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突破: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2-12-29 23:39张玉
成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时代政治思想

张玉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合肥市 230601)

新媒体时代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数字化与新媒体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并不断延伸出现新的媒体形式而呈现的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给各个行业领域带来新的生机,尤其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挑战,所以就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影响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破除挑战,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

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媒体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只有充分抓住机遇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活力。

1.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丰富

首先,新媒体时代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传播方式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供给。首先老师和大学生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其次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破除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降低传播成本,更好地帮助高校进行科学的教育决策、高效准确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新媒体时代也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在各种舆论斗争中,高质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抢占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

1.2 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更多空间

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大增量。”[1]网络空间的伴随着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发展,成为了对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流动空间,“虚拟现实”也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空间。首先,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高频使用者,一方面网络是他们现实生活的延伸,可以充分展现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精神困惑。另一方面朋友圈、公众号、抖音等各种形式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感传递最新时政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其次,网络学习空间创造了微视频和直播等各种容纳大学生学习的线上空间,所以要“发挥网络空间功能,认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意识。”[2]

1.3 新媒体时代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新思路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加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的途径。首先,新媒体时代网络交流平台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开放、自由的互动交流平台。各类政务融媒体为高校大学生了解最新的时政动态提供了官方渠道,疫情期间更是充分展现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其次,新媒体时代为构建多维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反馈平台提供了环境支持和技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通过考卷分数作为评价指标来衡量教学程度和大学生的接受水平。在新媒体时代,覆盖面极强的多种平台,能够切实有效地多维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切身感受。

1.4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化

在内容方面,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包含着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大数据资源支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溯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洞鉴最新时政、一睹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动态;从形式上来看,文字、视频、音乐、漫画等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打破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严肃、缺乏亲和力的刻板印象,与学生产生共鸣。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新媒体时代在带来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之外,也会带来一些困惑和挑战,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与创新桎梏。

2.1 网络舆论削弱大学生理性判断能力

开放的网络环境实际上是自由又缺乏自律的,所有人都可以借助各种设备通过互联网参与到网络舆论互动中,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表达者,更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

一方面,网络舆论经常陷入“强势趋同”的状态,阻碍了大学生的理性判断。所谓“强势趋同”是指,“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针对同一事件往往会出现两个对立的舆论走向,而对立双方一定有一方占据优势,另一方占据劣势。”[3]正是这种现象诱发了网络暴力、网络攻击,大学生极有可能在其中被迫倒向占据优势的舆论方,又或者盲目地信任占据上风的舆论方。这种破坏舆论平衡的方式,拉扯着大学生自由的思想和理性的判断,甚至会打击大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和参与社会讨论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偏向感性判断,侵蚀着大学生理性判断的能力。网络社会对事实真相的判断经常是根据片面的信息进行主观臆测和感性判断,缺乏对信息去伪存真的判断和理性思考。一旦大学生参与网络表达的过程中情感至上的价值判断高于理性的价值判断,就会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背道而驰。

2.2 信息碎片化弱化大学生思考的逻辑性

新媒体时代,新兴社交媒体在传递信息时总是出现零散、破碎、不成体系的状态,碎片化的信息泛滥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产生诸多影响。

一方面,泥沙俱下的碎片化信息,干扰大学生逻辑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和关注度,针对具有争议的舆论热点进行以偏概全的议论,诱导着大学生“站位”,导致大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难以构建完整的逻辑体系。另一方面,在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容易形成阻碍自身逻辑发展的行为习惯。首先,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使大学生产生惰性放弃逻辑推演,总是倾向于利用搜索引擎快速地获得简单通俗的答案。久而久之就阻碍了大学生日常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其次,长时间浅层浏览会使一些大学生走进阅读迷思,缺乏深度的思考难以进行深入探索和推理,甚至将浅层浏览和深度探求混为一谈。

2.3 “泛娱乐化”的现象侵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泛娱乐化”是相对于“娱乐化”现象而言,指价值观念产生变化的某种泛的概念,主要表现有娱乐明星崇拜、戏说历史、色情暴力等。高校大学生很容易被掺杂着快餐化、娱乐化的碎片化信息裹挟而降低了对政治的敏锐性和对自身的反思。

