传播好抗疫故事,以抗疫榜样的力量感染、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好伟大抗疫精神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3.2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这次疫情使人们对传统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爱国主义、中医文化、生命健康和科学教育等都有了新的认识,而思想只有落实到实践层面来才有意义。伟大抗疫精神是在疫情防控的实践中凝练和升华而来的,教师宣讲抗疫典型和模范的感人事迹并剖析背后蕴藏的精神价值,有助于引发学生共鸣并引导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有助于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学校是伟大抗疫精神宣传的“主战场”,高校的领导干部要统筹各类资源,落实主体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师生赴实地参观学习,深刻体会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内涵。同时,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也需要高校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途径,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抗疫精神宣讲团、举办文艺汇演活动、开展网络化创作、观看专题报告会等加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心理认同,依次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道德行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宽伟大抗疫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知和情感的结合。

3.3 融入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制机制中

“三全育人”突出强调了教育体系的协同性、有效性和整体性,坚持思政理论课在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大思政”新型育人格局。学生除了理论课的学习外,还要参加抗疫专题讲座活动,了解相关专业前沿,熟悉学术动态,将抗疫精神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中,有利于实现教学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突出课程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炼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逐渐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和本校的特色资源,将抗疫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动人故事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中,比如可以将学生关于弘扬抗疫精神的优秀创作展示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专业课程也需要融入伟大抗疫精神的核心内容,增设相关思政元素,发挥好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功效,不断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素养、人文追求,从而实现教育的嵌入式、融入式到渗透式的预期效果。

4 结语

伟大抗疫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亲和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和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好和利用好抗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人物模范和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奋勇直前,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国家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