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办法分析

2022-12-31 13:09大庆油田昆仑集团有限公司李石
河北农机 2022年6期
关键词:蛴螬含水量整地

大庆油田昆仑集团有限公司 李石

引言

在大豆种植的全过程中,影响其最终产量的因素非常多,从种植初期的选种、种子处理、整地等准备工作,到后续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任何环节的种植技术应用规范性出现问题,都会使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受到直接影响,而农户要想通过大豆高产种植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各环节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控办法的研究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1 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1.1 科学选种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不同品种大豆的生长特性、种子质量等均存在明显差异,而各地区的耕地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又有所不同,因此要想实现大豆高产种植目标,首先就必须要注意做好科学选种工作,保证大豆品种选择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大豆品种的选择应以所选品种通过农业部门审定为前提,同时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大豆品种,并对栽培方式、耕地条件、气候条件、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例如从耕地条件来看,如耕地位于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平原地区,应尽量选择喜肥水、抗倒伏的高产品种;如耕地位于山地、丘陵地区,或是耕地本身为较贫瘠地块,则需要优先选择根系发达、生长繁茂、环境适应性强、耐瘠的大豆品种[1]。另外,大豆种植的选种阶段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各品种大豆的种子质量,优先选择种子发芽率高、芽势较好、粒型整齐的品牌,对于种子纯度、发芽率等具体的选择标准,应根据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而定,但通常情况下都应保证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种子纯度、净度更是要高于98%。

1.2 选地与整地

从耕地条件来看,为实现大豆的高产种植目标,还需要选择适合大豆生长的耕地,同时做好整地工作,保证耕地环境能够与大豆生长环境需求相适应。在选地阶段,由于大豆的环境适应性比较强,基本不会对耕地提出特殊要求,因此应尽量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且不重茬、迎茬的地块,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需要保证在1.2%以上。

而在整地阶段,则需要根据耕地实际情况规范完成灭茬、耙地、起垄等整地工作,为大豆生长创造良好的耕地环境条件。例如当耕地前茬为玉米时,就需要在玉米收获后利用专门的灭茬机来及时进行灭茬作业,将垄台、垄沟等处的玉米秸秆及作物根系完全打碎(打碎率应在85%以上),之后于耕地地头20m 外拉好枕地线开始整地,将整地深度控制在30~35cm 之间,以达到疏松土壤、平整表土、减缓土壤中水分蒸发速度的目的。整地结束后则要分两次进行耙地工作,耙地时需要将耙地深度控制在16~18cm 之间,并保证两次耙地的作业方向呈交叉形式,并与原垄间形成30°。待整地、耙地作业规范完成后,还要以有关农艺要求为标准进行起垄作业,并注意对垄的直线度、整体宽度、台面宽度、垄沟深松深度等进行严格控制。通常情况下,对垄宽、台面宽度、垄沟深松深度、高度、直线度等指标的要求,应分别以 110cm 左 右 、65~70cm、20cm 以 上 、20~22cm、低于5cm/100m 垄长为标准,但具体数值需根据耕地实际情况而定[2]。

1.3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作为大豆种植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主要是为了提高大豆发芽率,同时降低大豆生长期间的病虫害发生几率,具体方法虽然比较多样,但通常情况下只需对大豆种子进行筛选、晒种、拌种、种子包衣几个环节的处理即可。在筛选环节中,应注意利用专门设备(或依靠人工)来清除种子中的破损粒、病斑粒与各种杂质,将粒大饱满、纯度与净度较高的优质种子筛选出来。晒种处理通常需要在种子含水量较高或贮藏条件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晒种时需要选择天气晴朗的时间段将大豆种子均匀铺放开,应避开日光暴晒的中午时段,并不断翻动种子,保证每个大豆种子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晒种处理,待种子含水量明显降低并达到相关标准后,再对其进行降温处理并装好备用。拌种阶段需要将大豆与专用拌种药剂均匀拌在一起,并根据药剂使用说明来确定药剂用量、是否兑水及具体兑水量[3]。如使用富尔“千斤顶”药剂进行拌种时,就需要按照每亩地播种所需种子拌和500g 药剂的标准控制药剂实际用量。而在种子包药阶段,则需要选择合适的种衣剂,并借助种子包衣机与成膜剂来将种衣剂包裹在种子外表面,以达到抵御土壤病菌、害虫侵袭的目的。

