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2023-01-05 18:23董玉玺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白术脾虚西药

董玉玺,王 静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天津 30038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特征是慢性、反复性的腹痛和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的改变,并缺乏可解释的器质性病变和理化检查异常[1]。目前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为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据此标准,IBS分为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便秘型、混合型和不确定型4种亚型[2]。其中,IBS~D最为常见[3]。据2020年罗马基金会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采用罗马Ⅳ标准,IBS的全球患病率在1.3%~7.6%之间[4]。在亚洲,IBS患病率在3.2%~22.8%之间[5]。中国不同地区IBS患病率存在差异性,但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普通较高[6]。IBS虽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但疾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占据大量的医疗资源[7]。目前,IB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普遍认为IBS可能与胃肠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感染及免疫功能紊乱、肠道菌群紊乱、精神心理应激、饮食及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由于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所以西医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饮食调节、止泻药、导泻药、抗痉挛药、肠道微生态制剂、抗生素、抗抑郁药物等,但单一靶点药物往往难以缓解全部症状[8]。西医诊断尚缺乏特异性强的化验指标,主要通过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这与中医的辨证论治较为相近。而中医进一步强调整体观念、标本兼治,通过内治法、外治法等综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同时能减少疾病复发率。本文试就近5年IBS~D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根据IBS~D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为“腹痛”、“泄泻”等范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9]提出IBS的发病基础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和(或)后天失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是主要的发病诱因。IBS的病位在肠,主要涉及肝、脾(胃)、肾等脏腑,与肺、心亦有一定的关系。各种病因导致脾失健运,运化无权,形成水湿、湿热、痰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遏气机,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肝气疏泄太过,横逆犯脾,脾不升清则泄泻;久病及肾则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李军祥教授认为脾虚肝旺为关键病机,脾虚湿盛贯穿始终[10]。王庆国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本,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密切相关[11]。刘启泉教授则从“胆”入手,认为气机病变取决于胆,胆为少阳枢机,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影响周身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情志和消化。少阳枢机不利,胆失疏泄,胆阳不升,则清浊异位,发为泄泻[12]。

2 中医内治法

辨证施治。《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9]将IBS~D分为5个证型,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治法分别为抑肝扶脾,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温补脾肾,清热利湿,平调寒热、益气温中,分别采用痛泻要方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附子理中汤加减、葛根芩连汤加减、乌梅丸加减治疗。

经方。何锦轶等[13]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5g,天花粉25g,干姜10g,黄芩20g,桂枝15g,牡蛎25g,炙甘草10g)治疗,而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总有效率观察组(93.33%)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郑超伟等[14]将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予附子理中丸(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辅料为蜂蜜)联合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5g,生姜20g,羊肉100g)治疗,对照组予附子理中丸,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比较中,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3、4、5个月复发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验方。王佳伟等[15]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益生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匹维溴铵,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苓四逆汤(茯苓、党参、柴胡各15g,炒枳实、防风、白术各10g,白芍12g,桔梗、陈皮、甘草各6g,乌梅10g),疗程28d。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82.61%)高于对照组(P<0.05)。杨芳等[16]将IBS~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给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实验组加用加味交泰丸(黄连3g,肉桂3g,柴胡6g,白术1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10g,云茯苓15g,炒山药20g,肉豆蔻5g,炮姜5g,木香6g,五味子10g,炙甘草5g),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8d。总有效率实验组(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中成药。刘静[17]将确诊为IBS~D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0.2g/次,日3次。观察组加用胃肠安丸口服,0.08g/次,日3次;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3粒/次,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P<0.05)。左云领等[18]将120例IBS~D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口服奥替溴铵片40mg,日3次。治疗组加用参倍固肠胶囊1.8g口服,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总有效率治疗组(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P<0.05)。

从“风”论治。王雪等[19]认为风药轻清辛散,药性升浮,既能解表祛风,又能疏经通络、升举阳气、芳香化浊、调畅气血。运用风药燥湿运脾、疏肝理气、解表散邪、升提清阳、开通玄府等功效,针对IBS~D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为IBS~D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3 中医外治法

针法。侍昊等[20]将150例脾虚湿盛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贴敷组、西药组。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mg,每日3次;贴敷组于神阙穴贴敷生姜汁调制的参苓白术散,隔日1次;联合组在穴位贴敷基础上,于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大肠俞行毫火针,隔日1次,各组均治疗4周。结果各项临床症状评分联合组显著低于贴敷组和西药组(P<0.05),贴敷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表明联合组和贴敷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

灸法。宣逸尘等[21]将60例脾肾阳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每次2.0mg,每天3次)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每次0.5g,每天3次)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长蛇灸治疗,选取大椎至腰俞段脊柱穴区行隔姜灸,每周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96.7%)优于对照组(73.3%)(P<0.05)。

穴位敷贴。陈德凤等[22]将70例脾肾阳虚IB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均予口服中药理中丸+四神丸,服用30天;蒙脱石散1包,每日3次,服用15天。观察组加用温脾贴(干姜、白术、醋五味子、制吴茱萸、花椒)干预,干预30天。综合有效率观察组(88.57%)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灌肠。李琴等[23]将100例湿热夹瘀型IB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给予戊己清肠方(党参30g,白芍、薏苡仁各15g,茯苓、白术、木香、黄芩各10g,防风、白豆蔻各6g,甘草5g,炮姜、黄连3g)保留灌肠治疗,疗程为4周,总有效率观察组(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穴位注射。韦丽萍等[24]将82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和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组用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联合神阙灸,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总有效率观察组(95.12%)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穴位埋线。魏景景等[25]将符合筛查标准的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中药汤剂(炒白术30g,白扁豆10g,党参10g,山药20g,茯苓30g,炙甘草10g,砂仁6g,白芍20g,柴胡10g,郁金10g,陈皮10g,薏苡仁30g,防风10g)口服,早晚各1袋,连续服用两周。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口服配合穴位埋线[穴位取合谷(双)、天枢(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三阴交(双)、太冲穴(双)]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2周,临床疗效及各症状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4 其他疗法

低FODMAPs饮食。Emma Altobelli等[26]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含有高度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的食物可能会引发和(或)加剧IBS症状。有证据表明,低FODMAPs饮食可以对IBS症状产生有利影响,特别是腹痛和腹胀。然而从长期来看,低FODMAPs饮食是否优于传统的IBS饮食仍有待证实。

五音疗法。李琳等[27]将84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党参15g,炒白术12g,炒白芍10g,防风10g,陈皮10g,茯苓12g,炙甘草3g)汤剂口服,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配合五音疗法(肝郁选用“角”调式乐曲,如《汉宫秋月》《渔舟唱晚》等以疏肝理气、除忧解思;脾虚选用“徵”调式乐曲《喜相逢》和“宫”调式乐曲《秋湖月夜》以调节脾胃功能)治疗,3组疗程均为4周,总有效率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92.86%)明显高于西药组(78.57%)和中药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总 结

西医目前对IB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诊断缺乏可靠的客观化指标,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就近5年整理的文献来看,中医治疗IBS~D疗效确切,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情志和饮食是IBS~D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心理疏导等方法,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也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还强调标本兼治,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来减少疾病的复发,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然而,遣方用药存在多样性,尚缺乏统一的中医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目前的大多数中医研究多为临床研究,缺乏对药理作用的深入探究,往往还存在着设计不严谨、样本量小等不足,缺乏可信度。因此,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的目标。

猜你喜欢
白术脾虚西药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