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问学”课堂的范式导向与价值追求

2022-12-31 08:55张义宝北京市润丰学校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问学导向人才

张义宝(北京市润丰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和人民的强烈期盼,也是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迫切需要。基础教育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奠基期”,如何在这一重要阶段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奠基”,这是摆在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时代考题”。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创新的“第一起点”,“应答无问”成就不了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真“学”须真“问”。为此,北京市润丰学校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一“源头要素”和“关键环节”,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发展需求,积极构建与教育的竞合本质属性相适应的“问学”课堂。

“问学”课堂的本质是一种自主学习,旨在聚焦“学习”和“问题”,努力解决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于关注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等问题,回归学习本质,实现“学”与“问”联动、“学”与“问”相济,以“问”促学、以“问”促思,在真“问”真“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如何让“问学”在常态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构建了“启问导标—自学调控—内化反馈—总结反思—自主检测—问题解决”的“问学”课堂“四六环节”基本结构,形成了“以问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问题解决”的“问学”课堂“十六字要诀”,致力于实现“书声琅琅,问题多多,议论纷纷,鼓励阵阵”的“问学”课堂“十六字”理想景观。

那么,在常规实践训练中如何操练?

一是强化“3+1 =1”的“问学”课堂流程逻辑。

“3”是指“独立学习(个体的)、合作学习(组内的)、竞争学习(组际的)”,第一个“1”是指“创新学习”(目标),第二个“1”是指“自主学习”。每节课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先从“独立学习”开始,接着是“合作学习”,然后进入“竞争学习”,才能达到“创新学习”阶段,只有达到“创新学习”境界才能进入新一轮的“以问导学”,再一次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样的“3+1”学习流程的自然演绎,才是自主学习的逻辑建构,也是“问学”课堂的“学习意义”和“创新土壤”,才能真正地厚积薄发。

二是聚焦“331”的“问学”课堂操作要领。

第一个“3”是课堂中的“三问”,分别设计在“课堂伊始”“新知识学习结束后”及“课堂结束前”。“课堂伊始”,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或课题进行直接提问,引导学生关注于“想研究什么”“想知道什么”等问题。“新知识学习后”,则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困惑之处进行提问,引导同学互助解决。“课堂结束前”,则更加关注有独特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学生,针对课堂和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如“你还有什么新问题?新发现?”等。不必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形成课堂间问题闭环。

第二个“3”和“1”则是教授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最后则指向于创新学习,这样的依次推进、循环往复,才是一个完整的“3+1”学习方式,才形成了真正的自主学习。而这个“自主学习”的“问学”课堂是以“问学”为导向的,即“以问导学,启问导标,问题解决”。要以学生为主题的问题为导向,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的问题”如何转化为“学生要学的目标”是重点。

“问学”课堂让学生会在一系列“有问题”的教学中不断尝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在真“问”真“学”中“润品立德”,在真“问”真“学”中“丰智强体”。

猜你喜欢
问学导向人才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才云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