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病虫害种类与防治探讨

2022-12-31 13:09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党川林场王军霞
河北农机 2022年6期
关键词:立枯病落叶松虫害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党川林场 王军霞

落叶松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一类树种,大部分为纯林,林木种植及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病虫害,进而影响林木产业健康发展。可以说,强化病虫害防治工作,正确掌握病虫害种类,明确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规律十分关键,这也是确保落叶松能够健康成长,保障林木种植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

1 落叶松苗木病虫害发生因素

一般来说,导致落叶松苗木发生病虫害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种源单一[1]。现阶段很多落叶松林均为人造林,存在林木间品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匮乏的情况,因而一旦林间发生病虫害,则会因缺乏天敌抑制,促使病灾及虫灾出现大面积扩散最终导致落叶松难以抵抗病虫害,大大影响林木健康生长,降低种植户经济效益。其二,气候因素。从现阶段落叶松苗木主要分布地区可见,落叶松的主要分布地区多集中在北方地区,而伴随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剧,导致各大林区气温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在冬季,低温时间短、整体林间温度升高、降雪少、极寒天气少,为多种病原菌的存活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多种林间害虫的越冬创造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导致病原菌及害虫越冬基数大大增加。其三,造林密度大。落叶松为一类高大乔木,树高可达35 米,胸径0.9 米左右,因而一旦造林密度过大,则会严重影响林木生长。以日本落叶松为例,其喜光,且植株高大,因而最佳栽植密度应低于 1200 株/hm2,高于 900 株/hm2,但目前大部分落叶松种植地区为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而选择加大种植密度,最密集造林区域的密度已达到了1400 株/hm2,这就导致落叶松的采光、通风均受到了严重影响,大大加重了病虫害程度。

2 常见落叶松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2.1 常见病害种类及危害

2.1.1 立枯病

立枯病是一种由于浸染性病原以及非浸染性病原引发的常见落叶松病害,该病害也是在育苗过程中危害树质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2]。导致立枯病发生的因素一般为育苗地积水过多、地温过高、管理不善以及生长土壤层地表板结等,一旦病发则会导致苗木茎叶均染菌。还可导致种芽产生侵染性病原,进而有丝核苗真菌或镰刀苗真菌出现。从病害类型角度来看,立枯病主要可分为根腐型、猝倒型两种。这两种病害类型均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病害发生时间多集中在4~6 月,对幼苗存在严重危害。

2.1.2 猝倒病

猝倒病发病因素类似于立枯病,病原主要为丝核菌及镰刀菌,在树种感染该病后可出现多种不同表现,如“种腐型”,即为芽在土里腐烂;“梢腐型”,即为幼苗叶子尖端腐烂;“立枯型”,即为幼苗破土后植株直立,而其茎根却逐渐木质化,并最终枯死;“猝倒型”,即为幼苗破土后倒地而死,苗茎腐烂。

2.1.3 落叶病

落叶病的发生多集中在长白落叶松林中,在植株感染后,病原能够在落叶中寄居过冬,在次年5 月份左右,病原囊孢子会逐渐成熟,进而在5 月下旬导致带有病原菌的枝叶出现大面积感染、传播。在该病害发生的初期阶段,叶片会呈现浅黄色斑点,此后伴随病毒不断扩散,则会出现病斑集中连片暴发。以长白山落叶松为例来说,其松叶在染病后会长出性孢子器,进而呈现火烧状外观,感染植株还会在落叶期前两个月出现叶片脱落的情况,大大降低落叶松质量。

2.2 常见虫害种类及危害

2.2.1 西伯利亚松毛虫

西伯利亚松毛虫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落叶松虫害种类。其在幼虫期、成虫期均可危害苗木生长。一般情况下,2~3 龄幼虫背部表现为不规则斑纹(白色),成虫则主要呈现黑褐色、灰色、褐色等颜色,体长最长可达91mm,背毛黑色较稀,侧毛则多呈现银白色;在幼虫老龄后可发出鸣叫声,幼虫时期喜群居,其越冬环境多为枯枝落叶层7cm 左右。若北方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或处于暖冬环境,则会导致幼虫上树时间大大提前,加大幼虫食量,对林木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2.2.2 落叶松鞘蛾

