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本解读

2023-01-05 15:55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王祥芳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藤萝文本母亲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王祥芳

文本解读,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解释活动。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的发展趋势会直接影响整个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那么,在教育专家和国民对语文教学极为担忧的现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才更合理、更行之有效呢?

一、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情境进行解读

在20世纪5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割的;20世纪60年代,吕叔湘也认为语文教育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张孝纯以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深刻洞察,结合自身的研究探索,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理念。他认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情境对文本进行解读,会打开文本解读的另一道大门。《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体验亲情”的一篇散文,文本书写了身患绝症的母亲强忍身体疼痛,忍受精神的痛苦,竭尽全力照料瘫痪儿子的故事,赞颂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当时对不能理解母亲的愧疚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本有五处含“花”的句子,细品其意,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深挚的爱子之心。“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句话我们发现母亲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但为了儿子她可以放下一切。母亲用闲暇的时间侍花弄草,她的细心耐心使花草繁密旺盛,平淡的生活因花草而满含欣喜、充满情趣。生活无常,儿子在人生最好的时期瘫痪,对于一个母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这种撕心裂肺的痛,也只有身处其间的人才能体会。在此人生的劫难面前,母亲放下了自己生活的全部,连自己喜爱的花草也无暇顾及,洋溢着生命光泽的花朵枯死在花盆里。不是母亲的心性有所改变,是此时母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我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以上三句话的重点是母亲想推着“我”去北海看花。第一句“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一个“都”字说明此时是春天,春天是小溪奔涌着希望、花蕾包裹着喜悦的季节。第二句的“菊花”点明时间是秋季,是一个露珠滚动着朝阳、果实充盈着果皮的季节。时间的脚步从没有因任何一个人的挽留而稍缓,不紧不慢,而母亲的目光却定格在儿子一个人的身上。她察言观色、体察儿子的内心,为了使儿子早日从瘫痪的痛苦泥潭中走出,她想尽一切办法。她想用娱人的花儿、幼年美好的回忆和容得下所有人的大自然唤醒儿子内心的坚强。第五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在这句话中,“我”终于睁开了双眼,打开了心门,看到了色彩的美。此时的“我”终于理解了母亲,懂得其心,明白其苦。菊花在横扫一切咋呼的秋风里傲娇的样子,其实正是“我”在病魔泥沼中站立的情形。母亲的心愿在其离开人世后达成,母亲的爱铺就了“我”站起来的路。

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语言简洁,多处留白。文章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行走在实物情境之间,对文本中的实物情境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文本第二节第一句话是:“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夜”字向我们交代了时间,也是一个情境描写,说明此时已是深夜时分。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繁星满天,还是月黑风高夜,我们是不出门的,既为休息,也为安全。结合文本中的插图,我们看到,天空中只有后来从金水罐里跳出的七颗星星。这说明,小姑娘出门找水的时候,天空是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在这样的夜里,小姑娘看着母亲紧皱的眉头,豆大的汗滴,蜷缩的身体,听着母亲痛苦的呻吟,心里一定难受极了。她顾不得考虑自身的安全,摸黑走上了为母亲找水的路。而小姑娘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她对母亲的心疼及孝顺。