1.4 合理密植

大豆的播种密度控制应充分考虑到品种特性、土壤条件及种子发芽率等因素,如所选大豆品种为开张型品种,且该品种种子发芽率较高、耕地土壤肥沃,可选择适当降低单位面积播种量,反之如大豆品种为紧凑型品种,且该品种种子发芽率不高、耕地土壤肥力较差,则可以适当增加单位面积播种量。另外,不同地区的大豆单位面积播种量标准同样是有所不同的,播种时必须要以当地的合理播种密度为基准来进行调整,如华北地区夏季大豆的种植密度就应控制在每亩13000 株 ~20000 株之间[4]。

1.5 科学施肥

大豆高产种植中的施肥作业主要分为施基肥、施种肥、追肥及喷施叶面肥四个阶段。通常情况下基肥的施放应在播种前整地阶段进行,常用肥料多为优质腐熟有机肥,施肥量一般以每亩1000kg~1500kg 为基准,但具体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来进行调整。种肥施放需要在播种阶段同步进行,选择氮磷钾复合肥、尿素等作为施用肥料,准确撒放在种子侧下方8~10cm处,为大豆种子的发芽、生长提供充足养分支持。追肥作业主要是面向大豆的整个生长期,具体时间及用量均应根据大豆生长情况及耕地土壤肥力情况来确定,如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于80mg/kg,能够满足大豆生长的养分需求,也可以直接选择不追肥,肥料则同样以尿素、氮磷钾复合肥等为主[5]。另外,待到大豆植株生长至中后期鼓粒阶段,如出现土壤肥力不足的情况,还需要向大豆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肥料。

1.6 浇水灌溉

大豆高产种植中的浇水灌溉主要是以满足大豆生长水分需求为目的,通常情况下灌溉作业应分为播种时、苗期、开花结荚期以及鼓粒期四个阶段进行。在播种阶段,需要先于播种前进行一次浇水灌溉,使土壤相对含水量能够达到播种适宜条件,具体灌溉量应根据耕地土壤相对含水量情况来确定,如土壤相对含水量较高,则无需浇水灌溉。播种当天及播种后3~5 天同样需要进行浇水灌溉,灌溉量以“少喷水、不积水”为标准。在大豆进入苗期后,应根据幼苗的实际生长情况浇少量水,如土壤相对含水量较高,也可以选择不浇水,以达到控制旺长、避免倒伏的目的。而在大豆植株进入开花结荚期后,则需要密切关注耕地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如发现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80%,应立即进行浇水灌溉,以达到增加大豆植株单株荚数与粒数的目的,避免因大豆植株水分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出现落花、落荚等情况,影响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具体浇水量需要根据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具体数值而定。另外,在大豆植株生长至鼓粒期后,其水分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户应将耕地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标准提升至85%,发现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此标准则立即进行浇水灌溉,灌溉方式以喷灌或滴灌为宜。

1.7 杂草清除

为避免因耕地内杂草过度生长而影响大豆产量,应在大豆种植的田间管理阶段密切关注田间杂草生长情况,并在发现杂草较多后及时采取封闭灭草与叶面除草相结合的方式将杂草清除。从具体除草措施来看,无论是叶面除草还是封闭灭草,通常都是以喷洒除草剂为主,仅在田间杂草较少时进行人工除草,但由于除草剂多为化学药剂,很容易导致农业污染问题,并对周边耕地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因此除草时必须要选择安全性好、污染低、持效期适中的药剂作为除草剂,并严格按照除草剂使用说明来准确控制其用量以及与兑水比例[6]。在喷洒除草剂时,则需要选择风力较小、湿度高、温度较低且天气晴朗的时间段进行,借助专门的喷雾机具将药液均匀喷洒在田间杂草上,并注意避开周围敏感作物。如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无人机来喷洒除草剂,以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保证药液喷洒的精确性。

1.8 中耕管理

大豆高产种植中的中耕管理作业应按照“一松两趟”的标准进行,其中“一松”是指对土壤进行深松处理,通常需要在大豆幼苗生长至复叶期前进行,深松作业时应使用专门的深松机来深松垄沟,有效破开耕地表面板结,同时借助护苗器来防止起块压苗,以达到防寒增温、促进大豆幼苗根系生长、消除垄沟内杂草、碎土保墒等目的,为大豆健壮生长与产量提升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而“两趟”则是指松土中耕作业,通常应分别在大豆的初花期、叶片插墒前进行,中耕作业时需要采取放土、上土相结合的策略,并对大豆根系处进行培土,以达到增加土壤透气性、避免大豆植株倒伏等目的。