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laricella Hb)的发生率多为1 年1 代,这一类害虫主要危害区域在华北,其他区域落叶松也有发生该虫害的可能,但几率相对较低,危害程度无华北落叶松明显[3]。落叶松鞘蛾在生长繁衍过程中,主要以植株针叶为食物,对植株生长可造成严重危害,最大危害范围可达到林地的70%以上,大大降低种实产量。就越冬问题来看,落叶松鞘蛾幼虫主要在树皮缝隙寄居,部分幼虫也会在芽孢中躲避以过冬,亦可在次年4 月(多为4 月下旬)出蛰,出蛰高峰期为5 月中旬,在5 月下旬一般能够化蛹,以6 月上旬为化蛹高峰期。若老熟幼虫生长期将多枚针叶集中在一处,则会形成蛹鞘,并在6 月下旬羽化。

2.2.3 其他虫害

其一舞毒蛾(Ocneria dispar Linnaeus),俗称秋千毛虫,该害虫属于鳞翅目毒蛾科。在该类害虫猖獗时期可将成片林木叶片全部吃光,对林木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其二,落叶松花蝇(Hylemyia lariciola karl),是一种双翅目花蝇。在该类害虫幼虫阶段主要对落叶松球果及种子造成危害,一般年份,可导致球果被害率达到60%以上,部分情况下甚至高达95%,对种子产量及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三松针毒蛾(Ocnefia monacha Linnaeus),是一种鳞翅目毒蛾科害虫。其在幼虫阶段多以树叶为食物,虫害发生后轻则落叶松枝叶掉落,严重情况下可造成片叶不留,对树木生长及结实危害严重。其四,松大象甲(Hylobius abiefis L),是一种翅目象甲科害虫,其主要可对幼苗树皮部造成危害,对落叶松更新造林具有较大威胁。

3 综合防治技术

在落叶松人工林开展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十分关键。具体来说,应秉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病虫害防范及治理方针,进而结合病虫害发生因素及危害特征,针对性开展综合防治,以达到预防病虫害发生的目的[4]。

3.1 监测预报

在落叶松病虫害防范中,可结合《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LY/T 2516-2015)中规定的相关措施,定期监测并调查落叶松人工林病虫害情况,从而及时了解林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危害程度,科学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针对主要病虫害发生开展预测预报,基于此制定科学的病虫害防范措施,规避病虫害对落叶松造成的危害。

3.2 营林防治

营林防治措施也是病虫害防范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5]。在相关技术开展中,首先应进行落叶松种子、苗木产地检疫及调运检疫,以预防调运中发生病虫害传播事件,尤其需避免种子、苗木携带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或落叶松叶蜂等虫卵。其次,积极培育优质的落叶松种子园、母树林,建立优良种源基地,选用良种苗木培育,以免因种源不清导致病虫害问题加重。其三,严格遵照相关落叶松培育质量标准及技术规程开展营林造林工作,从而确保苗木成活率,保障造林苗木健壮,增强幼树抗病虫害能力。其四,科学营造针阔混交林,以建立并保持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借助针叶、阔叶树种间的阻隔减缓病虫害发生作用。其五,科学开展幼林抚育,结合造林设计密度进行间苗,并采取扩穴、松土、除草等措施,减少苗木与杂草间的水肥竞争,为幼树生长创造条件。最后,强化人工林抚育间伐,依据森林抚育规程、人工林经营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及时进行综合抚育间伐,将受害严重的病害木、虫源木、枯死木清除林区,以控制病虫害危害源,增强林木病虫害抗性。

3.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范落叶松林间病虫害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落叶松林木培育中,针对落叶松的枝叶及根系均可通过化学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6]。首先,从枝叶病害防治角度来说,幼林期为落叶松病害发生初期阶段,此阶段可喷施浓度为45%的500~800 倍代森锌或喷施50%的600~800 倍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予以防治。针对郁闭后成林期的病害防治则可选用25%的多菌灵烟剂或10%的百菌清烟剂进行防治,烟剂用量一般为10~15 kg/hm2,持续用药 2~3 次。其次,从枝梢病害防治来看,幼林期每年发病初期可予以50%浓度的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施,或选用50%浓度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防治,连续喷施2 次;在郁闭成林期间的病虫害发病初期,仍可选用25%的多菌灵烟剂或10%的百菌清烟剂防治,烟剂用量15 kg/hm2,持续用药 1~2 次。

4 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综合上文针对落叶松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常规防范措施的总结,下文主要对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案进行简单介绍,以期为落叶松林木的正常生长创造条件。

