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文献教学课例研修初探
——以“塑造马兰黄土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为例

2023-01-05 15:55北京市大峪中学孟田田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马兰课例黄土

北京市大峪中学 孟田田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宋 颢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新增内容的教学,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深度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探究的问题之一。在课堂课例研修中学生是自身发展和学习过程的主体,担当观察者、思考者、质疑者和创新者等角色。文献阅读能够使学生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不断扩大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本文选取新教材中“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一章,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真实地理事物——门头沟区斋堂镇马兰黄土为例,尝试采用文献教学课例研修方法,设计在真实情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落实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文献教学课例研修的重要性

文献是指通过文字或者影音形式,记录具有研究价值的知识内容和经验总结,包括图书、期刊、典章、报纸、会议报告、权威记述、录音、视频和网页等形式。文献教学课例研修是教师将文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献阅读与课例研修融合。课例研修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存在的困惑,改善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质量

文献教学课例研修关注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具体应用和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开阔学术视野,提高深入学习、探究知识的质量。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学术专业性十分显著,可以使学生自主获取更多高质量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精读文献、思考分析和撰写读书报告,能够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综合能力。文献涉及的诸多结论非唯一或未定,如关于马兰黄土形成原因尚在不断探索。开放性的问题强烈冲击着学生现有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科学素养。

(二)提升教师的深度教学能力

在文献教学课例研修实施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文献,深刻认识学科发展过程,把握学科本质,建构知识体系,开阔学术视野,关注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教师将理论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深挖教育内涵,可以避免在课例研修时仅凭个人经验加以评价,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建构可扩充、可持续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文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认知差异,因材施教地提供个性化指导,增加了师生交流和互动,提升了教师对课堂的综合把控能力。

二、文献教学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

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要求观察的3~4种地貌,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实例”进一步分析,使有关地貌的知识点有较好衔接,教学重点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教学目标包括:(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分析地貌的成因,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漫长且复杂,时空尺度差异性较大。在教材中知识点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较浅,需要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基础知识,不断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兰黄土是中国第四纪黄土分期名称之一,标准剖面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北山坡上,因附近清水河右岸有马兰阶地而命名。大峪中学的学生基本来自于门头沟区,选取学生熟悉的马兰黄土作为课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关马兰黄土地貌的景观特征、马兰黄土地貌的成因、外力作用对马兰黄土地表形态的塑造等,学生在新教材中无法找到精确答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需要学生自主查找有关马兰黄土成因的文献,通过深度阅读和思考加以分析寻找答案。在文献分析过程中,教师不断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锻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将“塑造马兰黄土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确立为文献教学课例研修的主题。

三、文献教学课例研修的改进过程

(一)创设真实情境,依托文献解决真实问题

在第一次教学实施时,研修团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实地考察斋堂镇马兰黄土剖面,描述地貌特征,识别地貌景观。

在实地观察马兰黄土剖面时,教师设计“同学们知道你们面前的是什么地貌吗?仔细观察,说说它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是黄土地貌。通过观察、触摸等,说出“剖面物质是黄土,有黄色和红色相间的土层,有纵向的裂隙,地面有掉落的黄土块,用手较容易碾碎,碎后呈粉砂质……”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观察到的纵向裂隙其实是黄土的垂直节理,黄色的土层是黄土本身,红色的土层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古土壤……”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可引用文献资料,如“兰州马兰黄土结构疏松、大孔隙发育,力学强度低,具强湿陷性和高压缩性,属典型的水敏感性地质体”,为增强学生的理解,现场设计实验,将水淋在马兰黄土块表面,发现土块快速坍塌,融在水中被水带走,验证了黄土的湿陷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查阅的资料和实际观察,从颜色、质地、形态、结构和特性等方面,归纳描述马兰黄土地貌景观特征。

【探究活动二】探究马兰黄土地貌的成因,分析外力作用的过程。

学生对黄土地貌的特征有了切身体会,研修团队教师设计问题“这里为什么会有黄土地貌出现?怎么形成的?黄土来自于哪里呢?”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在原有岩石基础上,经年累月风化而成、河流将黄土从别处搬运过来沉积在此处、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研修团队教师把提前检索并阅读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加工,摘出有关马兰黄土的成因,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材料一:黄土的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方解石和云母,石英约占矿物总量的40%~50%。多数石英颗粒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和次圆状,在扫描镜下观察,黄土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态显示出明显的贝壳状断口和不规则裂纹,这些是干冷环境下常见的机械损伤特征。