首先,“泛娱乐化”的现象降低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新媒体时代,大量涌现的自媒体为获得关注度并且保持用户黏性,大量运用直接、娱乐色彩的语言文字,甚至通过隐晦地使用暴力、色情信息来获取更多流量,无形中扭曲着大学生群体的审美情趣。如果大学生群体的娱乐脱离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仅仅去寻求感官刺激,就会变得病态、低俗,审美失格,也就会走上精神迷途。其次,“泛娱乐化”的现象消解大学生生活积极性。新媒体时代,趋向于娱乐的网络环境,会让部分大学生陷入其中获得虚拟的快感,网络成为逃避现实的乌托邦,与现实自我产生隔膜。最后,“泛娱乐化”的现象扭曲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如果大学生过度沉浸在“泛娱乐化”的产品和文化中,价值观就会被物化、扭曲,难以具有社会责任感甚至迷失信仰。

2.4 信息浪潮冲击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新媒体时代信息浪潮带来海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形式多样的学习素材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带来了较大冲击。

在教育模式方面,大学生更期望双向的互动和交流,传统思政课堂大多时候还是受到模式和制度的掣肘,单向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使得受教育的学生与思政课堂产生矛盾;在教育内容方面,大学生更期待趣味性娱乐性的知识内容,对严肃的时政缺乏兴趣和耐心,课堂上思政教师和大学生产生冲突,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有效推进。

2.5 多元化思潮增加大学生价值观主导工作难度

新媒体时代多元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使得网络平台也成为了滋生、传递不良思想的土壤。错误思想趁虚而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引导。

首先,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一些虚伪的思想企图误导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西方霸权主义试图将自己包装成“民意所向”浑水摸鱼。污蔑英雄烈士、恨国仇军、疫情期间鼓吹西方国家等反动言论无孔不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正确发展的难度被迫增加;其次,追求“名利”、金钱至上的低级思想诱导着大学生走向物化,甚至放弃理想信念、背离主流价值观。

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势不可挡,必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克服挑战,多方面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3.1 应对新媒体挑战,营造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4]同样,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网络表达。通过鼓励建立红色教育网站、发表主流舆论文章、向当代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学生真正成长为主流思想传播的参与者、传递者。同时加强法治教育,维护网络生态,让法律成为网络空间的净化器。

3.2 融合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要想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大学生充分践行自身的主体地位。

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社交媒体观察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精神动态变化来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次,运用各种平台引导大学生了解正确的是时事新闻,多方面多角度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建立自身的正确的逻辑体系,形成正确的大局意识和政治素养;再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研,提升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大学生要形成精准甄别信息的能力,能够自行区分判断不同的思想并传递正确思潮。

3.3 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守正创新

多样化发展的新媒体已经开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增量。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习总书记所提到的“八个统一”[5]就启示我们在新媒体时代,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守正,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6]这一基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价值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传递主旋律,传播主流意识。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百年党史经验、立足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才能保证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创新,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向度。在新媒体时代的理论视景下,发挥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优势。建立大数据意识,利用网络媒体挖掘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灵活的音视频,深化学生对课堂的理解。研究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根据平台大数据检测来及时设计思政课,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进行检测。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走出传统课堂,观察大学生所使用的新媒体以及所展现的心理动态、思想变化。将思政课堂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呈现1+1>2 的效果,提升感召力。

3.4 占据新媒体阵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新媒体因为其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成为了各种思想所斗争的一大阵地。只有充分占据新媒体阵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才能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

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论,唱响主旋律,拓展新媒体阵地。新媒体阵地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话语所处情境的变化,体现新时代的风采、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温度,充分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让当代大学生真正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并在新媒体阵地中,实现大学生思想引导、道德规范、心理教育等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新媒体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相结合。首先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社会群众精神需求、大学生思想需要,组建政治素养深厚、具备网络建设技术的人才队伍来塑造有内涵、有创意,政治立场坚定的网络思政平台,并切实提升影响力。其次,新媒体要善用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产品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既要有趣味性娱乐性,更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政治立场,善于“讲故事”蕴含启迪性。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时代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