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实现路径探究

2022-12-31 11:37亮,张
科教导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李 亮,张 琳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1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具有新特点

1.1 资助育人的出发点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国强民富,教育为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就是要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精神和创造力。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做到围绕学生、关怀学生、服务学生,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报国教育与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紧密结合,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育为堪当大任的国之栋梁,这既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又是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内涵。

1.2 资助育人的关键点是开展精准帮扶

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是确保党的资助育人政策落实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开展资助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首先,要精准化识别资助对象,要利用信息比对、调研访谈、大数据分析、同学评价等方式,构建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其次,应推进相关体系建设进一步实现精准化,资困助学活动要贯彻教育引导,育助并举,形成物质支持、道德浸润、才能拓展与精神激发等有效融合的长效体制,建立“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资助育人模式,实现资助工作的初衷和价值。

1.3 资助育人的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立德树人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而建立完备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高校要建立全员投入、各单位配套、所有教育教学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从学习学业方面给予更大支持,从日常生活方面给予更多关怀,从生涯发展方面给予更多指导,为学生养成兴趣、提高水平、开阔视野提供更大的平台。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实需要,针对性地实施帮助项目,以提高受助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创新性、就业技能,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 高校资助育人所面临的问题

2.1 教育引导不到位

在传统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下,国内各高校基本建立了具有高校特色的资助体系,特别是在资金配置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能够基本覆盖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在开展物质和经济资助工作之外,对于这部分学生的非物质资助性的教育引导却显得配比不够。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不到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战略,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高校受到资助的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并没有将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相关联,缺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担当意识。二是感恩教育不到位。高校资助的经费来源一般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专项经费,第二部分是个人、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捐助,第三部分是金融机构的免息贷款等。部分学生在享受经济资助的同时,却表现出对资金来源的漠视,对出资单位或者个人的不关心,甚至产生“困难应得”的思想。归根到底,这是高校在开展资助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资助+教育”结合的工作理念,将资助教育工作简单化,教育引导工作开展不到位的结果。

2.2 资助精准度不够

精准资助是党在实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样也是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所在。首先,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申报的基本流程是学生向学校提交经济困难书面申报,并提交生源地民政局或乡镇政府出具的盖章凭证,再经学院鉴定提交给学校,由学校审批后再反馈给学院,对结果予以公布。但由于对其生源地开具的扶持资助凭证内容是否真实规范无法准确核实,从而造成了部分学校的扶持资助准确性降低。其次,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无法确认,因为中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城市的人口数差别也很大,学生家庭收入水平和实际消费状况也具有较大差别。评价一名学生的家庭经济等级是特困、困难还是一般经济困难,缺乏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最后是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后续跟踪难以做到精准反馈和监督,例如部分学生出现“挪用”资助经费购买高价电子产品的现象,而非真正用于生活学习的情况等。

2.3 资助育人缺乏系统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支持、受教育的机会等相较普通同学差,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他们会面临经济困难而出现心理障碍、学业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综合性问题。而在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实际中,部分高校仅仅通过经费资助,解决受助者的学费和生活费等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隐匿性问题。即便部分高校在工作过程中,开展了诸如朋辈帮扶、学业预警、团体辅导等活动,以帮助学生尽可能融入校园生活,但因为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体系,导致效果不佳。仅关注物质满足,而缺乏个性化教育,这显然不符合资助育人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此外,部分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缺乏系统谋划,仅仅依靠学生工作部门流程性开展相关工作,没有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工作不成体系。

2.4 资助育人缺乏发展性帮扶

2017 年起,教育部统筹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明确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基本任务,其中就包含“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此过程中,各高校积极参与实践行动,创新制度,丰富教育形式,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在部分高校中,由于模式死板导致资助育人工作缺乏对于学生发展性需求的资助支持,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培育学生成才方面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部分高校的发展性资助工作流于表面,在以经济帮扶为主的资助模式中,帮扶工作往往是单向单一的,即献血型资助,而非造血型资助,无法使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地融合,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优势,难以为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与保障。

3 关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3.1 立足“深度”强化学生教育引导

要充分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资助育人工作融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际工作中,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首先是要教育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情怀,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等活动,向学生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其次是教育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等活动,在经济困难学生中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并以网络宣传、讲座分享等形式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再次是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育学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品质。可以组织受资助学生撰写感谢信,表达内心感激之情;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组建“尚恩服务队”,带领同学们主动开展志愿服务、献爱心等校园活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和校园。

3.2 立足“精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在资助育人的关键环节贯彻“精准资助”的理念,推动资助育人工作高效有效开展。建立贯穿资助育人全过程的认定、评估、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三级评估+走访调查+日常反馈”的四维工作模式,实行精准甄别、精确资助。首先是在认定阶段引入经济困难量化表,在开展经济困难鉴定工作时,不单纯仅靠一纸证明,而是建立分值评估制度,对单亲、孤儿、残疾等致贫致困因素进行赋值,将其贫困程度以数据模型计算的形式量化,作为评困认定的重要依据,提升认定工作精准度。其次是在评估阶段引入大数据分析,对学生提供的日常消费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贫困等级评估的依据。同时,建立“班级+学院+学校”的三级评估制度,班级组成贫困认定小组并拟定困难认定等级,学院负责审核,学校终审确认学生的困难等级。最后是在反馈阶段要建立日常跟踪机制,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家访活动,利用寒暑假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走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人一档建立资助数据库,为学生提供精准帮扶。

3.3 立足“广度”开辟多元支持途径

要充分发掘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建立多元联动的工作机制,以经济帮扶为突破口,全面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情况和真实需求,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统筹学校各个部门,开辟多元支持途径,从多个角度完成帮扶工作。一方面,要强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高等学校可聘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学者,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知识,培育学生积极开朗的情绪,提高受挫能力,激发学生不卑不亢的干事精神,减少学生因为家里经济压力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在学业上可能存在困境,可以成立专业的学习扶持组织,如指定学业优秀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帮扶家境困难学生提升学习成绩。并且,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扎扎实实学习专业课,提高竞争力。最后,精准脱贫必先扶志,要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立志帮扶”工作,在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上下大功夫,增强他们自立自强、主动努力改变命运的精神。

3.4 立足“效度”提供发展性帮扶

培养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目标。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突出“扶贫扶智”思想,打破传统资助工作的局限,实现经济帮扶的同时教授本领、提升能力,为其创建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资助跳板,实现自我跨越。一是引导学生弄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利用朋辈交流、长辈指导、专业工具测试等方式,精准分析学生的发展规划目标,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二是帮助学生走正路、走好路。根据学生的生涯规划目标,结合高校其他工作,为学生提供学生工作、创新创业、科研训练、企业实习、校友交流等机会,让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积累经验,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资助育人主体、对象和背景都有新的变化。对传统的资助育人模式进行变革创新,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资助育人模式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的实现,需要高校统筹谋划、教师全员参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和社会资源融入。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进一步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方法,扎实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想干事能干事的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