材料二:中国的黄土,连通沙漠、戈壁大致位于北纬35°~45°范围之内,在华北从西到东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带,基本上分布于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区的南部。不仅戈壁—沙漠—黄土这三者呈带状排列明显,黄土的堆积厚度也沿冬季风方向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且粒度逐渐变细。

材料三:经考察发现,黄土中包括蜗牛在内的腹足类化石都是肺螺亚纲中的柄眼目,属于该目的绝大部分属种是陆生的,同时这些化石在黄土层中分布得十分均匀,没有产生水生介壳和螺类化石那种富集成层的现象。

本次实地教学选取真实案例,研修团队教师通过野外考察和文献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利用文献资料分析黄土地貌的形成过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学生使用的文献资料是经过教师预先加工处理过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较强,学生对材料进行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学节奏虽然便于把握,但是学生未进行文献阅读,自主探究的乐趣缺失,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境地。

(二)授之以渔,深度阅读文献并完成读书报告

在研修团队经研讨后,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检索和深度阅读文献,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解决问题。

在探究活动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撰写“马兰黄土地貌的成因”读书报告,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自主查阅文献,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aperpass等数据库平台,教会学生根据需求检索下载文献的方法。学生需要在数据库中先输入主题词进行查找,得到相关联的文献目录,然后查看各文章的摘要介绍,从中筛选出与黄土成因内容相关性较高的文献资料,结合影响因子和难易程度等,确定1~2篇文献进行精读。

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脉络,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提高学生文献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研修团队设计“文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具体论据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等问题,学生通过对文献进行深度阅读分析,可以及时与他人交流并分享阅读收获,最终完成读书报告。基本掌握了文献阅读的科学方法,为学生深入探索、衔接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路径和方法。学生不仅强化了对外力作用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解决真实问题的素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时请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1~2篇文献进行深度阅读,主要考虑受时间和精力限制,数量过多会增大阅读任务量,不利于学生有效阅读和探究。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文献中研究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唯一确定结论,而且很多学术观点不断发展变化。在本课例中,关于黄土的成因长期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议,经历了从水成说到风成说的曲折发展过程。学生仅仅通过阅读1~2篇文献,受制于文献作者的观点,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无法理解完整的形成过程,而思辨求真、去伪存真的探究过程恰恰是文献教学课例研修的魅力所在。

(三)深化教学指导和互动,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

研修团队再次进行研讨和反思,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即应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互动中,通过经历思想的冲突和思维的碰撞,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文献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习小组有4~5名成员,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献完成读书报告,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讲解。小组成员从中选出观点不同的几篇代表性文献进行共同阅读,分析讨论不同论点和论据,研究彼此之间的联系,最终完成文献综述。

由于学生选读的文献篇目内容和先后顺序的不同,受作者观点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例如,有同学支持风成说,有同学支持水成说(河流作用),有同学支持湖成说,有同学认为是风力和流水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读书汇报时,不同的观点就会引发激烈的辩论,学生在讨论中丰富见识,拓展思维。例如,在有些文献中支持湖成说中的重要依据之一,早期在黄土层中发现的介壳(蛤、螺等软体动物的外壳),被后来的文献研究证实是蜗牛等陆生动物为代表的壳,由此反映当时是以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为主,同时由于蜗牛的壳较为脆弱,经不起水流的搬运,而黄土中的大部分蜗牛化石都保存完好,这些又为后来的风成说提供了证据支持。学生在研讨中经历思维的碰撞过程,了解了黄土成因从水成说到风成说的发展过程,建构了更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和小组的阅读情况,及时通过设问或者提供资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献中可能存在的局限,使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本次教学增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化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小组分享交流过程中,学生经历思想的冲突和思维的碰撞过程,共同建构不同学说之间的发展和联系,真正体会到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文献课例研修感想的访谈,一名同学提及“学术上永远没有绝对权威,求索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无数人不断提出质疑,并坚持不懈地研究下去,这才推动了科学和文明的进步”。开放性的探究,思维的碰撞,能够激发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质疑求真的精神和思辨科学素养。

四、结语

在新课程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课例研修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在问题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文献,深度阅读文献,提取有效信息,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例研修经过三次教学两次反思的过程,对教学行为进行跟踪和改进,可以有效提升文献教学的实施效果,深化了研修团队对于文献教学的认识和思考。基于真实情境的文献教学课例研修,有助于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学术视野,促进深度学习发生和核心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马兰课例黄土
堡中堡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我帮爷爷放绵羊
课例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