4.1 常见病害防治

4.1.1 立枯病

立枯病是育苗中危害树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该类病害的防治首先需做好苗圃管理工作,以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改善积水严重问题,育苗地选择时可采用轮作形式,以前茬作物为西瓜、棉花、茄科作物地块为宜,栽种前实施除草松土等操作,精心整地,以免土壤板结,创建良好的排水环境,完善灌水设施。同时进行种子催芽、消毒,可使用赛力散进行拌种消毒,每100kg 落叶松种子可拌0.5 kg 赛力散,静置一夜后催芽种植即可。此外也可采取药物防治方案,在幼苗出土后予以波尔多液喷施,以减少树种病菌含量,具体喷施频次可每7 天一次,喷施浓度为10%,持续喷施5 次。

4.1.2 猝倒病

猝倒病的发病因素与立枯病相似,对此在落叶松松苗猝倒病防范中,可参考立枯病防治措施,尽量选择排水性能佳、地势平整的地块,并保障土壤疏松、肥沃,落实好田间管理,然后进行种子催芽(催芽药剂选择同立枯病)。在药物防治角度可选用敌克松在撒在土壤中,或喷施硫酸亚铁溶液,此外还可选用五氯硝基苯代森锌合剂喷施,以预防猝倒病的发生。

4.1.3 落叶病

落叶病多发生在长白落叶松中,染病后病原能够在落叶中寄居过冬,并在次年大面积传播,危害极大。针对该类病害的防治应在病发初期进行,一般而言,栽植前应合理控制密度,尽可能采取混合栽种方案,进行针叶林、阔叶林、落叶林混合种植。在种植户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及管理中,应及时针对过于茂密的落叶松实施修剪,以免植株受到重压,造成树叶提前脱落;而且通过修剪病株也能够有效阻断囊孢子生长。若植株病情严重,则可以进行代森铵喷洒或五氯酚钠杀菌烟剂喷施以达到药物防治的效果,有效抑制病菌扩散。

4.2 常见虫害防治

4.2.1 落叶松球蚜

针对落叶松球蚜的防治应该在其第1 代侨蚜若虫期进行,具体来说可选用1.2%的苦参碱·烟碱乳油800~1 000 倍液进行喷施,或者选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000 倍液进行防治。在瘿蚜迁飞阶段,则可以选组10%的异丙威杀虫烟剂施放防治,用药量通常建议为 7.5~10kg/hm2,用药次数以 1~2 次为宜。

4.2.2 蛀干害虫

在落叶松八齿小蠹幼虫期消杀阶段可予以1.8%的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 倍液喷施防治, 或采用25%的灭幼脲III 号悬浮剂1500~2000 倍液在受感染树干基部注射防治。针对成虫期害虫,则可以选用1.8%的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300~500 倍液喷施, 或选用3.6%的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1500 倍液在树干进行喷施,以避免成虫侵入韧皮部,持续用药2~3 次即可。

4.2.3 西伯利亚松毛虫

西伯利亚松毛虫为落叶松常见虫害之一,其幼虫、成虫期间均可危害苗木。针对该类害虫的防治应从幼虫时期开始,在幼虫越冬上树前,种植户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就可以开始进行幼虫毒杀工作,一般来说可采用自制塑料毒带或速灭杀丁毒绳等形式阻止幼虫上树,避免其上树越冬。在幼虫上树造成危害阶段的防治则主要以化学药物方案为主,如可选用速灭杀丁的1500倍液喷施防治。在6~9 月份这一高温、高湿阶段,则可以选用白僵菌粉剂施放以防治幼虫生长。在幼虫化蛹后的防治中,则可以采取人工仿真方法,进行树上采摘蛹茧的形式进行虫害防治。

4.2.4 落叶松鞘蛾

落叶松鞘蛾主要对华北落叶松产生危害,其在其他类型落叶松中发生几率相对较低。针对落叶松鞘蛾的防治,需要相关种植人员及技术人员于栽种前进行合理选种,以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树种,同时还需强化林地抚育,定期将受害针叶剪除,并及时烧毁病叶、残叶、病株,从而达到预防病毒及虫害蔓延、扩散的效果。此外,还需要保持好林内卫生,并采取针阔混交林栽种形式,提升植株生长势,促进林区生物多样性发展,从而促进落叶松抗虫害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方法,如黑光灯诱杀、人工防治方法,如摘除遭受虫害枝条;生物防治方法,如悬挂人工鸟巢、人工迁移蚁巢灯光形式。

5 总结

总体而言,导致落叶松苗木病虫害发生的因素是多样的,落叶松林生长抚育过程中的病虫害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对此,就需相关种植人员及技术人员充分重视林木抚育力度,从而基于多角度开展病虫害防治干预,以确保林木材质及苗木成活率,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猜你喜欢
立枯病落叶松虫害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关于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
松苗立枯病的防治
美国油梨虫害进一步加重
7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防治苗期立枯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