二、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解读文本

作者的人生经历是打开文本难点大门的一把钥匙。《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通过讲述一对贫困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深深爱意。大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厘清送、换、要孩子的过程,抓住送、换、要孩子时人物的语言、神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孩子爱是无条件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孩子不离不弃。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小说通过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片断的“过程”来塑造人物,引导学生学会在厘清文本情节的基础上,抓住作者对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但这样的设计忽视了文本的一个细节,就是人物出场的顺序。细读文本可以发现,送走大儿子时夫妻二人同时出场,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的是父亲,用女儿换回二儿子的是母亲,最后要回女儿时,夫妻二人又一次同时出现在富人面前。透过这个蕴含着潜在意义的细节,联系生活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当这个家庭面临重大事件时,夫妻二人会携手同心,共同面对。而面临难以抉择的事情时,父亲会挺身而出,一切艰难由他一力承担,父亲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当事件出现转折而令丈夫为难时,平时看似柔弱的妻子会挺身而出,让我们看到她深爱丈夫,体贴丈夫,是一个贤内助。那么,作者川端康成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感人灵魂的文章呢?笔者认为,这跟作者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系的。1899年,川端康成生于大阪市北区,1901年1月,其父亲因肺结核离世,1902年1月,其母亲因感染肺结核辞世,1907年7月,其姐姐芳子患热病,并发心脏麻痹而死亡,1914年,其祖父母相继离世。从此,川端康成成了孤儿,成为这个世界上参加葬礼最多的名人,具有了日本评论家所说的淡淡的紫色,并形成了哀愁的性格。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川端康成饱蘸内心涌起的期待书写了美好的人性和人情,写出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川端康成渴望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渴望有一个平凡却如山一般伟岸、深沉而慈祥的父亲,渴望有一个似水一样柔和、善良而细腻的母亲。他渴望父母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对老人孝顺,对子女有一颗至诚至亲的心。这样的分析就解决了小说教学的另一个问题,不光要在文本内容上驻足,更要思辨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文本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独特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每一部作品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烙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入时代背景,使学生对那个特定的社会有一些了解,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更加深入的思考,致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层次的理解。季羡林老先生的《幽径悲剧》涉及了两个时代,一个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另一个是1992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十几年后,这两个时间段对于文本的解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革”期间,花木和人物的生存状态是学生理解季老先生对藤萝有着深挚情感的关键。在“文革”期间,花木遭到无情的诛伐,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茫茫燕园中只剩下这一株古藤萝,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这株藤萝侥幸存活并成为燕园中的鲁殿灵光。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在那个时代几乎都被颠倒过来。那是一个失去理智、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季老先生是劫后余生,而这一株藤萝是侥幸存活。同样的遭遇使得季老先生对这株藤萝格外爱惜。象征美好的藤萝能够在十年浩劫那样一个混乱年代侥幸存活,让季老先生看到了希望,让他感觉这个世界还会出现奇迹,还是值得留恋的。这一株藤萝成了季老先生精神上的寄托。读到这里,可以感觉到这株藤萝对于燕园、对于季老先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文革”那个混乱的时期,这株古藤能够存活。可是在1992年,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十几年以后,藤萝竟然在北京大学,在人人向往、人才辈出的中国最高学府之内被砍伐了,这就让人扼腕叹息。当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失窃,法国人民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法国举国欢腾,其盛况就像国家获得新生。藤萝被毁,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某些人依然不懂美好事物的价值。理性的思考使季老先生认识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政治、教育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有些人的素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提高国人的素质迫在眉睫。如此,这一株藤萝的悲剧,不只是幽径的悲剧,更是燕园的悲剧,北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以及民族的悲剧。

笔者听过多节《甜甜的泥土》的公开课,其中不乏时代背景的介绍。有一位教师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在课堂上公然告诉学生,王小亮现在的生活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颁布了《婚姻自由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婚姻自由法》的颁布只是王小亮父亲母亲离婚的直接原因,而他们离婚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在文中可以看到寒风中的母亲渴望看到孩子,几近望眼欲穿。可以能感受到母亲在不能看到孩子时,她开始精神恍惚,近乎绝望。其他的呢?母亲还能做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作为一个母亲只知道孩子的姓名,连孩子的年级、班级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去思考。文中的一个细节让我们找到了答案:“王小亮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后来的事可想而知,王小亮一定又一次遭到了父亲的毒打,一个“又”字告诉我们这样的事不止一次。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在后妈的挑唆之下对自己的儿子毫不手软。他毫无判断能力,粗俗、粗暴、肤浅。那么,深爱王小亮的母亲在这个家里曾经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笔者想,家庭暴力对她而言并不陌生,很可能是家常便饭,而她则忍气吞声。她的日子是屈辱的,更是无奈的。在这个家里她毫无话语权,甚至最终离开这个家,她也同样没有选择的权利。于是离开这个家之后,她的好多权力也就被剥夺了,包括探望儿子的权力。所以她才会只知道孩子的姓名,不知道孩子的年级、班级,更不敢到学校去看望孩子。她是懦弱的,她的爱是有限的,不管她怎样爱孩子,她的爱只能是无用的、无助的、无力的。而她此时生活的状态,恰恰说明她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编者把《甜甜的泥土》放在八年级,这其中一定蕴含着编者的良苦用心。八年级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对于情感正处在朦胧状态,编者想通过这样一篇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来告诉学生,要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理性地认识人和事物。在青春年少的时节,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把干瘪的爱情种子播种在贫瘠的土地上。

四、结合文化常识解读文本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文化。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成果,也是孕育人类辉煌未来的基础。正是文化的一脉相传和薪火承接,才造就了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不仅是完善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萧乾的《枣核》一文中,美籍华人在自己的家里特意构设了北海,我们的解读是美籍华人建北海是为了复制,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初中学生的年龄,这样的解读他们未必能懂,因而要将“北海”的深层含义告知学生。其实,“北海”是皇家园林,中国历代都建有皇家园林:商周时期的灵囿、秦始皇时期的一池三山、宋代的艮岳、清代的北海琼华山、颐和园万寿山。它们的设计手法大多是移天缩地。中国近代学者王闿运在他的《圆明园词》中说:“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移天缩地”在诗中本意是将江南的名园名胜,移植到北方的皇家园林来,就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最好的诠释。这位美籍华人的做法其实与历代君王的做法是一样的,为寄托自己的情感,而将印入自己内心的意境缩入自己的后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文本的解读亦是如此。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情境,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结合时代背景,结合文化常识,结合民俗风情,不照搬网络、不迷信名师、不循规蹈矩,胸藏万千沟壑,方能引导学生领悟文本。

猜你喜欢
藤萝文本母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藤萝之歌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藤萝架下的童年
一不留意(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公家之藤萝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