2 大豆常见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办法

2.1 灰斑病防控

大豆灰斑病作为世界性的大豆常见病害,对大豆植株的叶、茎、荚、籽等处均能够造成很大危害,发病时间通常集中在温度较高的7~9 月,大豆植株发病初期多为叶片底部产生不规则的暗灰色病斑(病斑中心为灰白色,边缘处为红褐色,且圆形、椭圆形病斑较多),之后随着病菌的不断生长,病斑会逐渐向叶片上方及植株其他部位扩展,同时出现颜色转向暗褐色、单个病斑面积扩大、病斑上产生细小黑点等变化,最终导致大豆植株叶片变黄脱落、单株荚数明显降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大豆产量。而要想实现对灰斑病的有效防治,除了要采取种子处理等预防措施外,则还要在灰斑病多发时期及环境温度、空气湿度达到特定标准(室外温度在25℃~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65%~75%之间)的情况下,注意密切观察大豆植株叶面。一旦发现叶面生长情况符合灰斑病病状的植株,则应立即由专业人员对病情进行判断,如确定大豆出现灰斑病,则需要使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 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等化学药剂进行治疗,将药液准确喷洒在带有病斑的叶面或籽粒上[7]。

2.2 霜霉病防控

大豆霜霉病作为多出现于东北、华北等地区的大豆常见病害,其发病时间基本覆盖了大豆的整个生长周期,且会对大豆幼苗、叶片、荚、籽粒等各处造成危害,大豆发病后其产量通常会降低6%~15%。为实现对霜霉病的有效防控,避免大豆减产,应准确把握病菌(东北霉菌)在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环境下无法形成孢子的特性,注意在室外温度处于10℃~30℃之间时对大豆的真叶基部及叶片进行仔细观察。如发现大豆幼苗真叶基部出现淡黄色大面积斑块、灰白色霉状物,或是大豆成株叶片出现黄绿色(后期为褐色)小斑点、灰白色霉状物,即可初步判定大豆患有霜霉病,并向患病大豆植株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1000 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 倍液等农药进行治疗[8]。

2.3 蛴螬防控

蛴螬作为大豆常见虫害,常年在地下活动,其危害主要体现为啃食大豆种子、咬断大豆根茎、咬食根茎时造成伤口并诱发其他病害等,对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均比较大。为有效防治此类虫害,农户应注意保证每年播种前整地工作的规范性,通过深翻多耙的方式,将蛴螬越冬幼虫、成虫翻至地表,使其冻死、晒死或被天敌捕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蛴螬幼虫期浇水灌溉的方式杀死幼龄蛴螬,但由于不同地区的蛴螬生长规律存在差异,因此具体的浇水灌溉时间应根据当地蛴螬实际幼虫期而定。如发现田间存在大量蛴螬虫卵,可以按照1∶1 的比例将50%辛硫磷硫油与水混合在一起,之后再按照1∶120 至1∶150 的比例与过筛干土混合,配置成可杀死蛴螬虫卵及幼虫的毒土,以每亩12.5~15kg 的比例均匀施放在播种沟内,以达到清除田间蛴螬的目的。对于蛴螬成虫泛滥的情况,则可以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 倍稀释液喷雾等农药喷洒到土表,避免其继续危害大豆植株。

3 结语

总而言之,大豆产量虽然会受到选种合理性、耕地土壤条件、水肥是否充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只要农户能够准确把握科学选种、选地、整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浇水灌溉等各个环节的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同时熟悉掌握灰斑病、霜霉病、蛴螬等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病状与防治方法,就必然能够有效实现大豆高产种植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蛴螬含水量整地
眼干的人别选高含水量隐形眼镜
小议农业机械化整地技术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成熟期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径流小区土壤含水量TDR法与烘干法测试相关关系探讨
4 种树木枝条含水量与抽条关系的研究
花生田蛴螬较多的原因与防控技术
简析利用农业机械进行秋整地的技术
蛴螬危害蓝莓的识别方法、危害期及防治措施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